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与理解试题精选(通用)

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与理解试题精选(通用)

周三记叙文阅读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当厨房里的水烧开了,当菜凉了需要再热一下,当电话铃声响起,当谁需要餐具或调料……她(他)总是及时站起身来,去帮我们。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

母亲是最后一个坐上桌的,她总是最后一个才上桌。

忙好了饭菜,又将饭菜一碗碗端上桌,连筷子都摆好了,这才高声喊我们:“开饭了!”于是,一家人从各自的房间里走出来,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一边开始聊一些五花八门的话题。

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好像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

话题是聊不完的。

儿子在学校里的新鲜事;妻子单位里的同事哪个又结婚了,哪个又离了;妹妹的生意,永远像股市一样波澜壮阔;我的写作进度,还是像老驴拉磨……在所有人中,儿子抛出的话题,常常获得最高的关注;难得发言的是母亲,她端着饭碗,眼睛盯着讲话的人,似乎插不上一句嘴。

忽然有人喊,“汤勺呢?”闻声一看,鸡汤盆里,漂浮着缕缕香气,却没有汤勺。

母亲赶紧放下饭碗,站起身,喃喃笑着说,“你瞧我这个记性,又忘记拿汤勺了。

”样子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

母亲迈着碎步,走进厨房,拿来了汤勺。

大家继续吃饭。

儿子突然一拍脑袋,给我们讲了一个班级里发生的笑话。

笑话一点也不可笑,但我们大人们还是很配合地笑得前仰后合。

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不小心,筷子被碰落到了地上。

儿子弯腰捡起筷子,我正准备让他自己去厨房再换一双筷子,母亲已经放下饭碗,站了起来,去厨房拿了一双干净的筷子来,递给儿子。

儿子接过筷子随口说了声,“谢谢奶奶。

”母亲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这孩子,跟奶奶客气啥啊!”大家埋头吃饭,谁搛起一口菜,嘀咕了声:“好像有点凉了。

”是啊,外面天寒地冻,这么冷的天,难怪饭菜吃着吃着,就凉掉了。

母亲放下饭碗,站起身,“我去热一下。

”说着,端起两盆炒菜,走进了厨房。

不一会儿,母亲就端着两盆热气腾腾的菜,回到了餐桌旁。

大家都将筷子伸向那两盆热菜,真好吃……“叮铃铃!”家里的电话响起来了。

我正准备起身去接,母亲已经站了起来,“你们快趁热吃饭,我去接电话。

”母亲的饭碗,搁在桌上,已经看不到一丝热气,估计吃了一半的饭,都凉透了。

我突然意识到,仅仅这一顿饭工夫,母亲就已经放下饭碗,站起来三四次。

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

母亲一次次站起来,是想让我们安安心心地吃顿饭啊。

如果留意一下,就会看出,其实在我们每个家庭的饭桌上,都有这样一个人:当厨房里的水烧开了,当菜凉了需要再热一下,当电话铃声响起,当谁需要餐具或调料……她(他)总是及时站起身来,去帮我们。

这个人,如果不是我们的母亲,就一定是我们的父亲。

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是用一辈子在呵护我们的亲人啊!阅读训练1.文章第三段:“母亲是最后一个坐上桌的,她总是最后一个才上桌。

”这句话中的“总是”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文章讲到一顿饭工夫,母亲至少站起来三四次去帮我们做事,而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好像与生俱来。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文章画线句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5.你认为该文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参考答案1.不能删去。

“总是”是“常常”或“往往”的意思,用在这里把母亲是最后一个才上桌吃饭的真实情况鲜明地表达出来了,对于突出人物形象很有帮助。

2.说明了母亲无时无刻不在帮助、呵护着我们,同时也说明我们体察不到母亲的爱意和默默付出,只是慷慨地接受着,并把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

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4.“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是我们最亲的人,是她(他)用自己默默无私的爱呵护着我们、帮助着我们,使我们享受到家的温暖。

该句揭示了文章主旨。

5.答案略。

(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洁)周四说明文阅读威尼斯的沉没暴雨导致的洪水,造成威尼斯全城水位上涨。

2020年12月1日,威尼斯当局发出警报称,海水可能要比正常水位上升1.6米,此次水位上涨为1986年来最高的一次。

威尼斯陷入瘫痪了:几乎所有街道都被水淹没;著名的圣马可广场上,水深达到了80厘米。

穿过亚得里亚海,进入意大利东北部,就能看见威尼斯躺在眼前,俯瞰起来形如一只海豚。

这座总面积不到7.8平方千米的城市,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河如同蜘蛛网一般密布于城市之中。

大约350座桥将小岛和运河连在一起。

威尼斯最严重的洪水发生在1966年11月4日。

当时,整个意大利许多地方都发生了水灾,而威尼斯城的积水深达1.94米,城中5000居民无家可归。

每年的洪水入侵,使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了逃离。

从1966年至今,威尼斯的人口从12.7万人减少至6.5万人。

“现在,威尼斯差不多每年都要被淹上一次,遇到雨水丰腴的年头,几乎是每周被淹一次。

”何庆成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现象。

威尼斯每年都会遇到风暴潮,而且越来越严重。

“我们从地质的眼光看,大概在20年~30年后,最迟也就是50年,威尼斯就会消失不见。

”目前,全世界的海平面处于上升中,只是每个海域所上升的幅度不同。

威尼斯本身的海拔很低,很多地方又都处在海的入海口处,或是海边的交互地带。

只要海平面上升,海水自然就会涌入城中。

事实上,早在二十多年前,意大利就拿出了一个拯救“水城”的计划。

这是一个名为“摩西”的解救工程。

方案计划在威尼斯的泻湖与亚得里亚海相连的出海口上建造活动闸门。

闸门的一端固定在海床上,另一端则不固定。

平时,闸门隐藏在海面之下。

一旦水位超过正常水位1.1米,就升起闸门,阻断洪水。

但是,意大利举国上下对这项工程的环境影响、效果、成本等一直争论不休,于是,“摩西”工程至今仍没能上马。

1900年,1.2米的潮水仅能侵入威尼斯很小的一个区域,当水位达到1.4米时,威尼斯的很多区域才被淹没。

然而,到了2000年,1米的潮水已经能够侵入这个城市了。

这种现象与全球演化密不可分。

因为地质在冰期与间冰期之间,呈周期性地变化着。

冰期非常寒冷,而间冰期是比较温暖的时期,温暖就必然会导致冰雪融化。

此外,威尼斯还处在软土上,被称为“软土三角洲”。

这种类型的土地属于松散地层,迟早都会出现一个自然压缩的过程。

城市本身就在自然压密,然而二战后,当地为了满足工农业发展的需求,大量开采地下水,加速了软土层压缩的进程。

土层被压缩后,反映在地表就是高地消失。

土层在下降,海平面在上升,从而加剧了对城市的破坏。

2020年,意大利专家提出,往威尼斯的地基灌注海水,以阻止城市下沉。

项目预计耗资1亿欧元,具体内容是:在威尼斯城周围10千米的范围内,挖掘12个直径30厘米的孔洞;然后抽取海水,通过这些孔洞往地表以下700米深处灌注。

因为这一深度的沙土层在吸水后会膨胀,而地表浅层的黏土层不会透水,因此,整个地表最终会被“顶”起来。

专家们打算先在一个小区域内试验这一方法。

但地表上升较为缓慢,恢复到沉降前的状态可能需要10年。

阅读训练1.整体感知全文,归纳威尼斯沉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文中的话回答威尼斯在不断沉没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威尼斯沉没会给威尼斯带来哪些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简述文中可以拯救威尼斯下沉的两个方案。

然后,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请为阻止威尼斯下沉提出自己的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为了准确、具体地说明威尼斯的沉没,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请举例说明文章使用的一两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全球气温变暖,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

②威尼斯本身的海拔很低,很多地方又都处在海的入海口处,或是海边的交互地带。

③威尼斯处在软土上,大量开采地下水,加速了软土层压缩的进程。

2.1900年,1.2米的潮水仅能侵入威尼斯很小的一个区域,当水位达到 1.4米时,威尼斯的很多区域才被淹没。

然而,到了2000年,1米的潮水已经能够侵入这个城市了。

3.①洪水泛滥,使城市陷入瘫痪。

②从1966年至今,威尼斯的人口从12.7万人减少至6.5万人。

③威尼斯每年都会遇到风暴潮,而且越来越严重。

④在20年~30年后,最迟也就是50年,威尼斯将会消失。

4.文中可以拯救威尼斯下沉的两个方案是:一、“摩西”的解救工程。

方案是在威尼斯的泻湖与亚得里亚海相连的出海口上建造活动闸门。

闸门的一端固定在海床上,另一端则不固定。

平时,闸门隐藏在海面之下。

一旦水位超过正常水位 1.1米,就升起闸门,阻断洪水。

二、往威尼斯的地基灌注海水,以阻止城市下沉。

具体内容是:在威尼斯城周围10千米的范围内,挖掘12个直径30厘米的孔洞;然后抽取海水,通过这些孔洞往地表以下700米深处灌注。

第二问可以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全力阻止全球气温变暖,防止海平面上升、节约用水,不要大量开采地下水等方面入手。

5.示例:①列数字如:“当时,整个意大利许多地方都发生了水灾……威尼斯的人口从12.7万人减少至6.5万人。

”通过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洪水给威尼斯带来的危害之大。

②作比较如:“1900年……1米的潮水已经能够侵入这个城市了。

”通过作比较可以非常明确地看出威尼斯在不断地沉没。

③作诠释如:“项目预计耗资1亿欧元……因此,整个地表最终会被‘顶’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