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作业答案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作业答案

命运,但无论情况多么严重、困难多么巨大、死神多么可怕,他们都不失人的尊严,不失勇气和决心,表现出临危时的优雅风度。

海明威在选择人物时,表现出共同的性格特征。

2xx原则: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创作的基本风格,具有简洁、清新的特点。

使用具体的,感性的表达方式,很简单的句子结构,常用词和日常短语,因此使作者、对象、读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了最低限度,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来反映重大主题或历史事件。

历史背景和故事的许多因素,则都被作为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去不写,但又能让读者强烈感受到他的存在。

3迷惘的一代:1926年,海明威将作家泰恩斯的一句话作为〈〈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后来,称为专有名词。

指经历了一战的美国青年,由于战争摧毁了他们的政治信仰,人生理想,道德标准,而陷入痛苦迷惘之中,展示了战后一代美国人的精神面貌。

4战壕真实派:作品从对英雄主义和建树功勋的描写转向对战争作深层的思考和评议。

表达深刻的人道主义的主张的一批亲身经历过战争的青年作家。

5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的历史具体的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6现代主义:从文学史而言,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衰落与20世纪50至60年代,从文论方面而言,它向传统的理性主义观念挑战,向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挑战,它不懈与于描写表面的客观真实和前层次的狂放不羁,以弘扬个性和白我为己任,旨在表现意识以下的深层情感,以冷峻严肃的笔法探索人的心理深处的客观真实,它突破时空局限,呈现出一种流动开放的状态,因此,在艺术手法上相应的追求新颖别致的形式技巧和表现手段。

7象征主义: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流派,最先于19世纪70-80年代流行于法国,它重视通过白我反映现实,重视形象思维,极力追求浓缩和简练,象征内涵意义单一,暗示和对映的关系相对明晰。

8xx 式:除了文学意义上理解卡夫卡”的写作风格外,一般地理解为收到白己无法解释,无法左右的力量控制和摆布,发现白己处在一种以理性和逻辑无法解释的荒诞神秘的镜框中内心充满恐惧,焦虑,疑惑和愤怒,但又无可奈何找不到出路,那任意摆布人的力量出白于庞大复杂的机制,它随意,无所不在,又无所寓形,人受到它的压制又赴诉无门。

9意识流小说:20世纪20至40年代流星于英法美等国的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特别是表现人的意识流程,从而打破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

10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

代表作家:xx11表现主义:20世纪产生于德国,而后影响到美国,是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流派。

它不满于描述外部形象,宣称要直接表现世界和人的本质,它常用扭曲、变形、荒诞、夸张等手法突出人的内心体验,心理过程和激情力量,追求强烈效果。

12黑色幽默:20世纪60至70年代主要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其特征是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以表面上轻松调侃,玩世不恭,实则用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沉郁而可怖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精,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

13魔幻现实主义: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

它不是文学集团的产物,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限于拉美地区。

这一流派作家,执意于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绘,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外衣,即:在作品中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现代派的手法,插入许多神奇的幻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似真似假的风格。

14境遇剧:萨特对白己戏剧的称谓。

强调人物在环境中选择白己的行为,这就是白己的本质,表现白己的性格和命运这种剧,实际上是在演绎萨特白己的存在与本质、他人即地域、白由选择等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

15超现实主义: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

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

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

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

16荒诞派戏剧:于二战后不久首先产生于法国、而后流行于许多西方国家的许多戏剧流派,其主要特点是,它吸取了存在主义的某些哲学观念,揭示了世界人的处境和人白身生存状态的荒诞性,突破了传统戏剧的一切基本规律,使荒诞本身戏剧化,戏剧形式荒诞化,代表作家作品有尤奈斯库〈〈秃头歌女》。

简答与论述题1、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分子和孤独的反抗者,不相信人民群众的作用。

但是他对资本主义的揭发更为尖锐和无情,更具有政治色彩。

3、〈〈西线无战事》对于人性的思考。

答:«»不仅是对惨无人道的世界的控诉,也是一曲人的歌颂。

虽然充满痛苦,虽然受到悲观情绪的侵蚀,然而终究是颂歌。

在雷马克的主人公心里,在他们那粗呢军大衣下面隐藏着淳朴的人类情感一爱、信任、友谊,这些情感的存在时违背荒谬的和血腥的战争法则的。

正因为博伊默尔拒绝向战争罚则投降,他才变得如行尸走肉”一般。

一方面他想要遵循人道主义的原则,另一方面,职责又要求他每分钟都违反这一原则。

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使他万分痛苦。

4〈〈约翰。

克里斯多夫》的思想内容。

答:1小说不以故事为程序而以感情为程序”主人公的情感律动和思想态势在情节框架中占着中心位谿,错中交杂的社会关系聚焦于主人公的意识并内化成精神探索的动力,社会生活背景又总是随着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张弛起伏而时现时隐。

2在典型化的处理上,作品也突破了19实际的陈规,不是把人们的思想行为跟外部世界之间表现为机械的因果关系、主客观的受动关系而是去表现性格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突出人的精神力量对社会环境的反弹和超越。

3在正面性格的结构形式上,作品为现实主义文学开创了一种典范。

5约翰。

克里斯多夫的形象主义。

答:1约翰。

克里斯多夫是一个具有伟大心灵的贝多芬人物。

2克里斯多夫坎坷的一生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优秀知识分子为追求人类的新社会就社会性经历的艰难历程。

3克里斯多夫的形象概括了西方整整一代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和精神面貌。

4克里斯多夫这一形象既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又是作者罗曼罗兰价值观念和美学理想的外化。

6 «xx的悲剧》的思想内容。

答:作者通过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冷静而严肃的全面解剖,要求像俄国一样消灭私人产业,铲除为托拉斯、卡特尔利益服务的现行寡头政治及其整套制度。

〈〈》不仅仅在于批判克莱特这样的美国思想性格中的拜金主义和极端主义,更重要揭示出促使克莱特走向犯罪道路的社会原因,达到对美国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7、〈〈xx的悲剧》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答:克莱特是一个拜金主义者和极端的利己主义的典型形象。

当克莱特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早熟又敏感,家境贫寒而爱慕虚荣,不相信宗教而向往世俗的享受生活。

走入社会后,他发现金钱的巨大作用,他一心要出人头地,要成为一个有钱人,为了追求富家女,竟害死了已经怀孕的女友。

最终,没有实现淘金梦,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8、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答:海明威人物,作家应把人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蕴含在形象背后,见诸笔端的虽只八分之一,读者却能强烈的感觉到这八分之一背后的分量。

〈〈》被他从1000多页浓缩到了五万字,仅集中描写了老人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

9、结合〈〈老人与海》谈海明威的硬汉性格”。

答:就硬汉主题而言,桑坦亚哥是海明威笔下常见的硬汉”性格的最高典型,主人公在挫败中能做到光明正大,证明白我的勇气价值。

表现出一种压力下的风度”。

桑坦亚哥本来就是一个长期处于艰难和不幸之中的老渔夫,他生活穷困、缺衣少穿,经常忍饥挨饿。

,但是他说:苦难对人来说不算回事”,在海上捕鱼时,钓丝持续不断地压在背上所带来的巨大痛苦。

他都能泰然白若地承受住,他从未放弃战斗,作为一名勇士,他在凶猛的鲨鱼连接不断的进攻面前从不畏惧,顽强拼搏。

10〈〈永别了。

武器》的主题及人物。

答:小说以爱情和战争两条主线,阐述了作者对战争及人生的看法和态度。

小说的主题是反对战争、厌恶战争的宣传,进而否定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价值。

人物:美国青年费雷德里克。

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意大利与英国护士凯瑟琳。

巴克莱相识,后因伤在米兰就医期间与凯瑟琳再次相遇,在米兰期间两人相恋。

在意大利前线,反战情绪高涨,亨利也摄入其中,在他找寻凯瑟琳和她逃亡瑞士后,凯瑟琳还是难产而死,留下亨利一人独白在外逃亡。

11为什么亨利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艺术典型?答:亨利的痛苦遭遇和不幸命运概括了作者在内的整整一代的共同经历。

他的厌战情绪和悲观绝望的心理,是战后一代青年共同的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

亨利不是坚强的反抗者、战斗者,只是战争的受难者、牺牲品。

亨利在远离战争以后也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路。

对世界对人生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亨利则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艺术典型。

13、〈〈母亲》中你如何看待母亲的形象。

答:«»中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妇女,即革命者的母亲尼洛夫娜弗拉索娃。

她发现儿子的表现跟工厂的青年不同,既高兴又害怕,心里引起了矛盾的心情。

但慢慢地从起初的很害怕,后来渐渐地习惯了,最后终于接受了儿子所追求的真理。

她是20世纪初俄国普通工人的母亲和凄子的典型形象,也是当时俄国正在觉醒的革命群众的典型形象。

其形象显示了马15《一个人的遭遇》在苏联文学史上的意义是什么?答:小说没有悲壮的情节,高大的形象和高昂的格调所渲染的不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所描写的不是因战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业绩,所表现的也不是个体行为战争进程和战争结果的重大影响,科洛夫身上出现的矛盾冲突,他的命运,他的悲痛都有普遍意义。

16为什么说《一个人的遭遇》改变了苏联战争文学的基本走向?答:答:〈〈》从崭新的角度来表现战争,它没有表现两军苦战,枪林弹雨、英雄献身,着重揭示人们对战争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它为战争题材的作品指出新的前景,拟定了从思想上和艺术上处理战争题材的新路线,苏联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从新的角度用新的调子来反映卫国战争的小说,使战争题材小说发生了很大的转折。

从对英雄主义和建树功勋的描写转向战争深沉得思考和评议,这根苏联50年代后期大力提倡的理性人、爱护人、尊重人、同情人的社会思潮极力吻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