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基础知识
五味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五味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
属阴,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
五味
辛:能行、能散,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
化湿等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开
窍药、化湿药多具有辛味。如干姜、香附、川芎
、石菖蒲等。
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 调和药
“证候禁忌”。
3· 妊娠禁忌凡能损害胎元或引起流产的药物,都应
作为妊娠用药的禁急。
4.服药禁忌 俗称“忌口”,是指服药期问对某些
食物的禁忌。
中药剂量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主要指每味药的成
人一日量,其次是指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
也即相对剂量。 1.计量单位中药大多以公制重量单位千克、克、毫克 为计量单位。 2.确定中药剂量的因素
在里—宜清热泻下
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
下陷者—宜升不宜降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的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 。如: 辛—归肺经 甘—归脾经 酸—归肝经 苦—归心经 咸—归肾经
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二、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
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的性能,选择两种以上的
方剂的组成
君药(主药):是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起主要作
用的药物
臣药(辅药)是配合主药加强疗效,起协同作用
的药物
佐药:是协助主药治疗兼证,或缓解、消除主药
的毒性、烈性,抑制主药副作用的药物
使药:是引经,调和、矫味的药物
方剂举例:麻黄汤
•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 功效:解表散寒,宣肺平喘
这些药物大都味淡,又称淡渗利湿药。
(十六)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凡具有祛风除湿功效以祛除风湿为主 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十七)补虚药
补气:凡以补气为主要作用,治疗气虚证的药物 ,称补气药。 补血:凡以补血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的药物 ,称补血药。 补阴:凡以滋养阴液,生津润燥为主要作用,治 疗阴虚证的药物,称补阴药或养阴药、滋阴药。 补阳:凡以补肾壮阳,强筋健骨为主要作用的药 物,又称补阳药。
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
,缓解疼痛的药物多有甘味。如人参、熟地、甘
草等。
五味
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
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
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如五味子、乌梅、金
樱子等
五味
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泄火、降泻气逆
、通泻大便、燥湿祛湿、泄火存阴等作用。一般
认识中药
麝香
五味子
认识中药
人 参
认识中药
茯苓
芒硝
中药的性能
四气 无毒
有毒
中药 性能
升降 浮沉
五味
归经
四气五味
药物具有“性”和“味”,其中“性”又称为“
气”。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之一,是药物性能
的重要标志。
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四气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成的一种不定形状的固体制剂。可供外用或内服
,研末调服或磨汁服,亦可磨汁以敷患处。
二、方剂的剂型——冲剂
是将药物浓缩浸膏与适量辅料混合制成的颗粒
状散剂。用时冲入开水后可迅速溶解成药液。
二、方剂的剂型——片剂
是将药物经粉碎加工或提炼后,与辅料混合压 制而成的片状剂型。
2.润下药:
3.逐水药:
(十)驱虫药
驱虫药:凡以去除或杀灭寄生虫为主要最要作用
,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药物,称驱虫药。
(十一)开窍药
开窍药:凡以辛香走窜,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的
药物,称为开窍药。
(十二)温里药
温里药:凡以温补阳气,温散里寒为主要作用的 药物,称为温里药。
(十三)平肝熄风药
相反 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 剧烈的毒副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贝母 反乌头,细辛反藜芦 等。
中药禁忌
配伍 禁忌 妊娠 禁忌
证候 禁忌 服药 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
1· 配伍禁忌主要指相反药物的禁忌应用。
中药配伍禁忌
2· 证候禁忌指由于药物的性能不同,其作用各有专
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使临床用药有所禁忌,称
中药配伍
相畏 是指一药物的毒性或 副作用被另一药物减 轻或消除。 如生姜配半夏可减轻 或消除半夏的毒性。
相杀 是指一药物能减轻 或消除另一药物的 毒性或副作用。 如防风可解除砒霜 之毒、绿豆能杀巴 豆毒等。
中药配伍
相恶 一药可使另一药的功 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莱菔子与人参同用 ,人参的补气作用则 被莱菔子消弱。
药物合用。药物配伍关系总结为用药“七情”
中药配伍关系
相须
单行 相使
相反
用药 “七情”
相畏
相恶
相杀
中药配伍 单行仅用一味药治疗疾病。如人参(独参汤) 治气虚欲脱证。
中药配伍
相须 两种以上性能和功效 相似的药物合用,以 增强疗效。 如石膏配知母能增强 清热泻火的作用
相使 以一药为主,余药为 辅,以提高主药的功 效。 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 水肿,茯苓能提高黄芪 补气利水的作用。
(一)方剂组成原则
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佐
臣
使
方剂的组成
君药 臣药
是针对主病或主证 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又 称主药。
是配合君药加强疗 效,并对兼病或兼证起 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 辅药。
方剂的组成
佐药 有三种意义。 1.治疗兼证或次要症 状。 2.用于消除或制约主 药 3.或臣药的毒烈之性 。如温热剂中加入 少量寒凉药,或于 寒凉剂中加入少量 温热药以消除寒热 相拒,药不能进的 现象。 使药 有两种作用。 1.引经,即引导它药 直达病所。 如治上部疾患用桔 梗为引治下部疾患 以牛 膝为引等。 2.调和药性。 如方剂中常用甘草 大枣以调和药性
(七)止血药: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治疗
各种出血证的药物。
(八)活血化瘀药
活血化瘀药: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淤血
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九)泻下药
泻下药:有泻下通便功效,以促进排便为主要作
用的药物,
1.攻下药: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及泻下通便的作
用,主要用于热结便秘及火热上炎之里实热证。
(十八)固涉药
固涉药:凡以收敛固涉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华
佗证的药物为固涉药。
(十九)外用及其他药
外用药:凡以在体表使用为主要给药途径,具有
解毒消肿、散结止痛、杀虫止痒、化腐排脓、生
肌收口、收敛止血等功效的药物,称为外用药。
第二节 方剂基本知识
内容
一、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组成原则 (二)组成变化 二、方剂的剂型 汤剂、散剂、丸剂、膏剂、丹剂、酒剂、茶剂、 锭剂、冲剂 、片剂
中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凡以清除气分实热为主要作用的药 物,称清热泻火药。 2· 清热燥湿药 凡能治疗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之证的 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 3· 清热解毒药 凡能治疗各种热毒、火毒证的药物, 称为清热解毒药。 4.清热凉血药 凡能清营分、血分热的药物称为清 热凉血药。 5.清虚热药 凡以治疗虚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称为清虚热药。
二、方剂的剂型——酒剂
又称药酒,是将药物浸泡于酒中,使
其有效成分溶出得到的澄清浸出液。
二、方剂的剂型——茶剂
是将药物经粉碎加工成粗末状或某些固定形状
,使用时置于容器中以沸水泡汁代茶服用。
其特点是用量小,贮运服用方便。多用于治疗
感冒、积滞等病证,如感冒茶、午时茶等。
二、方剂的剂型——锭剂
是指将药物研为细末,单独或与赋形剂混合制
内服膏剂是将药物反复煎熬,去渣取汁,再用微 火浓缩,加冰糖或蜂蜜收膏制成,常用于滋补。 外用膏剂古称“薄贴”,是用油类将药物煎熬, 去渣后加入黄丹、白蜡等收膏制成,常用作痹痛 或跌打损伤外贴之用,有软膏药和硬膏药两种。
二、方剂的剂型——丹剂
丹剂是将某些矿物类经过加热升华而制成的一
种剂量小、作用大的化合制剂,多为外用。
般常将淡味药附于甘。
涩:与酸味药作用相似。常用于治虚汗、泄泻、尿
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如芡实、罂粟壳等
。一般将涩味与酸味并列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作用的不同趋向 。
升指上升、升提。 降指下降、降逆。 浮是升浮、上行发散。 沉是重沉、下行泄利。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
病位:在表—宜发散升浮
中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
(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药:能祛痰的药物。 止咳平喘药:能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的药物。 化痰止咳平喘药:化痰药与止咳药配伍。 1.温化寒痰药:以温肺化痰或燥湿化痰为主要作用, 治疗寒痰、湿痰的药物。 2.清化热痰药:以清化热痰为主要作用,治疗痰热 证的药物。 3.止咳平喘药:以宣肺祛痰、润肺止咳、降气平喘 为主要作用,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
• 主治:风寒表证,风寒束肺证 • 方解: • 麻黄--君药(主药):辛温发汗,止咳平喘功效 • 桂枝--臣药(辅药):辛温发汗功效 • 杏仁--佐药:降肺止咳平喘作用 • 甘草--使药:化痰,调和作用
方剂的组成变化
1.药味增减 方剂中药物的增减主要在臣药、佐药
和使药中变化。
2.药量增减
3.剂型变化
(1)药物的性质
(2)剂型和配伍 (3)病人情况
中药的分类
分类: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芳香化
湿药、消导药、理气药、止血药、活血祛瘀药、
泻下药、驱虫药、开窍药、温里药、平肝熄风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