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两首词作,能够背诵课文内容并默写;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感受形象,咀嚼涵咏,体会作品的丰富意蕴。
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学生的人格,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用典四.教学媒体投影多媒体五.课时安排 2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内容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2、关于《水龙吟》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
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12年,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三、诵读感知1、播放朗读带2、正音3、师生齐诵4、结合注释、理解词作内容四、品读鉴赏、合作探究(一)品读上片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明确:“楚天”金口登临的地点。
“清秋”,点明登临的季节。
楚天千里,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1)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了远山的秀丽。
(2)“献愁供恨”移情入景。
3.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明确:特色:(1)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一见一闻,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以有声有色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2)虚实相生:这里是实景,同时那落日残照又恰好是面临覆灭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3)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人物: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手握宝剑却没有用武之地;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
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5.“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
明确: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6、教师小结: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给人造成了一种怨愤、失落、压抑的感觉,并且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为展开题旨,不但交代了时间(深秋傍晚)、地点(赏心亭楼头)、人物(江南游子)、事由(登临凭吊),而且隐隐道出了作者的情怀,内涵极为丰富。
(二)品读下片1.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
2.请简要分析三个典故的作用。
明确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
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
反问句,表明自己不会像张季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
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
推测句,表明自己不会像许汜那样囿于个人生计,求田问舍,无济世之志。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用桓温典,半露半隐。
感叹句,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
“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
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即“豪而不放”。
3.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
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
“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
即“壮中见悲”。
4.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5、下片小结:下片三次驱典入词,两番反面否定,层层曲折地把感情的宣泄推向了高峰。
通过古人古事的抒写表明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
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词人的孤独、寂寞、悲怆、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五、总结本词的艺术技巧1、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作者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孤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意境,来烘托“登临意”。
2、以人物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
3、用典抒情。
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六、课堂小结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
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
七、布置作业:背诵全词第二课时主要内容讲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回顾旧知1.作者、风格和时代北宋——豪放派:苏轼婉约派:柳永秦观南宋——豪放派: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姜夔2.名句背诵检查,感知婉约词豪放词不同风格1、《雨霖铃》中诗人想象别后的羁旅生活写出的最使人触动离愁别恨的两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鹊桥仙》中体现一种崇高而旷达的爱情观的一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三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苏轼在词中描写赤壁之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上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膈,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躲避苟安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
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
42岁被贬乡居,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20多年后,韩佗胄把持朝政,企图用北伐中原之事来钓誉固位,起用辛弃疾,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让他在抗金前线镇江当知府,辛弃疾一心雪耻复国,初到镇江就积极为北伐作准备,而韩佗胄一伙儿政治腐败,急于事功,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由此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有扶倾持危的责任感,有抗金救国当仁不让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词可看作是他向宰相韩佗胄递的谏书。
最终,他的意见也没有被韩佗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
次年,韩侂胄被杀。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自学课文(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2)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讨论:词中总共写了几个历史人物,明确历史人物事件。
(1)孙仲谋(2)寄奴:(3)刘义隆:(4)佛狸祠下:(5)廉颇:(四)、分析词的上片:1、师补充孙权及刘裕事迹。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带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辛曾在<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