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是研究确定地面点点位以及确定地形形状和大小的一门学科。
地形测量学:研究测绘地形图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学科称为地形测量学。
大地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形体称为大地体。
视准轴:十字丝的交点和物镜光心的连线,称为望远镜的视准轴原则:“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部”实施测图。
水准器分为管水准轴和圆水准器(更多名词解释在后面,请翻页。
用电3班资料,绝密)填空:1、望远镜视准轴是指十字丝交点和物镜光心的连线;水准管轴是指过零点与圆弧相切的直线。
2、在四等水准测量中要求前后视距之差不超过±3.0米。
3、看不清目标时应调物镜调焦螺旋,消除视差应调目镜、物镜螺旋。
4、普通测量所研究的范围内,投影的基准面是大地水准面,相对高程的起算面是任意假定水准面5、地面点至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绝对高程6、水准测量的视线高程仪器与大地水准面的距离7、高差闭合差的调整原则是按测站数或通信成正比进行的。
8、等高距是指相邻等高线间的高程差,等高线的平距是指相邻等高线间的水平距离9、比例尺的种类有数字比例尺和图示比例尺10、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有附合水准路线、闭合水准路线、支水准路线。
11、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部12、附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公式是fh=∑h测-∑h理1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x坐标是纵坐标,y坐标是横坐标。
14、粗略整平水准仪应调脚螺旋,精确整平水准仪应调微倾螺旋。
15、在水准测量中要求前后视等距,可消除大气折光、i角和地球曲率误差。
16、经纬仪测竖直角在读数前应使水准管气泡居中。
17、四等水准测量中,某站h黑=-0.046米,h红=+0.056米,则高差中数h 中=-0.49518、测量学的内容包括测定和测设两个部分.19、地面点的空间位置是由水平角和竖直角决定的.20、水准测量的检核方法有测站检核法和双面检核法等.21、水平角观测的方法有测回法和方向观测法.单选题1、“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选用的是哪种参考椭球?1975年国际椭球;2、水准测量中,仪器摆在两尺正中间,不能消除仪器沉降误差误差3、消除视差的方法是(反复交替调节目镜及物镜对光螺旋)使十字丝和目标影像清晰。
4、经纬仪的竖盘按顺时针方向注记,当视线水平时,盘左竖盘读数为90°。
用该仪器观测某高处目标,盘左读数为75°10′24″,则此目标的竖角为(14o49′36″)5、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为186°,则直线BA的坐标方位角为(6°)。
6、在全圆测回法的观测中,同一盘位起始方向的两次读数之差叫(测回差)7、导线的坐标增量闭合差调整后,应使纵、横坐标增量改正数之和等于(纵、横坐标增量闭合差,其符号相反)8、等高距是两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程之差)9、一组闭合的等高线是山丘还是盆地,可根据(计曲线)来判断。
10、在经纬仪照准部的水准管检校过程中,大致整平后使水准管平行于一对脚螺旋,把气泡居中,当照准部旋转180°后,气泡偏离零点,说明(水准管轴不垂直于仪器竖轴)。
11、已知A点的平面坐标(400,400),B点的平面坐标(500,300),请问A到B方向的坐标方位角在第几象限?(第二象限)12、在四等水准测量中,理论上K+黑-红=0,如果不等于0,按规范规定可以差(±3mm)13、1:1000测图比例尺的精度为(0.1m)14、以下属于偶然误差的是(读数误差)15、视距测量中,平距D=klcos2α式中α是(竖直角)16、用经纬仪观测某一目标的竖直角是其盘左读数为92°27′24″,盘左读数为267°31′30″(竖盘左为顺时针方向增加),则其正确的竖直角为(-2°27′57″)17.水准仪的结构是由( 望远镜、水准器、基座)构成的。
18.水准测量中,测站校核的方法有(双仪高法)19.测量工作中常用(方位角)来表示直线的方向。
20.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叫(绝对高程).21.经纬仪导线外业测量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踏查选点并设立标志,距离测量,角度测量,导线边的定向)22.在使用地形图时,对于山头和盆地的等高线都是环网状,可用(示坡线或高程数据)来加以区别形状.23.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其(地面高程)必定相等24.等高线的平距越小,表示地面坡度(陡)25.当地物较小,不能按比例尺绘制时,常用(非比例符号)来表示。
26.象限角的角值范围是(0°--90°)27.用经纬仪照准同一个竖直面内不同高度的地面点,在水平度盘上的读数是否一样(一样)28.设A为后视点,B为前视点,A点高程为35.712m,后视读数为0.983 m ,前视读数为1.149 m ,则A.B两点的高差是( —0.166 m. )29.光学经纬仪水平度盘上的水准管气泡居中表示仪器(精平)30.下列比例尺中哪一个为大比例尺(1:200 )31.等高线的平距大,表示地面坡度(.缓)32.在测区内,选定一些具有控制意义和作用的点子称为(控制点)33.转点在水准测量中起传递(高程)的作用判断题1小范围测区,地面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置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
其纵轴为y轴,横轴为x轴。
(x )2一测站的高差为负值时,表示后视高,前视低。
X3根据水平角的测角原理,经纬仪的视准轴应与横轴相垂直。
(√ )4直线的象限角是指直线与标准方向的北端或南端所夹的锐角.并要标注所在象限√5控制测量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
√61:500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为0.10m。
(X方法:用0.1 X N/1000,比如1:2000,就是0.1X2000/1000 )7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程不一定相等。
(X )8Q四等水准测量中,高差闭合差限差≤ ,L的单位是m。
(X)P1099、地形图测量中测点的高程应向高处书写。
X10、角度闭合差的调整按平均分配的原则进行。
√11、Q地面上过一点的真子午线方向与磁子午线方向是一致的。
X12、水准测量中的转点既是前视点,又是后视点。
√13、水准仪水准管汽泡居中,望远镜视线就水平。
X14、读数误差是系统误差。
X15、水准测量中,若前视读数大于后读数时,此站前视点高于后视点。
√16、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平距越大,则说明地面坡度越陡。
X17、Q用盘左、盘右观测水平角并取其平均值可以消除指标差。
X18、角度测量中,边长越长,误差越小。
√名词解释水平角从一点至两目标的方向线垂直投影在水平面上的夹角坐标方位角以坐标纵轴的北端顺时针旋转到某直线的夹角碎部点地形、地貌的平面轮廓由一些特征点决定,这些特征点统称碎部点大地水准面由静止海水面并向大陆延伸所形成的不规则的封闭曲面绝对高程(或称海拔),是指地面点沿垂线方向至大地水准面的距离。
相对高程在局部地区,有时需要假定一个高程起算面,地面点到该水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相对高程视线高指俯视水准点(bench mark,BM) 指在高程控制测量时埋设的高程控制点标志。
高差是两点间高程之差。
平面图平面图是地图的一种。
当测区面积不大,半径小于10公里(甚至25公里)的面积时,可以水平面代替水准面。
在这个前提下,可以把测区内的地面景物沿铅垂线方向投影到平面上,按规定的符号和比例缩小而构成的相似图形,称为平面图。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因此也叫缩尺。
水平角是从一点至两目标的方向线垂直投影在水平面上的夹角。
竖直角在同一竖直面内视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称为竖直角多项选择题:1、水准仪由以下哪些部分组成?望远镜、水准器、旋转轴平台及基座2、以下哪些步骤是水准测量中没有的?(对中、置零)3、竖直角与天顶距之间的关系以下哪些表述是正确的(在竖盘读数为顺时针增大且没有竖盘指标差的情况下)盘左时:α=90°-L读、盘右时:α=R读-270°4、测量中标准方向包括真子午线、磁子午线、纵坐标轴(坐标子午线)5、按照经纬仪置数方法的不同可以把经纬仪分为(复测式经纬仪)和(方向式经纬仪)简答题:1、简述水准仪圆水准器轴应平行于竖轴的检验和校正过程。
用校正针拨动圆水准器下面的3个校正螺旋,使气泡退回偏离中心距离的一半,此时圆水准器轴与竖轴平行,在旋转脚螺旋使气泡居中,此时竖轴处于竖直位置。
校正工作需要反反复进行,直到仪器旋至任何位置都居中为止。
2、高斯投影的特性。
a.投影前后角度保持不变(等角投影);b.中央子午线投影后为直线,其余经线为凹向中央子午线的对称曲线c.赤道投影后为直线且与中央子午线正交,其余纬线为凹向两极的对称曲线d.除中央子午线外均存在长度变形,而且理中央子午线越远,长度变形也越大。
3、简述闭合导线内业计算的全过程(要求写出主要步骤及计算公式)。
a.计算导线角度闭合差fβ=∑β测-∑β理b.计算角度闭合差的允许值fβ允=±60″根号nc.计算观测角度改正值vβ=-fβ/nd.改正后的观测角度β′=β+vβe.推算各导线边的方位角α前=α后+180°+β左f.计算各边的坐标增量Δxi=Di cosαi Δyi=Di sinαig.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fx=∑Δx测fy=∑Δy测h.计算导线全长闭合差和相对闭合差fD=根号(f2x+f2y)K=fD/∑D=1/(∑D/fD)i.计算纵横坐标增量改正值V Δxi=-fx/∑D Di ;V Δyi=-fy/∑D Dij.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Δx′=Δx+VΔx ; Δy′=Δy+VΔyk.计算未知点坐标XB=XA+Δx′AB; YB=YA+ΔY′AB4、等高线有哪些特性?A.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都相等。
b.基本等高线都是闭合的,若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则必然在其它图幅中闭合。
c.不同高程的等高线不应相交或重叠。
但在悬崖处等高线可能相交,在绝壁处等高线可能重叠。
d.在等高距相等情况下,等高线平距越小,等高线越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平距越大,等高线越稀,表示坡度越缓;等高线平距相等则坡度相同。
e.等高线通过山脊线时,与山脊线正交并低向凸出,等高线通过山谷时,与山谷线正交并向高处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