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深加工产业园项目行业调研分析报告行业调研及投资分析玉米深加工产业园项目行业调研分析报告目录第一章宏观环境分析第二章区域内行业发展形势分析第三章重点企业调研分析第四章重点投资项目分析第五章总结及展望第一章宏观环境分析一、产业背景分析工业玉米消费属于玉米产业中的朝阳行业,是玉米总消费中增长最快的部分,玉米加工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很多应用,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未来需求前景看好。
随着中国玉米加工业程度不断深化,产品链不断拓展和延伸,玉米深加工行业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
中国玉米加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从 20 世纪 80 年代几十万吨消费量到90 年代以每年 10%的速度快速增长,如今开发了上百个产品,2005 年工业消费达 1100 万吨,所占玉米总消费比例亦从 0.5%增长到了 13.4%。
虽然玉米深加工产品众多,但主要集中于乙醇、淀粉及化工醇等相关领域。
随着中国淀粉工业的发展,对淀粉的需求正在增长,而淀粉加工业中玉米淀粉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增加,行业高层人士估计未来五年内,中国玉米淀粉产量料平均年增 5-10%,因食品添加剂需求增加。
淀粉糖是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是人们日常消费食糖的有益补充。
进入 2000 年以来,淀粉糖发展形势看好,攀升很快。
1999 年蔗糖产量 880 万吨,而淀粉糖仅 60 多万吨。
市场放开后,蔗糖连年亏损局面越来越重,全国糖业连续 4 年亏损累计人民币 100 亿元。
变性淀粉是在淀粉具有的固有特性基础上,为改善其性能和扩大其应用范围,而利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酶法改变淀粉的天然性质,增加其性能或引进新的特性而制备的淀粉衍生物。
变性淀粉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产品,用途广泛,国外已开发出 3000 多个品种,而中国只开发出 50 多个品种。
它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食品、饲料、医药、日化、石油等工业,使用量最大的是造纸、食品和纺织品等行业,前景很好。
近几年,国家重点组织了多项玉米变性淀粉技术产业化开发,实现了关键设备国产化,逐步解决中国变性淀粉品种少、系列化程度低,部分产品还需进口的状况。
部分产品可替代国外同类产品。
2004 年,中国变性淀粉实际产量在 50 万吨左右。
中国各业变性淀粉需求量年平均递增速度达到27%,远远高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
玉米变性淀粉加工产业化示范项目使玉米生产变性淀粉产品的附加值显著提高,是玉米原值的几十倍,发展变性淀粉产业潜力巨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创新,变性淀粉是淀粉深加工的必然趋势。
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燃料酒精价格低廉且环保,而且燃料酒精绝不会引起汽车发动机的不良反应,市场潜力巨大。
在中国,汽车喝“酒”——玉米替代石油的时代已来临。
由于机动车增多造成的碳氧化合物污染严重,乙醇汽油担负环保之责。
所谓乙醇汽油,是用 90%的普通汽油与 10%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的一种新燃料。
2004 年年底,东北三省及河南省已经实现或开始全省推广的计划,如今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 5 省全省将封闭推广乙醇汽油,禁止销售普通汽油。
另外湖北 9 个地市、山东 7 个地市、江苏 5 个地市、河北6 个地市成为了局部试点城市。
按照通知的精神,到 2005 年底,上述各省、市辖区范围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
燃料乙醇总产量国家会控制在 500 万吨到 700 万吨。
也有数据表明,随着能源价格持续高位,中国燃料乙醇需求量每年将以 500 万吨速度增长。
玉米化工醇的地位相当于石油化工中的乙烯。
有了玉米化工醇,就能衍生出石油化工醇所能生产的一切产品,比如合成纤维、工程塑料、特种树脂、聚氨酯,几乎无所不能。
玉米化工醇与石油化工醇具有同样的分子式,同样的用途,唯一的差别就在于原料不同。
玉米化工醇用在纺织上,着色度更好。
玉米化工醇的投产和应用,使玉米深加工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生产 1 吨化工醇,需要消耗石油 8 吨,如用玉米取代石油,仅消耗玉米 1.76 吨。
用石油生产的吨成本是 7000 元左右,而用玉米生产的吨成本是 4200 元左右。
玉米产业的资源和成本优势由此可见。
玉米化工醇生产使玉米深加工科技含量提高,石油化工醇能够生产的产品,玉米化工醇同样能生产出来。
在国际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玉米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的属性更加突出,其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将非常广阔。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粮之一,玉米的营养成分优于稻米、薯类等,缺点是颗粒大、食味差、粘性小。
随着玉米加工工业的发展,玉米的食用品质不断改善。
形成了种类多样的玉米食品。
玉米能有以下的加工途径,使其变成一个新的事物,增加玉米的价值。
二、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划(一)中国制造 2025过去 5 年,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根本性变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引。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但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2018 年以来中美经贸摩擦复杂演变,国际环境更趋严峻,国内结构性矛盾仍然明显,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
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贯彻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面向未来,我国正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进创新,加强前沿科技布局,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创新,正在开启中国经济永续发展的新未来。
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要坚定不移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经济实践,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这个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二)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制定行业技术规范,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制造过程绿色化。
充分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专项建设资金等资金渠道及政府和社会资金合作模式,支持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推广绿色制造工艺。
共创绿色生活,实现良性循环,始于理念上的革命,但不能止步于理念。
在当前这个发展阶段,要维系全社会的绿色联盟,提高生态产品的经济效益,协调好彼此的利益关系,十分关键。
仍以外卖行业为例,其产业链横跨第一产业的农业、第二产业的食品加工业、第三产业的餐饮服务业,环保作业难度不小,成本也不低。
倘若加入绿色公约的商家不能在经济上尝到甜头,那么从食材选择、加工制作到配送过程、消费者反馈的质量控制链,恐怕也只能是形式大于内容。
(三)xxx 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原有增长动力减弱、增长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创新驱动等重大发展战略,并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 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重大指导政策,为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撑,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新契机。
(四)xx 高质量发展规划坚持创新驱动与开放合作相结合。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水平,突破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企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坚持内外需协调、“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通过国际智力合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国内经济新常态迫切要求我市工业加快升级步伐。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攻坚期,亟需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成长期,城镇化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投资消费需求依然巨大。
但是,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尚处于转型阶段,受到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仍存在不平衡问题。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已成为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都要求我市必须下决心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
三、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对各地、各部门在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提出了十条要求,包括清理规范现有针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准入条件、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资金等公共资源对民营企业同等对待、支持民营企业充分利用新型金融工具,等等。
这一系列的措施,目的是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从促进产业发展看,民营企业机制灵活、贴近市场,在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等方面力度很大,成效很好。
据统计,我国 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
从吸纳就业看,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生力军是就业的主要承载主体。
全国工商联统计,城镇就业中,民营经济的占比超过了 80%,而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了 90%。
从经济的贡献看,截至 2017 年底,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超过 2700 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了 6500 万户,注册资本超过 165 万亿元,民营经济占 GDP 的比重超过了 60%,撑起了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同时,民营经济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
四、项目必要性分析我国虽然大量种植玉米,但是玉米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玉米加工设备还不够完善,缺乏创新。
其实玉米有很丰富的营养价值,玉米含有 7 种,钙、谷胱甘肽、维生素、镁、硒、维生素 E 和脂肪酸,其作用也是非常之多,很多地区还是直接用来养殖,认识不够,肯定就不能很好的利用玉米的价值。
这就需要玉米加工设备厂家多开发出多功能的玉米加工设备,给人们带来多种多样的玉米深加工产品。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于玉米深加工业始终采取积极的支持政策。
美国对玉米资源开发提供金融扶持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商业银行。
目前,相当多玉米加工设备企业建厂资金的 50%是从商业银行得到的贷款,政府给予一定扶持。
另一种是农业合作发展服务机构。
当地政府对农业合作社提供无息贷款,最高可达 50 万美元。
还要说明的是,美国对于玉米资源深度开发的关键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支持。
联邦和州政府设立基金,资助院校、科研机构开展玉米用于加工再生能源的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