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1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1.1 管理信息系统定义管理信息系统也是一种系统,是一种信息系统,是组织(企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同企业有关的各种事件和对象的信息,并将这种信息提供给企业内外的系统用户。

为了达到提供有用信息的目的,系统内必须实现某些过程,特别是信息联系过程和变换过程。

系统接收各种数据,将它们转变为信息,将数据和信息加以存贮并将信息提供给用户。

管理信息系统并不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它的任务主要是提供信息作为决策过程中的参考。

但是,就象有些日常事务的决定可以由电子计算机做出一样,信息系统也可参与决策。

这就使信息系统和决策过程之间失去明确的界限。

管理信息系统具备信息系统的功能。

此外,它还具备其特有的计划、控制、预测和辅助决策功能.(1)计划功能。

根据现存条件和约束条件,提供各职能部门的计划。

如生产计划、财务计划、采购计划等。

并按照不同的管理层次提供相应的计划报告。

(2)控制功能。

根据各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比较执行与计划的差异、分析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辅助管理人员及时加以控制。

(3)预测功能。

运用现代数学方法、统计方法或模拟方法,根据现有数据预测未来。

(4)辅助决策功能。

采用相应的数学模型,从大量数据中推导出有关问题的最优解和满意解,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决策。

以期合理利用资源,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

简言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工具,具有数据处理、预测、控制和辅助决策功能的信息系统。

1.2管理信息系统一般模式(1)执行控制子系统(下层)MIS中的执行控制子系统与企业中管理机构的基层管理相对应。

该子系统一般包括:生产管理、材料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人事劳资管理、设备管理等子系统。

执行控制子系统处理的数据量大,但数据都是规范的,处理过程和规则都是程序化的。

该子系统常用的处理有:事务处理、报表处理、查询处理。

常用的输出形式有账簿、表格、图形。

执行控制子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并执行中层下达的指令。

处理(录入、存贮、计算、分类、汇总等)原始业务数据。

将汇总信息及执行中层指令的结果传至中层。

提供查询功能。

(2)管理控制子系统(中层)管理控制子系统是为企业中层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提供控制生产经营活动、制定资源分配方案、评价企业效益等项战术级管理所需的信息。

该子系统在整个MIS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主要任务是:汇集下层传来的信息并结合环境信息,监督、控制低层的运行。

处理中层信息上传给高层,理解并执行高层下达的指令,必要时把高层指令分解并下达给低层执行。

提供查询功能。

(3)战略决策和计划子系统(高层)战略决策和计划子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汇集管理控制层和企业外部信息,辅助企业最高领导人做战略决策和计划。

将决策和计划分解下达执行并监督执行情况,分析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管理、协调全系统的运行。

提供查询功能。

1.3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1.单元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单元有:信息源、信息接收器、信息管理者和信息处理机。

(1)信息源(2)信息接收器(3)信息管理者(4)信息处理机2.结构模型一个系统的结构是指该系统各个单元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根据这些关系的复杂性可分为“简单结构”和“复杂结构”。

2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生命周期法(Structured system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快速原型方法(Prototyping)面向对象的方法(Object-oriented)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Computer-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CASE)2.1结构化生命周期法2.1.1 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MIS开发阶段又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三个阶段。

所以MIS的生命周期共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运行与维护五个阶段,如图所示。

这样划分MIS的生命周期是为了对每一个阶段的目的、任务、采用技术、参加人员、阶段性成果、与前后阶段的联系等作深入具体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实施开发工程,开发出一个更好的系统,以及更好地运用系统以取得更好的效益。

由于上图的形状如同一个多级瀑布,故此模型理论上称为瀑布模型。

如上图所示,MIS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活动如下。

1.系统规划阶段这是管理信息系统的起始阶段。

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其所在组织的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它的新建、改建或扩建服从于组织的整体目标和管理决策活动的需要。

所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明确组织总的信息需求,制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计划。

2.系统分析阶段系统分析阶段与系统设计阶段的目的都是做新系统设计。

在一般的机械工程或建筑工程中并没有系统分析这个阶段。

由于MIS自身的复杂性,要把设计阶段又划分为逻辑设计阶段和物理设计阶段,并称逻辑设计阶段为系统分析,物理设计阶段为系统设计。

应注意,分析阶段的工作是从做系统可行性分析开始,即可行性研究论证。

若结论是可行,则进一步作出系统逻辑设计。

该阶段活动可以分成如下几步完成:(1)提出问题事实上,每个用户单位都有一个信息管理系统,不过有的是手工的,有的是人机的,有的效率低,有的效率高。

当用户不满足信息管理现状,便会提出开发新的MIS的要求。

组建开发组。

新系统开发的组织、协调、管理都是在系统开发组的领导下进行的。

在用户提出开发新系统的要求后就应组建开发组。

开发组应当由系统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用户单位的业务人员和领导组成。

开发组的组成人员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开发工程的进展,在不同阶段调整开发组人员成分及数量。

(2)初步调查开发组对用户单位做初步调查。

初步调查的目的在于论证企业开发MIS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应对整个组织(企业)的概况、组织的目标、组织的边界、组织的环境、组织的资源、组织中各类人员对开发新系统的反映或态度等问题进行认真调查。

(3)可行性分析综合初步调查的资料,从企业现有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出发,分析实现用户要求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分析要实事求是,结论要有定性的或定量的论据。

(4)编写可行性分析报告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编写可行性分析报告,并提交给企业或企业的主管部门。

如果开发组认为开发新系统是可行的,应当在可行性分析报告中提出几种开发方案、进度计划、资金投入计划等供审批机关参考。

当可行性分析报告被批难后,便进行系统逻辑设计,即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5)详细调查与系统规划阶段的初步调查不同,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设计新系统。

因为新系统要建立在现实组织中,要在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设,没有对企业,特别是企业中现存信息系统的详细调查、深入了解,新系统将无从设计或设计不良。

详细调查的内容应当比初步调查更广泛、更深入细致。

详细调查的任务相当艰巨,其指导思想应当是抓宏观、抓信息流,要搞清系统中所有的信息流输入、处理、存贮与输出。

(6)还原原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在对原信息系统的信息流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之后,用数据流图描述原信息系统,即得到原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

这对于系统开发来说是一个倒推的工作,因为我们要从现实存在的信息系统(原系统)还原出它的模型。

(7)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核心任务。

然而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建立它,通常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1)先得到原系统的逻辑模型,改进原系统的逻辑模型得到新系统的逻辑棋型。

2)从新系统的功能目标出发,通过对系统基本模型的分解而得到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系统分析员使用一系列图表工具,如数据流图、数据词典等表达工具构造出独立于物理设备的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并与文字说明一起组成新系统逻辑设计文档,称为系统分析说明书。

它是系统分析阶段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新系统物理设计的依据。

3.系统设计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的任务是依据系统分析说明书进行新系统的物理设计,提出一个由一系列物理设备构成的新系统设计方案,并把这一方案表达出来。

通常,又将系统设计阶段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总体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空间布局设计、系统模块结构的设计,系统软硬件结构设计。

详细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数据库设计和数据文件的设计、编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模块逻辑设计等。

所有这些设计的图表、说明等构成新系统的系统物理设计文档,称为系统设计说明书。

它是新系统的物理模型,是系统实施的根据,是系统设计阶段的阶段性成果。

4.系统实施阶段物理设计完成后,即可进入系统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根据系统的物理设计来构造一个物理的新系统。

主要任务是:购置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并安装调试;程序设计、程序及程序系统的调试;系统试运行;操作人员培训、编写操作说明等文字资料等。

新系统经一段时间的试运行,要评价系统开发的质量。

不过MIS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结束后,都应该进行阶段性评价,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改正,如果是属于前面阶段的问题,亦应返回前面相应阶段做出修正。

系统开发是一个不断前进、又不断反复的过程。

5.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经评价认可的系统可以正式交付使用,新系统便进入了长期的运行、维护阶段,被更新的系统所取代。

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是:(1)系统转换,新系统正式代替原系统;(2)新系统正式运行,并逐日提交运行记录;(3)系统维护及对维护的评价,并提交每次的维护报告及维护评价报告。

(4)用户培训。

增强用户对系统的认识和使用信心,提高系统应用效果。

2.1.2 结构化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1.管理信息系统非结构化开发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1)工作阶段的划分原则不明确,各阶段的工作缺乏规范的章程、方法、表达工具与标准。

(2)系统建设过程用户参与程度低,用户与专业人员对话缺乏有效的手段。

(3)系统开发的工作任务集中在系统实施阶段,系统分析、设计工作不深入。

(4)系统实施阶段的工作采取“自底向上”的方法,系统总体功能与目标的实现难以保证。

2.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原则“结构化”一词在系统建设中的含义是用一组规范的步骤、准则和工具来进行某项工作。

运用结构化的思想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首先出现于60年代发展起来的结构化程序设计(Structured Prosramming,简记为SP)。

到了70年代,约当(E.Your-don)、康斯坦丁(L.L.Constantine)和德马可(T.Demarco)等人提出了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简记为SA)和结构化设计(Structured Design,简记为SD)方法。

截至80年代,已提出的各类结构化方法不下30余种。

这些方法虽各有产生的背景和特色,但它们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特点是相同的。

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路如图2-5所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