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黄河颂》教案5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黄河颂》教案5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黄河颂》教案5篇Lesson 6 "Ode to the Yellow River" lesson 6 of the seventh grad e Chinese Volume II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黄河颂》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黄河颂例文标准版2、篇章2:黄河颂范本(常用版)3、篇章3:黄河颂范文通用版4、篇章4:黄河颂范文(标准版)5、篇章5:黄河颂模板实用版篇章1:黄河颂例文标准版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忘过去,努力进取,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1、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写作此诗的意图。

教学难点:把握诗文的基调,加强对诗歌的朗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创作背景《黄河颂》是抗日战争时期, 著名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中一首独唱歌曲的歌辞,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 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 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三、解题:本文题目是《黄河颂》,哪个字最关键?(抓住“颂”字)四、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注音山巅(diān)澎湃(péng pài)狂澜(kuáng lán)屏障(píng zhàng)哺(bǔ)育浊(zhuó)流九曲(qū)连环浊流(zhuó)滋长(zī)2、释词山巅:山顶。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

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哺育:喂养。

五、合作探究: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2、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颂黄河部分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历史贡献、地理特点、自然特点3、结合时代背景,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4、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5、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六、总结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

所以,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七、作业布置篇章2:黄河颂范本(常用版)【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文本,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字的读音及在文本中的含义。

2、细心揣摩、领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把握全诗语言特点。

4、反复诵读,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力。

过程与方法1、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如歌曲《黄河大合唱》《龙的传人》。

2、搜集有关黄河的图片。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主体部分2、关键语句的理解、领悟。

3、课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难点1、把握语言特点。

2、通过抓关键语句理解内容。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

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2、相关知识《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了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出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积累运用: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气魄()澎湃()滋长()屏障() ......宛转()哺育()狂lán ()山diān() ..二、完成下列多音字和形近字。

(1)多音字。

曲{ 劈{ 中{ 长{ 强{(2)形近字。

篮洲浊拜颠蓝州独湃巅伟彰阑违障澜癫嶂斓幛谰三、填空。

(1)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原名()。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音乐作品,由()谱曲。

作品由8个乐章组成,它以()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2)诗人从自然特征、()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的思想感情。

四、写出有关黄河的诗句。

(1)黄河之水天上来,()(2)(),万里写入胸怀间。

(3)()一片孤城万仞山(4)白日依山尽,()(5)大漠孤烟直,()五、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六、诗中“望黄河滚滚”的“望”字所“望”的内容有哪些?有什么表达作用?七、诗歌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起来什么样的作用?八、把诗文分为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九、尝试着完成本文板式。

我的问题: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黄河颂》问题生成——评价单设计者:朱晓娟学校:xxx中学姓名:班级:各位同学,请根据预习内容,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系统思考后,认真完成下列题目,并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经过合作探究后,准备多元化展示。

问题一、语言体味: 1、“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想想看,“劈”字好在哪里?能否换成“分”?2、“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在你这儿发源。

你认为把黄河比作“摇篮”好吗?3、“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你怎样看待作者在文章最后反复吟诵这句话的意图?问题二、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2、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

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问题三、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问题四、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问题五、1、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2、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问题六、请写出本文表达的主题思想?拓展题你平时了解历史典故吗?黄河流域有许多古战场,你能举出几处吗?写出下列典故相关的历史人物。

(1)卧薪尝胆(2)三顾茅庐(3)负荆请罪(4)破釜沉舟 A 古战场:B 历史人物( 1)小组评价: 2)(3)教师评价:(4)(《黄河颂》问题训练——评价单设计者:姬秀珍学校:方井小学姓名:班级:积累运用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山巅()澎湃()哺育()屏障()刀劈() .......二、在下列句子的括号内,填写出恰当的动词。

()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万丈狂澜;浊流(),()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南北两面。

三、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2)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3)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伟大坚强!()(4)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四、词语填空。

不屈不()惊涛()浪一()千里浊流()转九曲()环万丈()澜文明()国奔腾不()课内阅读。

朗诵课文,回答1、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什么?2、诗歌以“啊!黄河!”为标志,从哪三个方面歌颂了黄河?3、诗歌通篇用了第几人称的口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诗歌最后两句是重复的,作者这样写是想达到什么效果?课外阅读。

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用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1、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象征什么?2、“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两句中“我”分别指的是什么?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翼。

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

拓展题你能列举出沿黄河各省区一些著名的石窟吗?篇章3:黄河颂范文通用版【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教学目标1、识记诗中的一些字词,读准字音,并体会诗中的一些句式和修辞的用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