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生平文徵明,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
曾祖惠,始居苏州。
祖洪,易州涞水教谕。
父林,官至温州知府。
母祁守端,兄奎,弟室。
宪宗成化六年庚寅(1470)一岁十一月初六日生。
世居苏州府长洲县德庆桥西北曹家巷(今苏州市东北部)。
成化七年辛卯(1471)二岁成化八年壬辰(1472)三岁父林举进士,除温州永嘉县令。
携家赴任。
母祁氏寻携文徵明兄弟返里。
成化九年癸巳(1473)四岁成化十年甲午(1474)五岁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六岁祖洪以乙榜授易州涞水教谕。
成化十二年丙申(1476)七岁生而外椎,时方能立。
五月廿七日,母祁氏卒。
就抚于里中外祖母家。
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八岁语犹不甚了了。
或疑其不慧,父林独器之,以为当晚成。
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九岁冬,祖洪自涞水教谕谢病归。
成化十五年己亥(1479)十岁八月,祖洪卒,年五十四岁。
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十一岁始能言语,就外塾。
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十二岁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十三岁父林起复知博平县。
徵明随侍。
成化十九年癸卯(1483)十四岁随父在博平。
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十五岁随父在博平。
博平岁贡梨为民患,林命悉伐去。
又论邑内德府赐田,官校征收子粒不便,乞付有司自纳,得允所请。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1485)十六岁父林以考绩还朝,徵明随侍。
寻补南京太仆寺丞,谒告还里。
返吴后,徵明与唐寅、都穆订交;从穆学诗。
寅亦时来徵明家,向文林请益。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1486)十七岁与兄奎侍父在滁州南京太仆寺。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十八岁随父在滁,读书务稽古人之德,能自得师。
为太仆寺少卿,文徵明以僚友弟子,给事左右。
明孝宗弘治元年戊申(1488)十九岁自滁还里,为邑诸生。
岁试时,宗师批其字不佳,置三等。
由是精研书法,刻意临学。
与蔡羽、吴爟订交。
弘治二年己酉(1489)二十岁时学官严厉,拘文法,循章句。
徵明习程式之文,而中心窃鄙之。
以其间隙读《左传》、《史记》、两《汉书》及古今文集。
与祝明、都穆、唐寅倡为古文辞。
祝允明、杨循吉皆折辈行相交。
初识沈周,观沈周画《长江万里图》于双娥精舍,意颇歆会,因从周学画。
周初不欲徵明以艺事妨举业,终乃倾以相授;且极爱重之。
弘治三年庚戌(1490)二十一岁春,以省父至滁,游琅琊山、醉翁亭。
弘治四年辛亥(1491)二十二岁从南京太仆寺少卿李应祯学书。
应祯书迹清古,以书诀授徵明。
秋,返里。
弘治五年壬子(1492)二十三岁父林移病归,适李应祯致仕,同舟东归,相从甚乐。
抵家后,于所居隙地筑停云馆。
娶昆山吴愈第三女。
徵明内行淳古,与夫人白首相庄,生平无二色。
从史鉴、赵宽游。
与朱存理、邢参等交游。
弘治六年癸丑(1493)二十四岁七月,祖母吕氏卒。
秋,至江浦。
以父命从庄昶游。
冬,归。
是年,李应祯卒。
弘治七年甲寅(1494)二十五岁题友婿王银钩勒竹诗。
跋夏昺画《云山图》。
得古砚,名之曰“五星”,诗以纪之。
时唐寅放诞不羁。
徵明虽与风尚各别,而欢然过从无间。
跋东坡《楚颂帖》。
初,曾以《孔子庙碑》易朱存理藏《汝南帖》,考定为米芾手临。
都穆见而称爱,遂题而归之。
弘治八年乙卯(1495)二十六岁以父命从吴宽游,时宽丁继母忧于家,悉以古文法授之,且为延誉于公卿间。
秋,始赴应天乡试,不售。
识金陵顾璘、陈沂、王韦、徐霖。
画《金焦落照图》。
尝与寅商酌画法,以为作画应以六朝为师,设色以闲淡为贵。
又谓南宋李唐丘壑布置,可为初学之师。
十二月廿日,借观唐寅所藏《东观余论》,题后。
弘治九年丙辰(1496年)二十七岁二月,妻母夏氏卒。
夏氏,故太常卿、墨竹大家夏昶之女。
与吴纶、吴仕、黄云等交游。
是年,史鉴卒。
弘治十年丁巳(1497)二十八岁与徐祯卿、钱同爱、朱凯、张灵等交游。
徵明既博古善议论,又洽闻元、明之际旧事,为时推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号称为“吴中四才子”。
跋沈周临王蒙小景。
是年,长子彭生。
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二十九岁春,父林出任温州知府。
秋,二试应天不利,唐寅领解。
父林在任,还书诫慰之。
有《咏文信国事》诗,又画信国公像。
冬闰月,与沈周、祝允明、杨循吉、徐祯卿、唐寅、蔡羽等追和倪瓒《江南春》。
时倪卷藏许国用家。
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三十岁都穆、朱应登举进士。
唐寅因徐经科场案牵累下狱,罢黜为吏,不就归。
寅之得祸,都穆实发其事。
寅既誓不与相见,而吴中诸公皆薄之。
唐寅既被黜,撰长书致徵明,以述所志。
又将远游闽、浙、湘、赣,以弟托之。
六月七日,父林卒,年五十五岁。
徵明挟医省疾,后三日而至。
林在温州,省重役,疏滞狱,重人民,广文风。
郡邑循例致厚赙几千金,尽却不受。
迨柩抵家,吊者纷然。
初,林善术数之学,欲以授徵明,徵明谢不能。
至是乃承遗命焚之。
是年,次子嘉生。
弘治十三年庚申(1500)三十一岁以继母命,与兄析居。
六月十日,跋沈云鸿藏云康里巙书李白诗及自作诗。
十月,手抄父林所撰《琅琊漫抄》,总四十八则。
与徐祯卿同观宋徽宗《王济观马图》及郑思肖画兰,与祯卿各题诗画兰卷上。
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三十二岁与薛章宪交游。
九月,有滁州之行。
时陈公度方从徵明学《易》,至是归。
除丧服,读书奋励,丙夜不休。
是年,跋王云所藏詹希元书王宾《叙字》。
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三十三岁常熟顾氏自闽中移植荔枝数本,与沈周同赋《新荔篇》并作图。
春与浦应祥、王铨登洞庭东山。
时唐寅倦游归里,因病不复出,托丹青以自娱。
五月,薛章宪以嗜杨梅来吴。
因徵明食性多禁,尤不喜此,与沈周同作诗相戏,作《解嘲诗》。
是年,侄伯仁生,兄奎长子。
弘治十六年癸亥(1503)三十四岁时唐寅任达自放,落魄逾甚。
徵明每规劝之,几致失和。
为王献臣书扇,并题所藏元赵雍画马。
饯别毛珵赴山东参议而作《隶书毛先生践行诗册》。
与徐祯卿合刻倡和诗《太湖新录》。
是年,陈淳已从游。
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三十五岁春,沈周作《落花诗》十首,徵明与徐祯卿有和作,周喜而反和之。
秋,徵明应试至金陵,谒吕;时官南太常寺卿,又续和之。
沈周益喜,又从而反和之。
十月,徵明小楷各诗并记。
七月,三试应天,不售,陈淳同行。
观唐阎立本画、元赵孟頫书,跋之。
友人尝掘地得宋高宗与岳飞手敕刻石,沈周与徵明皆题《满江红》词。
又沈周画山栀以配徵明画菊并题。
是年,第三子台生。
吴宽卒。
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三十六岁人日,与友人朱存理、吴次明、钱同爱,门生陈淳等雅集于自家停云馆,作《人日诗画卷》。
春,许国用及吴爟先后雨中来访,题画赠之。
时徵明画名,已盛称于吴中。
秋,与祝允明等有和王鏊白莲花诗。
时鏊方以父忧在家,徵明从游。
明武宗正德元年丙寅(1506)三十七岁四月,与杜启、浦应祥、祝允明、蔡羽、朱存理、邢参等同修《姑苏志》成。
主修王鏊,以吴宽等旧稿搜补以成,共六十卷。
沈周临元黄公望《富春大岭图》见赠,赋诗以谢。
正德二年丁卯(1507)三十八岁兄奎以事遘难,百计为之调护,累月而事解。
五月十一日,往相城访沈周。
周命钩抚无锡华氏藏《唐摹万岁通天进帖》。
秋,四试应天,不售。
正德三年戊辰(1508)三十九岁二月,为长洲教谕莆田林僖写《丘壑高闲图》。
僖,林俊之弟。
望日,与吴爟、陈淳、钱同爱、朱凯登天平山,作《天平山图》。
三月二十日,观王献臣藏赵孟頫书《烟江叠嶂歌》,与沈周各补一图。
又跋蔡襄《龙茶录》。
秋,为王闻作《存菊图》轴。
时士大夫阡表墓铭,多属徵明撰书。
石工章文,世工镌刻,因籍徵明以售其技。
是年,王宠从游。
正德四年己巳(1509)四十岁春,为金陵严宾题旧作《桐阴高士图》。
朱应登自南京户部主事升延平知府,文徵明为之作《剑浦春云图》送别。
功名未就,以笔墨为生计,不无食指之忧,有寄陈钥乞米诗。
是年,沈周卒。
宿相城,有怀悼沈周之作。
徵明画法,得沈周指授为多,相期颇深,故徵明感之终身。
正德五年庚午(1510)四十一岁正月廿八日,为朱承爵跋所藏苏轼父子帖。
五试应天,不售。
应吴兴吴琉请,撰送刘麟擢守西安叙。
重葺停云馆,钱同爱、陈淳咸有助。
既毕事,钱、陈及从弟津并吴爟、汤珍、卢襄、郑尚伯、陈道济等过饮,有倡和诗。
正德六年辛未(1511)四十二岁以字行,更字徵仲。
十二月二十日,虎丘剑池水涸,得古砖,归斫为砚,名曰“金精”,并铭其侧。
右佥都御使俞谏治水苏杭诸府,知徵明才而贫,欲有所惠,徵明终却之。
是年,徐祯卿卒,为文祭之。
祯卿诗熔炼精警,为吴中诗人之冠。
正德七年壬申(1512)四十三岁与蔡羽、吴爟、汤珍、陈淳及王守兄弟等每相聚,考德问学,游观山水。
闰五月廿一日,跋徐宗毓藏元钱良右书《吴仲仁春游诗卷》。
与徐霖、祝允明、薛章宪、唐寅、陈沂、王韦、陆深、王宠等追和王冕画梅诗,皆题于画幅四周绫上。
宁王朱宸濠使来,贻书币为聘;辞病不纳,亦无报书。
赋诗有云:“千金逸骥空求骨,万里冥鸿肯受罗!”同时,唐寅、谢时臣、章文应聘俱往。
作《西川归棹图》及《寿大中丞见素林公叙》寄林俊。
林俊与徵明父林为故交。
徵明以通家子弟,数与之接。
是年,编弘治庚戌以后所作诗,成《甫田集》四卷。
正德八年癸酉(1513)四十四岁六月,小楷抄录《铁崖诸公花游倡和诗》并追和一首,赠与弟子王守。
六试应天,不售。
顺道至滁访叔父森。
是年,朱存理卒,徵明为撰墓志铭。
正德九年甲戌(1514)四十五岁春,饮于王献臣园池,有诗。
三月刘麟赴陕西布政使任,过吴门言别,徵明写赠《两溪草堂图》。
冬,撤停云馆,有诗。
正德十年乙亥(1515)四十六岁春,重筑停云馆,避喧,居观音庵二月。
有诗怀汤珍及王守兄弟,时珍等俱读书石湖治平寺。
四月,小楷《落花诗》并图。
五月廿七日,跋邹光懋藏宋李建中书《千字文》,考定为真迹。
唐寅致书徵明,从颜路年长而为孔子弟子之例,愿以徵明为师。
且云:“非词服,乃心服也。
”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四十七岁秋,七试应天,不售。
重阳日,小集唐寅北园,有诗。
时寅已治圃舍北桃花坞中,结亭曰梦墨,自号六如。
是年,陈钥卒。
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四十八岁作《湘君湘夫人图》。
先是,仇英自太仓徙居来吴,徵明嘱绘《湘君图》,未惬,因自作以赠王宠。
跋唐寅藏《石经》残本,考定为宋高宗书。
寄王献臣诗。
时献臣所居园池已定名为拙政园。
题汪廷器《西游卷》。
廷器,歙人,善制墨,自号水晶宫客。
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四十九岁二月十九日清明,雨中至无锡,霁。
与蔡羽、汤珍、王守、王宠、潘鋹及汤子朋茶会于惠山。
羽撰《惠山茶会序》,徵明作图。
雨中对停云馆前王献臣去年赠竹,赋诗谢之。
九月既望,跋朱承爵所藏宋周文矩画《重屏会棋图》。
十月,过王守兄弟家,为作水墨菊花并题。
时王榖祥、朱朗已从游。
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五十岁正月二日,雪中登王献臣拙政园梦隐楼。
二月既望,补《深翠轩图》。
初,国初诸公为谢晋作诗文一卷,而逸其画。
至是徵明重为补图并跋。
三月三日,为王鏊跋阎立本《秋岭归云图》。
五月十四日,题沈周旧藏王绂《墨竹》小幅,次王绂、沈周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