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常规实施要求(附:推荐的教学模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常规实施要求(试用稿)为规范我县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优化教学秩序,夯实有效教学,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特制订《绥中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常规实施要求》。
一、教学准备教师要在深入钻研《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和熟读、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把握教科书要点,并有自己独到体验和发现,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写好教案和教学设计,鼓励教师创设适合自身教学风格的导学案。
(一)目标设计1.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应考虑学生的现状和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
2.年段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课时(文)教学目标应形成概括到具体的有序包容关系。
3.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三维”,表述要科学、明确、具体;可操作、能检测。
(二)过程设计1.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环节展开的过程中充分提供主体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2.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智慧,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之间要衔接紧密,过渡自然,逻辑关系清晰。
3.恰当运用各种方法,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获得体验。
4.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恰当地引进现代教学技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练习设计1.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2.练习的设计要科学,层级梯度应渐次提高,体现出认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论三个层次能力的衔接;练习设计要富于思考性和启发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趣味性。
3.教师要积极引入开放性练习,推进研究性学习。
(四)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书写要求教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课题、课时。
2.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难点4.教学构思及手段运用(教法、教具)5.教学过程(环节)教师导引学生活动的设计6.练习设计、板书设计7.教学后记(自我反思、领导评语)二、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阅读教学1.课堂教学(1)课堂教学是一个沟通和合作的活动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2)精心组织、导入文本阅读、小组讨论和大组交流,目的清楚,全员参与。
(3)注意学习内容的拓展,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课内外学习的交汇点,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4)保障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让课堂教学成为学习、体验的过程。
(5)重视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的教学。
古代诗词和文言文教学要有量的保证:除了课本(包含《语文课程标准》61篇)中的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阅读与其知识水平相当的课外内容。
应注意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基本理解课内外文言诗文的思想内容。
(6)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并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7)提高教师常用语的质量,做到指令明确,语言准确生动。
(8)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9)努力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讲授质量,教师要致力于精讲精练,讲授尽量做到简明扼要,富有启发性。
(10)教师要注重阅读课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能够真正掌握并熟练运用《语文阅读自主探究六步教学法》,鼓励教师在阅读课课堂教学上推陈出新,创设适合学情和自身教学特长的教学模式,提高阅读课课堂教学效率。
2、课外阅读(1)组织学生开展读报、新书介绍、读书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与课文相关联的阅读书目,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质量。
(2)要求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有计划地阅读两三部名著,切实指导学生在初中三年读完《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同时要引领学生逐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二)写作教学1.课堂教学(1)启发、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准确地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在教材提供的单元写作系列的基础上,每个年级备课组都应结合本校、本年级实际制订学期的写作计划,避免随意性。
(3)每次写作训练均应有教案,有具体的写作指导和讲评,每次训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加强作文写作指导,备好上好指导课,要在“写什么”和“怎样写”等方面给学生以启发;采用多样的作文批改方式,充分发挥作文评价功能,要在“改什么”和“怎样改”方面予以切实指导。
(4)在达到基本写作量的基础上,应贯彻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对学生进行专题写作训练,逐步养成学生记日记、写周记的习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
2.学生作文(1)学生作文原则上应规定课时内当堂完成,以训练学生的写作速度:45分钟内完成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2)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练笔、日记、周记可以只批不改,批语应以鼓励为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促使学生多写多练。
创造条件,逐步把学生随笔写作纳入写作训练的主渠道。
3.作文批改(1)作文批改应遵循“精批、少改、重讲评”的原则,每次作文批改讲评要及时。
(2)作文批改要讲求方法,注重实效,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计划轮流重点批改,重点批改要圈划出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和病句,并针对学生作文的个性化问题或优点加上眉批和总批,重点批改也可以是师生间的个别交流和面批。
其余作文必须过目,注上批阅记号。
每次重点批改量还可以因校因班而异(一般不少于1/4),并做好批改记录,保证每位同学得到批改的次数不少于2次。
作文一般应于一周内反馈给学生,恰当运用各种讲评方法,要求学生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订正、修改或重写。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组织年级和全校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语文备课组、教研组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文活动实质是一种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它可以起到营造语文氛围的作用,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得到熏陶,增强活力,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
学校语文组应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选择恰当方式,每年举行一次以上的全校性语文活动,如语文技能竞赛(作文、普通话、书法、诗歌朗诵、演讲辩论……)、文学讲座、参观展览活动等。
提倡使用互联网等现代化媒体设计活动;同时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展览馆、公园、剧院、实践基地……使自然、社会、人文等地区资源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专题研究活动是语文综合性学生的重要方面,语文教师可利用拓展课和研究课予以指导。
帮助学生自主选题,收集资料和实施研究。
三、作业与辅导(一)作业1.作业应精心设计,具体要求见“教学准备”部分的“练习设计”2.作业量要适度:课外书面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3.作业要用楷体书写,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二)批改1.正确(不错批、不漏批、批语用词力求准确,以正面鼓励为主,每题批改,批改符号规范)。
2.严格(格式、符号、字迹要有要求、错题要订正)。
3.及时(每次批改标明日期)4.仔细(对学生共性错误和突出的优点要认真做好批改记录,便于集中进行讲评和指导)。
(三)辅导1.辅导的内容包括:辅导学生自学,解答学生作业中的疑难,学困生个别辅导,为缺课学生补课。
2.辅导的原则:注重差异,分类指导。
辅导与补课应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要通过辅导,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排除后续学习的障碍。
通过选择性作业的指导,扩大优秀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其优势特长,促进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严禁把辅导当成课堂教学的延续,更不得以补课为名讲新课,赶进度。
3.每个阶段学习之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四、教学评价1.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导思想,重视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反馈和诊断作用,做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工作,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2.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等,即时进行评价。
3.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
评价方式可采用书面测试、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等。
4.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
命题要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突出重点,着重考察学生认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论的能力,不出偏题怪题。
命题时基础题应占70%——80%,提高题应占20%——30%。
要合理安排考查、考试的次数,控制总量,不增加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提高每次评价的有效性。
5.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的呈现应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或百分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利用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五、教学研究1.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教学研究是引导教学进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
每位教师都要增强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意识,以改革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实验。
2.健全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
教研组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
要从教学的现实问题出发确定研究课题,努力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加强集体备课,开展说课、听课、评课和各种形式的观摩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整体教学教研水平。
3.教师要积极参加课堂教学研讨活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学期要上一堂研讨课,中学高级教师、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每年要上一堂示范课或观摩课。
4.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每周一次,每次活动要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每学期组织一至三个研究主题,确保每次活动有明确的内容,解决教学工作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5.严格建立听课学习制度,三年教龄以内的青年教师和教研组长,每学期听课、评课20节以上,一般教师听课、评课15节以上。
听课时,要有听课笔记和评议记录。
6.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教育教学科研实践。
每位教师都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确立研究的问题,并开展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