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瓦锡与化学革命
四、建立科学的化学命名法
早期化学家们对各种化合物的命名,始终没有一个确定的标 准。他们常常使用一些隐晦和怪诞的名词,结果没有一个化 学家能够准确地弄清楚另外的化学家谈论的是什么。 拉瓦锡的化学体系,是在与四元素论和燃素论根本对立的新 学说的基础上建立的。为了与新学说相适应,拉瓦锡对旧的 化学术语进行改革。他与贝特莱、福克拉、居顿德莫沃等 化学家一起,根据新理论着手编撰新的化学术语体系。1787 年,他们四人出版了《化学命名法》,系统建立了对每一种 物质用组成它们的元素而定名的原则,对化学术语第一次进 行了清晰的表述,系统阐明了化学术语的内在逻辑性,奠定了 现代化学命名法的基础。时至今日,我们所使用的大部分化 学术语,仍是根据拉瓦锡的命名法命名的。
拉瓦锡人物简介
拉瓦锡,出生于公元1743年,法国著名化 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1789年瓦 锡发表了划时代的著作《化学基础论》, 完成了近代化学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为 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而 后人称拉瓦锡为近代化学之父。
拉瓦锡与化学革命
建立氧化燃烧理论 推翻四元素论 建立定量化学 建立科学的化学命名法
拉瓦锡对化学的主要贡献
拉瓦锡革命开创了化学研究的一个崭新时代。 他的实验方法和理论观点,如定量方法、氧理 论、元素理论、化学术语理论、质量守恒观点 等,对近代化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 响,使化学第一次可与物理学并驾齐驱。正因 如此,他才被后世尊称为近代化学之父、化学 中的牛顿。
燃素论的提出在当时解决了许多与燃烧现象有关的问题,但它却 不能解释燃烧或金属灰化过程中重量的变化。 由此,1772年开始拉瓦锡开始对燃烧现象进行定量研究。在密 闭容器的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灰的增重是金属与空气某种成分 结合的缘故,从而推翻了火粒子论 1775年后拉瓦锡进行了多次实验,得知以前实验中与燃烧物结 合的某种空气成分实际上是一种可燃性的气体,并且在1779年 把这种助燃气体确定为氧,表明金属的灰化是一个与氧结合的 过程。 这样,拉瓦锡就从根本上推翻了燃素论,建立氧化燃烧理论。从 1785年起,燃素论开始衰落。新的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拉 瓦锡的领导下朝着现代化学的正确方向发
自古希腊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水、火、土、 气这四种元素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构成的,这就是四元素 论。 18世纪中后期,拉瓦锡通过了水的合成与分解实验,证明 了空气是由两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从而确定了水的组成。 水的性质的探明,使四元素论受到了致命打击。 拉瓦锡在推翻四元素论的同时,建立起自己的元素理论。 他给元素(单质)下了定义,并且还列了一个当时已知的 所有元素的表,这些元素就是那些不能分解成更简单物质 的物质。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这个表大部分是正确的,表中 列出的实体物质都被承认为元素或元素的化合物。拉瓦 锡关于元素(单质)的定义,在其后一百多年中也一直被化 学界普遍采用 。
三、建立定量化学
拉瓦锡研究工作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定量方法的应用。他将 反映物质与生成物质的重量进行准确测定并进行对比,然后 结合各自的性质推测其组成。在这一过程中,拉瓦锡进一步 证明了化学变化时物质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只能从一个 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这就是质量不变定律。 拉瓦锡将已经存在的定律条理化和系统化,并在《化学基础 论》一书中指出,在任何化学实验中,化学反应前后存在着等 量物质,元素的质和量是同一的,只是发生了变化和变态而已。 拉瓦锡对质量不变定律的进一步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为,这条定律是进行定量分析不可缺少的基本前提,是拉瓦 锡之后整个19世纪化学的基石。
一、建立氧化燃烧理论
燃烧现象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看到的最普通的剧烈化学 变化。早在16世纪,人们就知道,加热锡或铅等金属会 产生金属灰(即金属氧化物),并且重量增加。这一现象 被称为金属灰化或煅烧。 17世纪中期,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重 复了这种金属的灰化实验,并由此提出《火粒子论》。 17世纪末期,德国医生施塔尔提出燃烧理论!这种理论 认为,可燃物体富含燃素,燃烧过程就是推动燃素的过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