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07-08试卷及参考答案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原07-08试卷及参考答案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22010013)期末考试试题(A卷)答题要求:1.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按要求答题的,责任考生自负。

2.答题纸与试卷一同交回,否则酌情扣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B.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C.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D.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C.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D.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4、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

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

”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5、毛泽东指示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能厚古薄今,又不能崇洋媚外。

毛泽东的思想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A.事物的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C.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的原理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原理6、“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这是( )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一切唯心主义观点7、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

这说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8、《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9、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D.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区别的10、“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己决定的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1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劳动对象B.生产工具C.科学技术D.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1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经济规律是()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节约劳动时间的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社会生产关系B.社会生产力C.物质资料生产D.扩大再生产1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A.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B.价值的大小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C.使用价值与价值两者互相决定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1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6、商品交换关系发生质的变化是在()A.简单价值形式与扩大价值形式之间B.扩大价值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之间C.一般价值形式与货币形式之间D.简单价值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之间17、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新价值是指()A.剩余价值B.商品价值C.劳动力自身的价值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A.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B.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19、资本主义的工资是()A.工人的劳动报酬B.工人的劳动价格C.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D.工人根据自己的劳动量参与分配的形式20、资本家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A.降低劳动力价值B.追求超额剩余价值C.追求绝对剩余价值D.追求相对剩余价值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多选或少选,都不得分)1、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

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

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2、对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3、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4、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5、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日正式实施。

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

这一变,体现了A..政治文明的进步B.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D.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6、生产关系是()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B.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方面的关系C.建立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生产的社会形式7、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A.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B.社会分工C.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D.自然分工8、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有()A.商品的价值B.货币的价值C.商品的供求关系D.国家的经济政策9、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A.商品价值降低B.必要劳动时间缩短C.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降低D.相对剩余价值增加10、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是()A.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B.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提供了科学的依据C.为加速资本的周转找到了途径D.说明资本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周转方式三、辨析题(哲学试题直接辨析,政经试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每题5分,共20分)1、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3、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4、剩余价值包括三种形式: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四、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五、论述题(含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论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内涵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

2、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石兽是“镇水”用的。

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

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

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

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常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

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

”众人听后,无不服膺。

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块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

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6分)(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辨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例说明之。

(9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B2、C3、A4、B5、C6、B7、B8、D9、A 10、B11、B 12、D 13、C 14、D 15、D 16、B 17、D 18、B 19、C 20、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ABD2、ABD3、ABD4、BD5、ABCD6、ABCD7、AB8、A BCD9、ABCD 10、AB三、辨析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每题5分,共20分)1.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案要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

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3分)。

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

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2分)。

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答案要点: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

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

(2分)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