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赤壁赋》教案知识讲解

《后赤壁赋》教案知识讲解

后赤壁赋
苏轼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归纳积累文言知识;
2.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播放幻灯片)。

这首诗是他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

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起来的。

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后赤壁赋》。

二、整体感知:
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

2.评读:分角朗读第一段,分组朗诵第二段,全班读第三段,勾疑难,疏通文意,“评
点” 重点文言字词。

3.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 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

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两件事。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明确:1)苏轼的世界:霜露、木叶、人影、明月(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苏轼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2)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明确: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

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分析第二段:
1. 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明确: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冬夜美景)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2.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
明确: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盖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3.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明确:1)、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4.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

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

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明确:1)、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

2)、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

5.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
明确: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6.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修焉。

2)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

(三)分析课文第三段:
作者是如何逢鹤的?你认为作者有否真正逢鹤?
提示:孤鹤东来,显然是为文末梦见道士伏笔的,你怎样理解这个梦境?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来谈谈。

明确:(1)第三自然段写了江中见鹤,后梦见鹤化道士。

(2)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带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为作者所偏爱,苏子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相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与超脱尘世的情怀。

(3)思想内容方面,作者的处境窘困,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而且与苏轼《前赤壁赋》中作者“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一致。

艺术手法方面,是大胆新颖的奇思遐想,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四)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无奈、惊叹
划然长啸——激昂的乐
凛乎不可久留——悲伤、恐惧
听其所止而休——随遇而安的淡泊
四、深入探究:
1.与前《赤壁赋》的写景句子作比较,意境、情感发生什么变化?
明确:1)意境:《前赤壁赋》整个意境恬淡飘渺;而《后赤壁赋》却奇崛瑰伟,不再“主客同船共游、同饮共乐、同调歌吹”,再游赤壁,无人能从,只有孤独一人。

历程:抛弃客人,独自踏上寻幽历险之路→登越险境之兴奋→无人能从,只有孤独一人→顿感“高处不胜寒”渺小与悲哀→解缆登舟,随波飘荡,任其所止。

2)情感:与前《赤壁赋》中“乐——悲——乐”的情感变化有所不同,《后赤壁赋》中的情感由平静的乐,到激昂的乐,再转为悲,但最终并没有复归于乐,而是归于一种顺其自然的无奈与淡泊。

2.自读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提示:1)从游的方式上去比较.2)从景色描写上去比较3) 写作重点上去比较.4)
五、名人眼中的苏轼:
林语堂: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

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传》)
•余秋雨:“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

(《康震评说苏东坡》)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顾而乐之乐
江山不可复识无奈
悄然而悲悲
划然长啸激昂的乐
凛乎不可久留恐惧
听其所止而休随遇而安的淡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