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必修三答案

历史必修三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梳理】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井田制趋向瓦解、趋向崩溃、士受到重用并提出本阶层主张;的创办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形成了诸子百家。

(2)主要流派儒家: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孟子主张实行“”、提出“”;荀子主张施政。

道家:老子主张世界的本原是道、顺应自然,提出“”的政治主张。

法家:韩非子主张和建立制度。

(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发展的基础。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思想主张:“春秋大一统”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

影响: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和的需要。

(2)儒学成为正统措施:起用儒学家参政,以为教科书〔诗书礼易和春秋〕,兴办和郡县学。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和中国的主流。

3.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格物致知”;朱熹特别强调“,”。

(2)陆王心学: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提出“”和“知行合一”。

(3)理学影响消极影响:用纲常伦理约束人们,维护,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积极影响:注重,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产生背景:政治上的渐趋衰落;经济上产生;文化上钳制了思想。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离经叛道的异端:认为是非标准应根据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的是非为标准,挑战正统思想。

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的民主思想;经济主张。

顾炎武:提出思想,主张到中求真知。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认为世界是的,物质是可知的;物质是的,运动是绝对的。

(3)历史影响: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对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参考答案】1.分封制、私学;仁、以德治民、仁政、民贵君轻、仁义;无为而治、以法治国、中央集权;第一次、思想文化。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儒家五经、太学、正统思想、传统文化。

3.天理、存天理、灭人欲;心、致良知;君主专制、气节品德。

4.封建制度、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专制;李贽、孔子、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经世致用、实践、物质、运动;传统儒学。

【单元限时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

齐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说明孔子提倡A.要体贴他人B.应贵贱有序C.行政为本D.人际关系要和谐2.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实质上是指A.教育的内容要丰富B.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教育适应现实需要D.人人都有做教师的资格3.有人说:“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

”其主要依据是A.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流地位B.孔子的思想被当时的统治阶级广泛采用C.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基本上没有变化D.孔子创立的儒学一直被统治者奉为统治思想4.韩非子的主张之所以能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最主要的原因是A.其法治的主张是以广大臣民为对象的B.在他的主张下国君不受法律的管束C.他的主张客观上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D.秦王嬴政正需要使其霸主地位合法化5.《礼记》: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由此可见孔子所提倡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仁者爱人C.仁者先难而后获 D.为政以德6.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7.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8.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9.董仲舒认为“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这种思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为①宣扬“君权神授”,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②在神化君权、维护君权的同时,有限制君权的作用③论证人君须仿行天道,实行仁政④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10.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包括下列①以德治国②依法治国③轻徭薄赋④“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11.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C.朱熹 D.王阳明1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13.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A.代表的阶级不同B.政治主张的分歧C.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D.社会性质的差异14.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封建私有制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15.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了什么思想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16.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这一思想①提倡“法治”反对“人治”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需要③反对封建教条④主张脚踏实地的学风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17.明清之际,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批判,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思想家是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李贽18.关于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二、非选择题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志非教法,人闻令下,则各有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感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之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

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材料一之主张导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事件产生了什么后果?(2)按照材料二之主张,汉武帝实行了什么文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两则材料之主张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下面四幅图片依次为: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和2005年国际孔子文化节材料二 下面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材料3:“儒家思想对防止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私欲、利己主义等不良倾向和社会思想的堕落,可以起到调节作用。

因为在价值观方面,儒家文化倡导为别人作牺牲和忘我精神是受到普遍尊重和赞扬的良风美德,这些传统思想正是西方所没有的。

”—— 韩国成均馆大学安炳周教授回答下列问题:(1)从材料一的图片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2)材料二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3)根据材料二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答,谈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应怎样正确认识儒家思想?【参考答案】1.B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从材料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知,孔子主张贵贱有序,长幼有别,故选B 项。

A 、C 、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B [解析]略3.A [解析]略4.C [解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符合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政治需要。

5.D [解析]略6.B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B 项是孟子的思想观点。

A项是荀子的观点,C项是墨子的观点,D项是韩非子的观点,均排除。

7.D [解析]以思想的统一服务于国家政治的统一。

8.B [解析]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出发点都是巩固统治。

9.B [解析]从积极意义入手即可判断。

10.C [解析] ②项是法家思想,应排除。

11.D [解析] 慧能的观点是心学思想的体现,王阳明也是心学思想家。

12.C [解析]略13.C [解析]前者处封建社会初期,后者处封建社会晚期,决定了二位经济思想的不一致。

14.A [解析]理解引人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5.A [解析]思想与国计民生贴近的是经世致用。

16.C [解析] ①是黄宗羲的主张,④是顾炎武的主张,②③与李贽思想相关。

17.A [解析]略18.D [解析]由于这两种思想处于封建时期不同阶段,其产生条件、维护的阶级利益和本质都不相同,但在当时都有一定的进步性。

19.(1)焚书坑儒。

摧残文化,禁铟思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相同之处:都主张统一思想,禁绝异端邪学。

不同之处:前者主张“以吏为师”,后者主张“独尊儒术”;前者手段残暴,采取焚书的形式,后者手段温和。

采取国家扶持的方式。

20.(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倍受后代推崇;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影响很大,全球华人祭孔,传承民族文化;“三孔”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其他言之成理的亦可)(2)“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3)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