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对象有哪些

研究对象有哪些

研究对象有哪些?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

2、犯罪学的作用是什么?(1)认识犯罪(2)为制定和完善刑事政策、刑事法律提供依据(3)为预防犯罪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4)为培育犯罪预防的社会基础提供帮助3、犯罪学的学科性质。

犯罪学是以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并运用多种科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防控犯罪对策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4、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哪些?现场调查法、社会调查法、统计研究法5、犯罪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1)确定选题阶段(2)制定研究计划阶段(3)实施阶段(4)对资料的处理、分析、总结阶段(5)提出研究成果6、古典犯罪学派的主要思想。

(1)主张自由意志决定行为(2)强调犯罪的刑罚预防(3)认为其他手段也可以对减少犯罪发生作用。

7、贝卡利亚认为有效的刑罚应具有哪几个原则?罪刑相适应、及时性、必然性8、菲力的犯罪三原因论。

人类学因素、自然地理因素、社会因素9、犯罪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2)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原则(3)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原则10、犯罪研究中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有哪些?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11、犯罪现象的性质是什么?历史性、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12、犯罪方式的特征是什么?(1)受客观条件的制约,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随着犯罪产生的过程而出现(3)复杂多样性(4)累积而非淘汰式发展13、当代中国的犯罪现象的规律是什么?犯罪的发生、发展具有起伏率、消长率、辐射率三大规律14、犯罪的起伏率表明什么问题?(1)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2)犯罪对社会大变革、大动荡依存性(3)犯罪起伏具有潜伏周期和时间上的持续性15、犯罪的消长率表明什么问题?(1)影响和制约犯罪率、发案率高低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即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和遏制犯罪的积极因素,它们构成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始终处于激烈的斗争之中。

斗争结果表明,积极因素增多,犯罪就会减少;消极因素增多,犯罪就会增多。

(2)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既可能是原生的,也可能是由积极的主体事物中派生的。

(3)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和遏制犯罪的积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互相转化。

16、研究犯罪人的意义。

(1)深刻理解和揭示犯罪现象构成的核心。

(2)有利于拓展犯罪研究的范围和深化、丰富犯罪学的内容。

(3)有利于制定犯罪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4)有利于指导被害预防的实践。

17、犯罪人的情感特征。

低级性、冲动性、多变性18、犯罪行为的特征。

社会危害性、形式多样性、传染性、违规性、社会性、生物性19、犯罪原因的特征。

因素的释能性,因素的复杂性、综合性,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20、研究犯罪原因的意义。

(1)有利于从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犯罪现象,探索其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犯罪原因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基础(3)研究犯罪原因可以为犯罪人的改造与矫治提供充分的依据(4)全面、准确地研究犯罪原因,是促进犯罪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21、犯罪原因系统的构成要素。

(1)犯罪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2)具体犯罪产生的原因(3)犯罪条件(4)犯罪的相关因素22、犯罪动力发生的原理。

惯性原理、加速度原理、内动力原理、引力原理23、消除和转移犯罪动力的方法有哪些?(1)消除犯罪的内驱力是治本的措施(2)消除犯罪的外诱力是消除犯罪内驱力的保障措施(3)提高全体社会成员道德素质是遏制犯罪内驱力形成的基本方法(4)加强社会控制,完善以法律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行为规范,是提高社会对犯罪控制力的重要手段24、标签论。

人类的行为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内在性质,而取决于社会对其所采取的态度,取决于社会的解释和认定。

25、文化冲突论。

文化冲突是规范冲突。

社会存在两类文化规范的冲突:一类是随着文化发展而产生的不同时期的文化规范之间的冲突。

另一类是同一时期两种对立文化规范之间的冲突。

26、亚文化论。

亚文化论是指一种独立于社会上展主导地位的社会性的行为和价值体系。

27、差异交往论。

人的犯罪行为是在交往的互动中习得的。

犯罪行为的习得主要发生在与犯罪者关系密切的群体中。

28、挫折攻击论。

当一个人的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29、社会解组论。

社会是依赖人们彼此交流和影响来达到社会控制的,一旦缺乏交流和影响,就会出现社会规范内在化机制无效,由此导致社会解组,引起犯罪的发生。

30、犯罪社会原因的特点。

(1)它不是自然性的,而是社会性的,具有社会关系结构的规定性。

它在犯罪发生过程中起必要作用。

(2)它是引起机动的刺激诱发因素,是犯罪产生的引力和助力。

(3)它是动态的、可变的和可调整的,受国家和社会政策的直接影响和左右。

(4)它产生于社会关系,与现实社会生活直接相关,尤其与社会心理、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密切相关。

31、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哪些?不良的认识观念、畸形的需要、不良的动机倾向、偏执变异的性格特征、消极的心理状态32、为什么说重型精神病人容易出现危险行为和暴力危害行为?(1)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

(2)不能适应日常的生活与工作。

(3)人际沟通出现障碍。

(4)缺乏疾病意识33、为什么说变态人格患者容易发生暴力行为?具有变态人格的人,因为人格偏离正常,社会道德感和义务感缺乏,自制能力较常人差。

34、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

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是指被害人在犯罪被害过程中易被犯罪人选择为侵害对象,引发犯罪人实施加害行为的诱因、条件和相关因素。

35、犯罪预测的作用。

(1)提供信息,为控制犯罪创造条件。

(2)为制定犯罪对策、采取防控措施提供预测根据。

(3)为犯罪预防规划工作提供基础。

36、犯罪预测的特点。

现实性、示导性、结果的可变性、复杂性37、犯罪预测的内容主要有哪些?(1)预测犯罪指数总量及其构成的变化趋势(2)预测犯罪原因、条件的变化趋势(3)预测犯罪结构的变化趋势(4)预测犯罪手段的变化趋势(5)预测犯罪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危害性程度(6)预测社会治理犯罪的能力38、犯罪预测所依据的原理有哪些?可知性、系统性、连续性、类推性、因果性、矛盾可转化、可控性39、犯罪预测的经验判断法主要有哪些?(1)个人直观判断:相关推断法、对比推断法、比例推断法(2)集体经验推断:意见交换法、意见测验法、意见汇总法40、犯罪预防的原则有哪些?可操作性、讲究效益、专门机关与群众结合、讲究科学、法制、打防并举,预防为主41、犯罪预防实践体系构建应抓的重点问题有哪些?(1)公民自防意识的培养与树立(2)犯罪预防社会责任的分解与落实(3)义务预防力量的挖掘和利用(4)犯罪高危人群的管理和控制(5)公安运行机制的调整和改革(6)加大对现代防范科技手段的运用和推广(7)对城乡结合部犯罪预防和控制的重视42、如何开展“三抓三促”工作?(1)抓点、线、面相结合,促社会面防控能力的突破(2)抓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促安全防范能力的突破(3)抓管、控、治相结合,促治安管控能力的突破43、三级犯罪预防理论。

犯罪预防必须从实际的犯罪和被害及想象的犯罪和被害方面着手,以公共卫生机构的防范和治疗传染疾病模式来设计犯罪预防的模式。

4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打击和防范并举,指标与治本兼顾,重在治本的原则(2)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3)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属地管理原则(4)“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4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义是什么?(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建设创造稳定的、良好的社会秩序提供重要保证(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重要形式和途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专门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新发展·2011年4月自学考试成绩查询时间及方式汇总·2011年下半年各地自学考试报名汇总更多信息请访问:自学考试频道自学考试论坛自学考试博客【保存】【大中小】【打印此文】【关闭窗口】相关文章∙自考英语(一)英语语法基础材料:数词(2)∙2011年自考新闻评论写作考前复习资料第一章∙2011年自考《保险法》复习笔记第十九章∙2011年自考《保险法》复习笔记第十八章∙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资料(8)∙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资料(7)∙2011年自考资产评估复习笔记第四章∙2011年自考资产评估复习笔记第三章∙2011年自考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12)∙2011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十八章已有6位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