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含义解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的同时,日益恶化的环境也给了我们沉重的打击,环境污染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和谐,人们正在饱尝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对人类健康的报复;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和谐,由此引发了各种矛盾。
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催醒了中国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能否解决好生态环境、资源能源问题,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因此生态文明的兴起及其研究是人类在反思和解决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对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生态危机实际上是由人的不当实践活动产生的消极环境成果所引发的,是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只顾自身发展而不顾生态环境的结果,而各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只不过是人与自然矛盾的具体体现。
【赵成. 生态文明的兴起及其对生态环境观的变革—对生态文明观的马克思主义分析[D]. 中国人民大学,2006,5:32】生态文明的兴起与生态环境观念的变革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当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社会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由此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构成了生态文明兴起的社会现实基础;而生态文明的兴起首先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变革要求,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创新,产生了新的生态环境观。
生态文明中的生态,即自然生态,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存在状态,强调人是与空气雨露、花鸟虫草、金银铜铁同等地位的自然界一个组成部分。
而文明则是指人类主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
因此,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本质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N],中国经济时报,2006-09-28。
】。
从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生态文明是现阶段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它不仅包括各种社会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而且包括人所引起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它是整个社会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因而也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文明。
【常绍舜.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N].社会科学报,2000-08-17.】鉴于此,20世纪90年代起,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人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20】。
至此,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被明确提出。
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意义我国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大至国家,小至个人,都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的。
就国家层面而言,建设生态文明将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观念的改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采取粗放的、掠夺式的开发自然资源的模式,其后果是严重的环境污染:三大湖的富营养化、七大水系的水质恶化、湿地湖泊数量的锐减、珍稀动植物的消亡、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凸显,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甚至于生存和发展,我们正遭受我们自己的掠夺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报复。
这迫使我们必须采用集约的、协调式的循环利用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生态建设,努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现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又好又快发展。
就公民个人层面而言,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人们生存环境的改善,使人民更加重视自己的生态权益,并为建立可持续的和谐的生态环境而努力。
生态文明的本质表现是一种积极的生态环境成果,而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出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努力减少对自然的破坏性开发利用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处,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可以最大限度的享受自然的一切成果。
人的需求无限,但是自然界提供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子孙能够持续长久地利用自然资源,必须从消费和生存的视角去审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关注和保护自身的生态权益,这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生态公平和正义【万光侠.建构科学的生态环境发展价值观[J].山东社会科学,2004,12:12.】。
为了维护公民自身的生态权益,公民必须以自身的日常行为来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最后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我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现状生态文明的概念是在西方国家工业化不断深入和扩张过程中出现并走向系统和成熟的,而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起步较晚。
大体上,我国生态文明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1995年),我国学者对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大量的探究,从宏观层面上解剖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严重性、长期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一些粗线条的勾勒;第二阶段(1996-2006年),学者们从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美学等多种角度全方位地对生态文明进行具体阐释和建构,实现了从宏观构想到学科建构,从抽象理念阐释到行动方案设计的成功转换;第三阶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政理念后,学界对生态文明的研究更加深入,其理论视野更加开阔,在前面两个阶段的批判、反思、建构的基础上,把理论重心落在“主体建设”这一重要纬度上,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成功,关键在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的价值目的是依靠人、为了人、发展人【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10:7-11】。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生态文明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完善以及中央政府政策制定阶段。
总体而言,我国公民,尤其是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主体的人民群众,其生态文明意识水平还处在低级水平状态,生态环境意识薄弱,公民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公民的生态文明知识水平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程度等各方面均处于较低层次【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办. 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J],世界环境,2008,2:72-77】。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众对生态意识与环保现状认知存在严重反差,即公众对与自身关系密切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度和关注度较高,而对具有广泛意义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了解度和关注度较低;其次,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实际知晓率偏低,听说过一些与生态环境科学相关的知识,但对其准确的含义了解不深,造成公众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认知程度偏低;再次,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广度偏低;最后,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态度是重实际问题轻人文问题、重直接问题轻间接问题、重整治轻预防【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4:126-128】。
即公众没有清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身权益的关系,更多是将自己置身于生态环境污染的受害者的角度,而没有将自己置身于生态环境的权利人的角度,从而导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公众生态意识的缺乏,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我国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生态文明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新的概念,我国学界对它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学者对它的认识还不完整和完善,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政策决定者对它的理解也有所差异,普通群众对它的了解更是少;其次是我国公民的教育程度较低,接受新事物需要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再次,由于长期中央集权的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差;最后,我国法律法制不健全,公民的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公众的积极性。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公民的思想观念,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根本出路就是实施和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提高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对策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民对于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程度,二是公民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态度及评价,三是公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程度。
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逐层深入,是生态文明意识的核心要素,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方向。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努力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提高公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性。
经过引进和发展,我国学者对生态文明有了相当程度的理解,也逐步统一了认识,但是,教育程度较低的普通公民对生态文明的了解比较少,绝大部分还停留在环境污染层面上,也不清楚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知道自己拥有的环境权。
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生态环保知识,让公众了解环境权,了解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
其次是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为公民的生态行为提供法制保障。
生态文明意识为社会普遍接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法律法规来规范公民的个体行为。
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物质制约性、行为规范性和国家强制性,通过生态法律制度规定公民的生态环境权利与义务,为公民的个体行为提供依据和保障,为生态治理和建设过程中引发的各种矛盾和纠纷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
必须充分发挥法律在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中的约束和引导作用,这将在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中对公民的行为起到强制性、规范性和引导性的作用,从而保障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