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我国2200多个县市,国土面积占全国90%以上,人口占全国60%以上,县域GDP 占全国50%以上。
可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点。
从一定程度上说,富国必须富县。
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于县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从县域本身来说,自然资源优势、产品产业优势,相当程度上寓于县域经济发展之中,城乡协调、社会经济协调和区域发展协调都需要统一到县域经济发展之中。
解决县域发展中的诸多重大问题,都与县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县域经济与农业、农村和农民密不可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把手;县域经济与城镇、企业紧密相连,是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根基;县域经济与人口、资源关系密切,是统筹人与自然的载体。
因此,发展县域经济是每个县全部工作的中心,是解决县域范围内一切问题的前提与基础。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使县域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所以本文拟就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有关问题进行论述。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特点(一)什么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
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
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
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
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
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
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
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
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
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
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
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据统计比较,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1倍。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而创造的GDP超过全国县域经济的四分之一,实现县级财政收入近三分之一。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平均人口84.8万人、GDP16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6亿元、人均GDP2.1万元;分别是全国县域平均数的1.86倍、5.14倍、6.29倍、3.1倍。
2003年,全国县域经济GDP增长速度为14.28%,东部地区县域经济GDP增长速度为15.03%,中部地区为12.84%,西部地区为14.82%。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及其原因1、城镇化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实行的是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体制,县域经济发展自主性和空间较小,导致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小城镇的吸引力、凝聚力不强。
从实践中看,我国大多县域交通、通讯等条件差,除了县城之外,很多小城镇基础建设落后,功能不全,缺乏聚集产业、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高等资源要素缺乏。
与城市经济比较,县域经济所拥有的诸种资源要素,以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初级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资源要素居多,缺少高技术人才及科教机构、领先学科、现代化的电讯网络等高等生产要素。
受传统观念和财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县域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人口素质不高,影响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与方法在县域的推广应用,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3、产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产业结构层次低。
从实践中看,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仍占据优势。
在农业中,现代化的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林、矿产品的初加工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
第一产业过重,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较少的局面仍客观存在。
其次,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小。
县域工业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县(市)农副产品多半是以出卖原始产品或初级产品为主,其精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
4、产业结构趋同。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县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未得到根本的改观。
5、政策体制性影响。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人口仍然在农村,城市人口仅占29.12%。
据统计,80年代以来,中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绝对数尽管有所增加,但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徘徊在10%以下,这10%的财政支出,难以满足70.88%的农村人口的需要。
受县域地理位置、人文、科技等条件的影响,国家的一些大项目和大产业基本放在大中型城市,相对而言,县域由于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发展后劲不足。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城市投入也远远大于农村,以致于有人戏说:“中国的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
(二)局限性存在的原因1、思想观念的制约。
我国覆员辽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先进,发展意识比较浓厚,有的地区则加快发展的坚定性不够,容易受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及困难的影响;机遇意识、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方法不多;患得患失、畏首畏尾的消极心态较为明显,缺少一鼓作气、勇往直前的气魄和干劲;全民创业的激情不足,创业氛围不浓,创业动力不够,导致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的不协调。
2、政策因素的制约。
上级部门在历次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权力不断强化,职能上收,财力向上集中,县级政权缺乏集中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各类生产要素不断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集中。
农村商业银行网点普遍收缩撤并,县域金融机构多数变成了吸储机构,资金外流严重。
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企业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而农村信用社又难以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贷款需求。
3、体制机制的制约。
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各县(市)虽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县属及乡镇企业改革,但机制转换仍不够到位,市场化进程与浙江等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4、基础设施的制约。
大部分县域交通尚不够发达,农村道路等级偏低,路网不配套。
给排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5、人才瓶颈的制约。
县域内人才资源缺乏,环境差异、交通不便、待遇偏低,导致县域对各类人才的吸纳和集聚能力较弱,不但大中专毕业生回乡较少,而且现有的人才也不断外流,经济社会发展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撑。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总结,是对不同类型县域经济成功发展的“典范”进行的高度概括。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受市场、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以及人文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和制约,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也不同,县域经济发展也呈现不同的路径。
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考察,按照“有成效、可比较、可复制”的原则,本文归纳和总结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四种基本模式。
㈠“小企业、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引领模式现代化工业大生产,需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获得“规模效益”。
目前在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县域地理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依赖于一个或少量特大规模企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比较鲜见,而在县域内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将大量的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产品某个部件的同类型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在集群内运行实现规模经济,成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单个企业规模较小。
形成产业集群的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起步的门槛较低,容易在短期内调动民间的闲散资金,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克服大型企业建设周期长,对于资金、技术、管理要求高的“缺陷”。
同时,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容易适应市场对产品多样性变化的要求。
第二,企业集群形成规模。
大量在空间上具有紧密性的中小企业由于其生产的相同或相近,容易产生大企业经常具备的“规模效益”,提高“小个体”生产率。
每个企业可以在不牺牲大规模企业所缺少的柔韧性的情况下,从“规模”中获得益处。
如“规模”内专业人才市场降低了雇员与企业之间的相对搜寻成本及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到“规模”内工作;地理上相互临近的企业之间容易建立起协调与信息机制,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以及契约的谈判和履行成本;地域的相对集中使得市场、技术等信息在“规模”内的集中与传播更加迅速;“规模”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及相互模仿推动了成本的下降与操作方法的优化。
第三,集群内分工合作十分明确。
从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角度看,小企业“规模”内部基于开拓共同市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不仅促进了企业间有序的竞争来激活创新的动力,而且,专业化分工也使小企业日益专精于某项技术,使得每个企业负担的技术创新投资成本大大降低。
同时,由于产业的空间集聚,中小企业“规模化”使相互具有紧密经济联系的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降低了以信息搜索成本为主的交易成本。
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农业产业化包括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等内容。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县域经济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通过发展在一定区域内的农业专业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业县(市)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文优势,并在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外联国内外大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龙头企业。
第二,通过不断发展壮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一个系列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建立起以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为主,通过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形成当地的主导产业。
第三,在主导产业的带动下,通过种养、加工、流通的有机结合,发展起资源集中、资产集中、资金技术集中的大型农业企业集团,从而发挥农业规模优势,取得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