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2分)1.(2.00分)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小枫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的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则小枫的学习经历了怎样的过程?()A.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交流与评估B.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分析和论证C.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D.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2.(2.00分)《中国好声音》是一档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也是深受观众欢迎和喜爱的唱歌类娱乐节目。
在节目中常常听到导师们说:“某某某,你的声音有很强的辨识度,我很喜欢。
”这里所说的“辨识度”主要是指选手唱歌时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以上说法均正确3.(2.00分)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过程中,放出热量的是()A.冬天哈出的“白气”B.正在消融的冰凌C.夏天湿衣服晾干D.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4.(2.00分)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它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例如:发声的音叉的振动可以通过激起水花来体现。
以下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A.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B.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C.研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选用两支相同的蜡烛D.研究熔化现象时,比较冰、烛蜡的熔化特点5.(2.00分)如图所示的军事观察孔,人可以通过孔观察外面,现在在孔中嵌入玻璃砖后观察的范围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确定6.(2.00分)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定是平行光束B.一定是会聚光束C.折射光束比原来的光束会聚一些D.一定是发散光束7.(2.00分)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太阳光垂直水平地面MN射下,A为小铁球。
若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沿图中圆形虚线轨迹运动,则小球的影子在地面上运动的轨迹是()A.圆形B.半圆形C.椭圆形D.直线8.(2.00分)如图所示,甲乙分别为音叉、长笛发声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音叉、长笛发出的声音音色相同B.音叉、长笛发出的声音响度相同C.音叉、长笛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D.音叉、长笛发出的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9.(2.00分)夜间,点亮的电灯照在桌面上,如果我们看到桌面呈绿色,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灯是白色,桌面是绿色B.灯和桌面都是绿色C.灯是绿色,桌面是白色D.灯是蓝色,桌面是黄色10.(2.00分)在水平桌面上立一块平面镜,让一个小球沿桌面朝着镜面方向滚动,若从镜中看到小球的像是竖直向上运动的,那么平面镜与桌面的夹角(指有小球一侧的角)应为()A.45°B.60°C.90°D.135°11.(2.00分)如图所示,一平面镜放在圆筒的中心处,平面镜正对筒壁上的一点光源S,点光源S发出一细光束垂直射向平面镜。
平面镜从图示的位置开始绕圆筒的中心轴O匀速转动,在转动60°时,点光源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在镜中转过的角度为θ1,照射到筒壁上的反射光转过的角度为θ2,则()A.θ1=120°,θ2=120°B.θ1=30°,θ2=60°C.θ1=60°,θ2=120° D.θ1=60°,θ2=60°12.(2.00分)如图所示,一只大熊猫正抱着一根竹子在镜前欣赏自己的像。
此时,镜子从中裂成两半,并前后移动一段距离,则熊猫看到的像()A.不能成像B.成两个半像,合起后为完整的像C.成一个像D.成两个完整的像13.(2.00分)雨后初晴的夜晚,地上有积水,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积水,这是因为()A.地上暗处是光发生镜面反射B.地上发亮处是光发生镜面反射C.地上发亮处是光发生漫反射D.地上发亮处和暗处都发生漫反射14.(2.00分)20世纪60年代,为控制疟疾疫情,屠呦呦尝试用加热青蒿的水溶液使其沸腾,去除水分以提取药物,但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高温破坏了青蒿中的有效成分。
对此,可采用的方法是()A.用微火加热使水溶液慢慢沸腾B.用旺火加热水溶液缩短沸腾的时间C.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D.用高沸点溶剂进行实验15.(2.00分)如图所示,盛有水的水池底部有一射灯S,当水面在a处时,光从水中射向池内壁,在P处有一个光斑。
现将池内的水放掉一部分,则当水面由a处降到b的过程中,池壁上的光斑将()A.向下移动B.向上移动C.静止不动D.向上向下都有可能16.(2.00分)如图所示,物体AB高1.6m,平面镜CD高0.6m,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m.下列关于物、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通过该平面镜不能成完整的像B.像高与平面镜的高相同,为0.6mC.物体与像的距离为2mD.像高与物体的高相同,为1.6m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17.(3.00分)据5月29日(扬子晚报)报道,江苏省拟推出和谐配乐版广场舞,广场舞的音乐声是由音箱中的纸盆产生,经传播到人耳。
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处减弱噪声。
18.(3.00分)如图是青藏铁路通过“千年冻土”区的热管照片,当热管“制冷”时,上方一端的温度下方一端的温度。
此时,热管把从高温处吸收的“搬到”低温处放出。
当上方的温度和下方的温度相同时,热管(横线内选填以下其中一个数字序号:①停止“制冷”②开始“制冷’’③热量④温度⑤高于⑥低于)19.(3.00分)有一种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反射到光电屏上的光斑位置来判断液面高低的,如图所示。
当一光束与液面的夹角为40°,则入射角的大小为°;如果光束与液面的夹角增大,光电屏上的光斑S将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当液面升降高度一定时,接收平面上的光点S1和S2之间的距离与接收平面到液面的距离有没有关系?答。
(选填“有”或“没有”)。
20.(3.00分)如图所示为光在空气和玻璃间传播的情况,由图可知,入射光线是,折射角是,玻璃在侧。
21.(3.00分)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当水温上升到80℃时,每隔0.5min记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沸腾一段时间,绘制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水的沸点为℃;沸腾前,水温变化快慢的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22.(3.00分)下年全国平均气温为近28年同期最低,我市许多地方出现了冻雨、冰挂。
如图所示是屋檐上结起的冰挂。
冰挂的形成是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冻雨是过冷水滴(温度低于0℃)落到温度0℃(填“高于”、“等于”或“低于”)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很快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
23.(3.00分)早晨阳光射到地球上,看到太阳在远方的地平线上,太阳的实际位置(高于或低于)看到太阳的位置。
将一根直杆竖直插在水平地面上的O点。
中午前后,用描点的方法在地面上画出杆的阴影顶端的运行轨迹,在轨迹上找出其中距O点最近的点A,则A到O所指示的方向就是(填“东”、“西”、“南”、“北”)边,这一判断所应用的光学知识是。
24.(1.00分)为了把太阳光反射到方向朝东的水平涵洞中去,某同学设计安装了一块能够自动调节方向的平面镜M.上午9时,太阳光与水平面成65°角,如图所示,图中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a应为度。
25.(2.00分)视力检查时要求被测人与视力表间隔5m.小红准备借助一块平面镜检查视力(如图所示),则她应坐在镜前m处。
图中小红正在用手示意她所看到的“E”字朝向,其示意方向应与视力表中“E”字的实际朝向(选填“相同”或“相反”)。
三、作图与实验题(共44分)26.(2.00分)如图所示,一束光沿AO方向斜射到平面镜上,画出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大小。
27.(2.00分)“猴子捞月”的故事同学们耳熟能详,如图所示,若猴子的眼睛用点A表示,空中的月亮用点B表示,请画出猴子看见水中月亮的光路图,并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28.(2.00分)根据图中的折射光线,试大致画出入射光线。
29.(2.00分)画出图中所示光线的折射光线;30.(6.00分)(1)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
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法。
A.推理B.类比C.控制变量D.转化(2)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3)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4)若在月球上做这两个实验,甲实验乒乓球弹起(填”会”或”不会”),乙实验乒乓球弹起(填”会”或”不会”)。
31.(6.00分)如图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塑料薄膜,制作成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A)。
(1)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倒立/正立、实/虚)的像;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像的大小将会(变大/变小/不变);将小灯泡在孔前绕顺时针旋转,则它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选填“顺”或“逆”)时针旋转的。
(2)若将易拉罐做成可左右伸缩的结构(如图B),保持圆孔到灯泡距离不变,将薄膜所在处向小孔右方拉伸。
拉伸过程中,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将(变大/变小/不变);若只将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改变/不变)。
(3)如图C所示,有一正方形的不透光的房间,在其中的一面墙上开有一个圆形小孔。
在这面墙的对面有一个正方形的平面镜。
在房间里有一个人靠在与平面镜垂直的一侧墙面上,当有一束垂直于圆孔的平行光通过圆孔射到平面镜上时,他能看到的是:A.镜面上有一个圆形的亮斑B.整个正方形镜子的形状C.整个房间的各处都是亮的D.感到整个房间是一片黑暗。
32.(9.00分)如图甲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
(1)取两段相同的蜡烛目的是既可以比较关系;也可以;(2)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填“较明亮”或“较黑暗”);(3)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
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