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森林、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最新考纲探究线索核心素养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1.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评价人类的开发、破坏带来的不利影响,掌握合理开发、保护的措施。
2.人地协调观:充分认识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意义,规范人类的开发活动,树立正确生态保护观。
[教材内案例]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森林的现状及作用(1)分布及现状①分布:A亚寒带针叶林(原始林)→俄罗斯、加拿大B热带雨林(原始林)→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②森林的现状:急剧减少,多数地方的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①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
②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③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4.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开发计划、影响与保护(1)雨林被毁的原因(2)开发计划与影响(3)雨林的保护措施[轻巧记忆]“七字法”记忆森林的生态功能森林的生态功能可简化记忆为“水气净美物尘沙”七个字“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净”——净化空气。
“美”——美化环境。
“物”——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尘”——吸烟除尘。
“沙”——防风固沙。
[教材外案例]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1.湿地概述(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被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①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②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功能功能美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资源的宝库”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的摇篮”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空调机”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地球之肾”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鸟类的乐园”2.湿地资源问题(1)表现(2)原因①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②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
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人为因素类型导致的结果土壤侵蚀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围湖(海)造陆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环境污染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了富营养化过程大量引水灌溉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河流的截流改向读洞庭湖变迁示意图,回答问题。
19世纪初洞庭湖水系图20世纪中期洞庭湖水系图(1)洞庭湖湿地对长江流域的重要价值。
①维持生物多样性;②旅游观赏价值;③调蓄洪水;④航运;⑤提供农副产品。
(2)洞庭湖面积萎缩的原因。
①萎缩原因⎩⎪⎨⎪⎧自然原因:长江上游带来泥沙,造成泥沙沉积人为原因⎩⎪⎨⎪⎧⎭⎪⎬⎪⎫上游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区域人口压力大,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②影响: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水旱灾害频繁;生态系统破坏。
(3)湿地保护措施。
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湖;移民建镇还湖;平垸行洪;疏浚河道。
一、综合思维——判断正误1.热带雨林对维持全球的碳氧平衡有重要作用。
(√) 2.目前对热带雨林必须进行严格保护、严禁开发。
(×) 3.洞庭湖地区大规模的退耕还湖可以减轻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 4.长江中上游的防护林的建设主要是为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二、区域认知——正确连线将下列地区的森林或湿地的保护,与其主要的生态功能正确连线。
三、人地协调观——趣味思考目前,许多平原地区的城市都会利用原有的水系大力兴建人工湖泊、湿地,其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提示] 主要是为了调节气候、调蓄洪水(消除内涝)、美化环境、净化水质、减轻污染等。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例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❶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❷……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❸。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思维流程]信息提取❶内格罗河两岸植被繁茂,属于热带雨林景观❷内格罗河岸边有沼泽分布❸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❹图中显示内格罗河位于南美洲赤道地区,属于亚马孙河的支流教材寻因森林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更加突出综合判断(1)由信息❶、❹可知内格罗河流经亚马孙平原地区,流速缓慢,两岸为热带雨林,植被茂密,生物量大,结合信息❸可知,大量的枯枝落叶在沼泽地带形成腐殖质,因此河水中富含腐殖质(2)结合信息❶、❷、❸、❹可知,内格罗河流域为人烟稀少的热带雨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对发展旅游观光业,如赞同,则应从旅游资源独特,促进发展的角度分析理由;如反对,则应从热带雨林生态保护、自然环境恶劣等角度分析理由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大量沉积。
(2)赞同。
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或不赞同。
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其他答案合理均可)1.森林的生态效益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2.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差异地区 主要生态功能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和海浪,保护海岸和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交通线两侧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1)“地球之肺”雨林植被――――→光合作用固定CO 2放出O 2――→影响全球碳氧平衡(2)“绿色水库”(3)“基因宝库”4.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破坏,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失衡的频度和强度将加大,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3)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锐减。
命题视角一结合相关图示,考查森林的分布与生态功能(2019·深圳一模)温带雨林是地球上由针叶树或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
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也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生物种类少。
如图示意世界上温带雨林的分布地区。
据此完成1~3题。
1.温带雨林一般分布在( )A.受西风影响的中纬度大陆西岸B.多地形雨的高山地带C.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丰沛区D.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2.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生物种类少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单调,自然条件恶劣B.冬季气温偏低,水热组合欠佳C.多云雾降水天气,光照热量不足D.有机质来源少,土壤发育程度低3.南、北美洲温带雨林呈狭长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洋流流向B.地形格局C.大气环流D.海陆分布1.C 2.B 3.B [第1题,图示温带雨林多位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的沿海地区,属于西风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但欧洲该位置并没有分布。
地形雨分布较广泛,不只有高山地带;南美洲的温带雨林分布区沿岸为寒流流经。
第2题,物种多少主要受气候制约。
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的热量条件较差,特别是冬季气温偏低,则生物种类较少。
第3题,受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较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山脉西侧,所以南、北美地区的温带雨林呈南北条带状分布。
]命题视角二结合相关图示,考查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2019·四川德阳一诊)在低碳要求下,林业碳汇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比于耕地与草地,林地具有更强的碳吸收能力。
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是影响其固碳价值的主要因素。
下表是2013年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北方(华北)、西南(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和南方(东南丘陵)四大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和林业经济产值统计表(单位:108元)。
据此完成4~6题。
林区森林固碳价值林业经济产值甲林区 1 598.57 93.81乙林区 1 287.84 399.19丙林区568.36 126.90丁林区 2 163.77 89.42A.水土流失量少B.枯枝落叶层厚C.叶片总面积大D.生物种类多样5.表中代表南方林区的是 ( )A.甲林区B.乙林区C.丙林区D.丁林区6.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 )A.更换绿化树种B.采林、育林结合C.禁止采伐森林D.营造护田林网4.C 5.B 6.D [第4题,森林的固碳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因此叶片总面积大,光合作用强,对碳的吸收能力强,故C正确。
光合作用强弱与其他三项无关,故A、B、D错误。
第5题,南方(东南丘陵)林区主要为人工林区,范围小于我国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但产值最高。
第6题,丙林区为我国北方(华北)林区,为我国主要农耕区,风沙危害严重,林地主要为防护林。
由材料可知,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应该提高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所以针对北方林区应营造护田林网。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例2](2018·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❶。
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
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❷。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
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