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简答题:1.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
答:即为人格的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体现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每个人的人格都是不相同的,而且人格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先天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简述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答: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观察与描述;第二阶段为理论与假设;第三阶段为检验。
3.简述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
答: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有:精确性;可检验性;概括能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
4.简述佛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基本观点。
答:佛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他认为人格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这就是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他认为是人格最表层部分,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无意识是最深层部分;后期他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说,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我;自我即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
5.简述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
答:佛洛伊德将人格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0~1岁);肛门期(2~3岁);性蕾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成年)。
6.简述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
答: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也是一种整体人格结构理论,他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
认为心灵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及行为,它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7.简述荣格的心理类型学。
答:荣格把态度类型划分为内倾和外倾,把功能类型划分为: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把态度类型与功能类型组合起来,有八种: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
8.简述阿德勒的个体发展理论。
答:阿德勒认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但这种社会性又带有一定的先天潜意识因素,因此阿德勒的心理发展理论是一种意识与潜意识的相互作用理论。
阿德勒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概念,他认为创造性自我使人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
9.简述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
答:阿德勒指出,可以通过人们的职业选择,参与社会活动和爱情婚姻这三大任务的解决情况来衡量其社会兴趣的发展状况。
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产生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
他还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表现的特点,把人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统治—支配型;二是索取—依赖型;三是回避型;四是社会利益型。
他认为:前三种类型的人的社会兴趣和生活风格都是错误的,只有第四种类型的人具有正确的社会兴趣和健康的生活风格。
10.简述霍妮有关神经症的人格类型说。
答:霍妮继承了佛洛伊德的人格动力学的观点,认为需要决定人格,神经症的需要决定神经症的人格,她提出了著名的神经症人格理论,归纳了三种神经症的人格类型:趋向他人(依从型)、反对他人(敌对型)、逃避他人(退缩型)。
11.奥尔波特特质论中自我统一的八阶段有哪些?答:奥尔波特特质论中自我统一的八个阶段是:躯体自我感觉(1岁),自我同一性的感觉(2岁),自尊的感觉(3岁),自我扩展的感觉(4岁),自我意向的感觉(4~6岁),理性运用者的自我形成(6~岁),追求自我的形成(12岁~青春期),作为理想者自我的形成(成年)。
12.在日常生活中,有人会表现出与其特质不一样的行为或习惯,这种现象如何解释?答: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按照奥尔波特的理论框架可能有三种解释:①一种特质在每个人身上不是都具有相同程度的整合;②同一个人也可能具有相反的特质;③在某些情况下,人的行动只是短暂地不符合特质,因为刺激情境或一时的态度转变左右了他。
13.简述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则。
答:斯金纳提出了两条原则:①任何反应若有强化刺激随后呈现,都会具有重复出现的倾向;②强化刺激可以是增强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任何刺激物。
14.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的过程。
答:班杜拉将观察学习的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15.举例说明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答: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例如:一个人相信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从而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好评。
16.简述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答: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它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叫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
班杜拉发现,立榜样、树标兵、杀一儆百、杀鸡儆猴都是利用替代强化来对观察习得行为表现与否实施社会影响的常用办法,榜样的呈现方式是身教和言传;观察学习的过程划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17.简述多拉德和米勒的学习的四个要素。
答: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点,它们是: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会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线索,是一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反应,既可以是外显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是内部的心理活动;强化,就是内驱力的降低。
18.简述高峰体验的含义和作用。
答:人们会产生某些基本的认识与感受,如爱的体验,父母情感体验,审美感知,创造体验,治疗中或思想上的顿悟等,这些认识与感受以及所有其他最高程度创造和成就的时刻,称之为高峰体验。
其作用是:①它可以而且目的确具有一些严格意义上的疗效,能够消除病症;②它可以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改变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③它可以多种方式改变一个人对他人的看法,以及他与他们关系;④它可以或多或少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⑤它能把一个人解放出来,使他具有更大的创造性、自发性和独特性。
19.马斯洛的需要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答: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一般呈现出前面所列出的那种顺序,一般说来,力量较强的低层次需要一经满足,力量较弱的高级需要就会出现。
人的一种需要获得满足后,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要继而主宰这个人,其结果是他不断为各种需要所烦忧。
20.罗杰斯关于人格改变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答:罗杰斯关于人格改变的六个必要和充分条件:①治疗家和患者必须处于“心理接触”的状态中;②患者必须是处于不协调的状态中;③治疗家必须处于与患者保持一致的状态;④治疗家必须对患者无条件积极看待;⑤治疗家必须对患者有移情理解;⑥患者必须在一些程度上感受到治疗家的整合,无条件看待与移情式的理解。
21.简述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特征。
答: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有四个特征:第一,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第二,普遍性;第三,稳定性;第四,中性。
22.简述凯利人格建构的推论。
答:凯利的人格建构的推论是:建构推论;个体框论;组织理论;两分推论;选择推论;范围推论;经验推论;调整推论;片断推论;共同性推论;社会性推论。
23.简述投射测验具有的特点。
答:投射测验具有以下特点:①测验材料一般都很含糊,模棱两可,没有明确的含义,而受测者也不受任何限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释;②测验的目的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受测者一般不知道自己的反应将得到何种心理的解释,使测验的结果更能反映受测者真实的人格特征;③对测验结果的解释重在对受测者的人格特征获得整体性的了解,而不是对某个或某些单个人格特质的关注。
24.简述行为观察法的特点。
答:行为观察法有如下特点:①它重视的是收集客观可靠的具体行为;②它同投射技术一样,也重视个体行为的独特性;③它和自陈问卷一样都涉及到个体的具体行为;④行为观察法和行为治疗,是试图以情境控制行为和改变行为。
25.简述临床上人格障碍者的特点。
答:临床上人格障碍者有如下特点:①一般于早年有不同于大多数儿童的迹象,至青春期前后,畸形开始明显化;②其人格明显偏离正常限度,而且人格特点间互不协调;③社会适应不良和内心痛苦;④矫正比较困难。
26.简述反社会性人格形成的原因。
答: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失父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
27.简述人格品质的三个层次。
答:个体的品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个体的人格品质。
诸如自信心、上进心,勇敢和毅力;第二个层次为社会道德和法律品质,诸如关心集体,工作责任心,遵纪守法等;第三个层次是思想政治品质,诸如世界观、人生观、爱党爱国等。
28.简述确定人格教育目标的原则。
答:要选择出适当的人格特征,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超前的社会适应性原则;第二,发展性原则;第三,可操作性的原则;第四,协同性原则。
29.简述坎布斯提出的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的特质。
答: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第一,积极的自我观念;第二,恰当地认同他人;第三,面对和接受现实;第四,主管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论述题:1.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说明人格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答: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不仅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人格差异,而且探讨了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或条件,完善人格的方法与途径。
他已经认识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四种因素:①先天因素:在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中,他已经认识到先天因素是影响人格形成的第一个因素,同时也考虑到了后天环境教育的作用。
②环境因素:孔子十分重视环境熏陶对人格形成与完善的作用,因此,他提倡“择邻处仁,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等培育良好人格的方法。
③学习与教育因素:做为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学习与教育对人格形成与完善的作用,他主张“学而知之,学而不厌,敏以求之”。
④主观努力因素:依据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影响人格发展的第四个因素是主观努力的因素。
他认为,一个人的好坏,关键还在于他自己,取决于他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塑造自己。
2.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格的定义有哪几种疾病类型?答:人格,源于拉丁文,意指面具、脸谱。
近代西方学者对人格的定义,归纳起来可分为五种:①罗列式定义:从古罗马时期就开始有了这种定义,这种定义通常采用诸如“人格是……的总和”的形式,最著名的是普林斯所下的定义:人格是个体一切生物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②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例如:华伦和卡尔启尔把人格定义为“一个人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
③层次性定义:这种定义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并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
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把人格分为四个层次: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纯粹的自我。
④适应性定义:这种定义来自于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影响的生物学家与心理学家,他们把人格看成是生动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