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县煤矿安全现状的思考摘要:结合金沙县当前煤矿安全的现状,从自然条件、企业安全投入、从业人员素质和安全监管等方面分析了事故频发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金沙县当前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对策和建议: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秩序,重点抓好瓦斯治理,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加大安全投入,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关键词:煤矿安全;煤矿事故;安全监管;安全文化;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法律、社会、经济、行政等手段常抓不懈。
增加安全投资无疑是一项尽快控制和扭转事故多发的重要经济措施。
而金沙县煤矿安全生产属于县域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搞好金沙县煤矿安全生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下面,笔者谈几点看法。
1、金沙县煤矿生产现状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东到偏岩河,邻遵义县,西抵马洛河,接大方县,南到鸭池河,与息烽、修文、黔西三县接壤;北达赤水河,与毕节、仁怀和四川古蔺县交界,处于大娄山区,位于乌江与赤水河的分水岭地带、东经105°47”—106°44”北纬2707-2746之间。
金沙县原煤储量丰富,煤主要分布在木孔、新化、青木3大矿床和所形成的6个煤带,境内1/2的地方均有煤矿,地质储量为17.5亿吨,其中无烟煤占98%,烟煤占2%,无烟煤水份含量为1.66-6.96%,含硫量为0.34-2.45%,发热量8000大卡以上,是高质量无烟煤。
而在2005年,金沙煤炭产量已经达到900-1000万吨/年,其中优质无烟煤600-700万吨,优质无烟煤中块达到400万吨。
金沙县煤矿地质构造复杂,但贮存状态稳定,开采条件较为优越,整个煤田多形成于石炭二叠纪,含8层,其中,9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煤层倾角多在5度以下,厚度在0.15—43.87米,平均厚度17米,埋藏深度300—650米,煤质属低灰分、低硫、特低磷的无烟煤,发热量27.14-30.04兆焦/千克,是优质的动力和化工用煤。
按照金沙县“十二五”计划中提出的“调整煤炭生产结构,发展洁净技术,提高优质煤和洁净煤的比重,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目标,做好煤炭资源整合重组,搞好煤炭资源勘探开发,以使煤炭产业能够和环境保护持续稳定的发展。
力争开工建设大龙凤煤矿、大运煤矿、金泰煤矿、加快木孔煤矿、永晟煤矿、玉龙煤矿建设步伐,实施好林东龙凤煤矿、新化煤矿、龙宫煤矿等技改扩能项目。
全县将以黔北电厂为龙头,以煤电联营为骨架,力争黔北电厂“上大压下”新建一期(2×600MW)项目在茶园乡境内落户动工建设,积极推进煤矿瓦斯综合利用和煤矸石发电,拟在茶园乡境内建“煤、盐、电”一体化重点项目,投资1、5亿元的金沙县煤机电设备生产基地已在县工业园区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园破土动工,准备投资3000万元建立安全培训三级煤矿教育中心。
按“一区五园一中心”的产业园区规划,以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工业、冶金工业、磷化工工业,食品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等为内容,形成了突出地方的资源优势,协调发展,相互配套的工业体系。
2、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煤矿安全事故频发与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世界能源危机、我国能源资源结构、管理体制和法制环境等都有密切联系。
(1)能源需求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的能源工业中,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70%左右,预计到2050年,还将占50%。
因此,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能源需求日益紧张,对煤炭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炭价格开始上涨,超产现象突出。
据报道,全国27个产煤省区中,有2O个省区超产,其中10个省区超产在10%以上,福建、陕西、北京超产均在50%以上。
2004年煤炭价格平均每吨上涨近100元,中央煤炭企业商品煤炭价格和计划内电煤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了近l5.35%和13.03%。
煤炭价格增长吸引了资本的注入,不合格小煤矿死灰复燃,煤矿企业严重超产。
据有关报道,国有重点煤矿平均超能力生产30%,乡镇煤矿超产一般在50%以上。
超能力开采诱发了煤矿安全事故。
(2)技术法规和标准滞后,煤矿安全法制不健全。
我国煤矿安全立法已经形成了以《宪法》和《劳动法》为基础,以《安全生产法》和《矿山安全法》为主体,《刑法》、《资源法》、《企业法》、《工会法》等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为枝叶的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然而,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修订滞后于煤炭工业发展的需要:①原有的标准和法规制约了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②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管理,不利于新技术的发展。
且我国法规对危害煤矿安全的违法行为处罚较轻,不足以起到应有的惩戒作用。
(3)自然条件恶劣,严重威胁安全生产。
我国煤层自然赋存条件复杂多变,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众多,是造成事故频发的客观因素。
我国煤矿开采的煤层大多地质条件复杂,瓦斯、水、火、煤尘、顶板“五毒俱全”,灾害预防和治理难度极大。
由于我国煤矿90%以上为井下开采,开采作业环境恶劣,安全生产的制约因素众多。
据统计,国有重点煤矿中44.4%的矿井为高瓦斯或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具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占51.3%,有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占87.4%。
随着开采深度的逐年增加,矿井生产的自然条件越发恶劣。
(4)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投入不足。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一直比较严峻,企业安全意识淡薄,表现在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始终没有摆正,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生产的思想普遍存在。
对职工生命和国家财产缺乏高度的责任感。
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管理不到位及责任追究制度不到位,导致一些领导安全责任意识淡薄。
目前,40%的国有高瓦斯矿井还没有建立瓦斯抽放系统,大多数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缺少监控能力;1/3的国有煤矿通风能力不足,多数国有地方煤矿通风系统存在问题。
2003年底,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根据国务院指示,曾对建立煤矿安全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进行了调查研究。
通过对13个省区调查分析,认为规模以上煤矿安全欠账300多亿元,由此推算出全国煤矿安全欠账高达500亿元。
(5)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工程技术人员缺口大。
2005年底,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从业人员约552.4万,其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4%;专业技术人员占11.7%;大专以上仅为3.4%;采掘一线农民工和协议工占90%。
由于全行业的工资收人偏低,而且工作危险、作业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出现了“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缺口大,愿意到煤矿一线长期工作的人才少”的现象。
(6)安全监督管理薄弱。
①一些地(市)、县的安全监管机构设置不规范,缺乏权威性。
全国仍有10%的地市、15%的县安全监管机构为经贸委(经委)内设机构,不具备独立行使执法权的资格。
②编制普遍少,人员不到位。
全国市级安全监管机构平均21人,有的不足14人。
县级机构平均9人,有的不足5人。
还有8.3%的县至今没有安全监管机构。
③部分省区执法队伍建设进展缓慢,力量薄弱。
④在处理国家监察和地方监管、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政府监管和企业管理的关系上,还缺乏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
3、对策和建议(1)深化小煤矿整顿关闭工作,优化煤炭产业结构。
整顿关闭小煤矿既是做好煤矿安全工作的关键,又是调整煤炭工业产业结构的核心。
要坚定不移推进整顿关闭、整合资源、管理强矿的“三步走”战略,促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对现有的地方国有煤炭企业进行全面整合,通过收购、股份制改造、国有煤炭企业的战略性改组等方式,关闭中小型煤矿,使资源向骨干煤炭企业集中,努力培育安全可靠、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煤炭生产开发格局。
(2)完善技术法规和标准,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
把安全标准作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的重要一环来抓。
先进工业化国家普遍重视标准工作,如德国每年大约制定修订1500个标准。
相比之下,我国这方面的工作比较落后。
目前,煤炭、化工、建材、轻工、石油等12个行业共有各种标准29698个,涉及安全生产的标准为1154个,其中52%为1990年之前制定的,2001年之后制定和修改的仅占9.8%。
现存标准中,有的已经十数年甚至数十年没有修订,与安全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形同虚设。
2006年,成立了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及煤矿安全非煤矿山安全、化学品安全、烟花爆竹安全、粉尘防爆、涂装作业和防尘防毒7个分会。
建议应以高危行业急需的标准为重点,争取每年制定修订100~150部安全标准,尽快在高危行业建立比较完善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
(3)以瓦斯治理为重点,遏制大事故、降低事故总量。
煤矿安全事关大局,瓦斯治理是重中之重;抓好安全生产,首先要抓好瓦斯治理。
要认真贯彻落实瓦斯治理12字方针,矿井监测监控系统要健全完善,做到管好管用;坚持把“以风定产”作为企业生产管理的重点来抓,通风系统必须合理稳定,通风设施必须正常可靠;要加快研发和推广应用,以瓦斯防治为重点的煤炭工业“十五”规划延续的攻关项目和“十一五”规划明确的科技支撑项目;坚持以抽采利用促进瓦斯治理,推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
(4)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加大安全投入,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是人们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的准则。
要实现安全生产,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需要积极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对职工进行全方位不问断教育,使广大职工筑起心中的安全防线。
加大安全投入,择优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来提高矿山的安全生产水平;特别应针对当前开采条件进行研究,为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的生产系统奠定基础。
(5)加强职工的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
人是组织管理中最不确定的因素,也是企业安全管理难以把握的问题所在。
应当加大力度,宣讲近年来的灾害事故案例、经验和教训,提高职工对灾害事故的预见性和发生事故时的应对处理能力;加强对一线职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培育职工健康的心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6)提高安全监督管理水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
①加强安全监管监察队伍建设,提高监管监察执法水平。
加强安监部门廉政建设,推动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廉洁执法。
②各地要完善应急救援体制机制,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防灾救援能力。
要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预防体系,落实灾害隐患点的除险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