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目录学基本理论1.书目:书目又称目录,它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2.书目工作:目录工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目录工作就是通过查寻、著录、部次、评价、揭示和报道文献的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
3.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4.目录学的研究对象目录学的研究对象(1)图书说持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是研究图书的一门科学。
这种论点渊源较早,是国内外影响最广泛的一种传统看法。
(2)目录说持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研究对象是书目。
持这派论点的人将目录学局限于研究书目索引编制的方法学和技术学。
(3)图书和目录说这派论点的人认为,当代目录学的任务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推荐好书,指导阅读;当代目录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图书,其次是书刊目录。
(4)关系说这派论点的人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社会生活中纪录图书与利用图书的关系;另一种则认为目录学是研究认识与揭示图书的律的科学。
(5)矛盾说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是研究书目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目录学领域中最基本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就是科学地揭示和有效地报道文献信息与人们对他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
(6)目录事业说即认为目录事业是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5.目录学的学科基点与内容范围学科基点:书目情报,是关于文献的知识和效用的信息集合,认为科学的揭示和有效的报道文献的信息与人们对文献信息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录学领域里诸矛盾现象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
6. 目录学的性质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目录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之中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
我国目录学是一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学科,他在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就与文献紧紧相联,与学术研究密不可分,自古以来就吸引着广大的文史学家和其他学科的学者们从事目录学研究。
科学研究的需要是推动目录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具备目录学基础知识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目录学与校雠学、版本学的关系古代目录学与校勘学,版本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是因为古代进行图书整理时,大多是从广搜异本,校勘文字开始,然后对群书进行著录、分类、撰写叙录,编成书目,因此,校雠学、版本学和目录学的发展,界限不那么清楚,存在着许多交叉。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知识的不断分化,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学术的繁荣发展,划清了界限。
校雠学、版本学和目录学在定著篇章,校勘文字,考证版刻源流,鉴别版本优劣方便,是相互利用、共同发展的关系。
目录学与图书馆学的关系图书馆是使书目得到广泛利用的渠道之一,同时,也是利用目录学方法分析、鉴别、研究文献的重要阵地。
在图书馆工作中,利用目录学方法最广泛,如搜集采访馆藏、宣传图书、指导阅读、解答咨询、为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服务等,都涉及到目录学方法。
图书馆还设立有书目情报服务部,专门从事书目情报服务活动,广泛利用目录学知识,宣传目录学知识。
所以说,图书馆与目录学有着血缘关系,他们之间在互相利用彼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共同发展,携手并进。
图书馆与目录学应当是各自独立、相互利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目录学与情报学的关系科学情报活动是在广泛利用图书馆工作、书目工作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书目工作和科学情报工作都在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缩微复印技术,不断改变着两个系统的工作面貌,从而使目录学和情报科学的理论研究得到新的发展。
目录学和情报科学又有区别。
目录学是研究揭示和报导历史上形成为文献形式的知识与人们对于这些文献特定需求之间的规律的科学。
情报科学则以研究使情报交流体系最优化为任务,探索如何协助科学工作着捕捉正在酝酿中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为读者提供某些来不及形成文献的情报,使得情报保障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目录学还要研究如何发挥书目情报的教育职能的问题。
7.目录学研究发展趋势书目计量学:是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引进目录学以后产生的学科分支。
这一术语是1969年由英国的普利查德提出的,用以代替书目统计学。
他是利用统计方法来计量文献,目的在于定量描述各门学科的书目信息特征过程与形式,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得出规律,以便解决文献的累积与利用之间的矛盾。
书目计量学研究分为:一是描述文献特征的描述研究;二是考查文献内容之间的关系的引文研究。
8. 目录学的功能一,指导书目事业建设的功能目录学体系的全部内容都是对书目事业运动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1.解释与总结书目现象。
2.为书目事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对书目事业进行评价。
二,促进知识交流的功能书目情报对知识交流的作用机制是:1.情报报导及时通报新出版图书,杂志,其他资料内容。
2.情报检索利用二次文献,查出与自己课题有关或相对有用的那部分文献,并且要检索迅速,准确,全面。
三,对文献记载的知识进行评价的功能这一功能应用在三个方面:1.应用于学术研究,达到“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
2.应用于图书文献管理。
(管理手段)3.应用于文化教育。
(读者指导,教育手段)四,对目录学知识的整体综合功能1.对目录学知识的系统化的功能。
目录学知识体系化:将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目录工作(技术,方法,规范,理论等)加以组织,使这些知识在目录学核心内容的周围形成一个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在整体上发挥更大的功能,并通过内部的结构调整,向科学理论化方向进化。
2.对目录学知识整体性预测的功能首先,目录学知识生长的预测。
其次,功能预测。
再次,目录学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章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1 官修目录的产生与发展1.《别录》:我国第一部综合性提要目录;乃别集附于所校各书中之叙录而成。
2.《七略》: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共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等部分。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在实际分类文献的过程中,《七略》不自觉的采用了互著法和别裁法。
3.《汉书·艺文志》是《汉书》中记载当时国家图书馆典藏情况的专门篇章。
它根据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编成。
《七略》是西汉大规模图书校理活动的最终产品之一,系统地记载了西汉末年之前中国最重要的图书典籍,具有当时国家藏书总目录的性质。
《汉书·艺文志》的内容基本上照录了《七略》的分类体系和著录的图书典籍,同时增加了一些《七略》编成以后新出的典籍。
由于《七略》的亡佚,《汉书·艺文志》便成了了解《七略》的直接资料,也是反映两汉国家藏书情况的完整的系统目录。
《汉书·艺文志》所有图书,按照《七略》的分类体系,类分为6大类38小类,习惯上称为“六略三十八种”。
6大类分别是六艺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诸子略,这就是刘向《七略》开创的图书典籍“六分”体系。
汉代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第一个总结时期。
《汉书·艺文志》是了解先秦学术文化遗产经过汉代初年的清理总结后在西汉的现存情况的重要工具,是查考中国典籍流通传播脉络的第一道重要关卡。
4.《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第二部最古的综合书目。
是《隋书》中记载当时国家图书典藏情况的专门篇章。
产生在“盛唐”前,它是中古时期中国学术文化的总结性作品,是《汉书·艺文志》之后对传世图书典籍的又一次阶段性清理总结,是查考中国典籍流通传播脉络的第二道重要关卡。
《隋书·经籍志》记载的主要是唐代以前的图书典籍。
在中国影响深远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体系,就是在《隋书·经籍志》中最后定型的。
从《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反映的是经过汉代整理的先秦典籍以及汉代以后新出现的各类典籍到中古时期的存佚递变情况。
《隋志》反映隋代学术的变迁,反映了中国中世的学术状况。
5.《四库全书总目》是清代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的连带产品。
简单地说,《四库全书总目》是汇集编篡《四库全书》过程中由群臣撰写的而形成的一部目录。
纪昀总纂的《总目》全书记载的典籍,总数为10254种。
其中收《四库全书》的3461种,另有“附存目”(简称“存目”)图书6793种。
全书按经史子集4部分类编排,共分4部44类66子目。
部有“大序”(又说“总序”),类有“小序”,子目或书目后间有“按语”,每书有提要。
《总目》的“大序”“小序”“按语”用来概述典籍的源流递变。
《总目》的主体内容是典籍的提要。
清代的乾嘉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最后一个总结时期。
《四库全书总目》是学术文化总结时期形成的总结性书目,它几乎囊括了清代乾隆年间以前流传下来的最重要的中国古籍,而且把刘向、刘歆父子《七略》所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目录推向了顶峰。
查考图书典籍在古代的流传递变,《四库全书总目》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关卡。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构成了查考清代乾隆年间以前中国古籍的具有“划分阶段”意义的三道重要关卡。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总目》编篡同时,编篡《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简明目录》被乾隆皇帝明确要求“只载某书若干卷,注某朝某人撰”。
和《四库全书总目》相比,《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简明”,体现在:一是“不录存目”,二是“删节提要”。
由于“不录存目”《简明目录》收录的图书和《四库全书》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简明目录》是《四库全书》的总目录。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构成了查考清代乾隆年间以前中国古籍的具有“划分阶段”意义的三道重要关卡。
《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典籍的下限至清代乾隆年间。
目前,能够对《四库全书总目》起续补作用的检索工具主要是《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编》。
6.从《中经》到《隋大业正御书目录》《中经》我国已知的最早采取四部分类法的目录;《隋大业正御书目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四部目录——《隋书·经籍志》的底本之一。
7.《群书四部录》及其他唐代官目8.《崇文总目》及其他两宋官目9.《文渊阁书目》与《新定内阁藏书目录》10. 《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200卷,无论是在图书分类上,还是在小序与提要撰写上都显示出一种总结前代、开启后来之特征。
在分类上,该目共4部44类,这四部即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经、史、子、集。
11 史志目录的产生与发展《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与《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与《文献通考·经籍考》《明史·艺文志》与补史艺文志12 私人目录的产生与发展1.孔子及其文献整理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在文献整理中提出了许多创见,如“述而不作”、“子不语怪、力、乱、神”、“攻乎异端,斯害也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