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浅谈法律英语中模糊词语的翻译策略
浅谈法律英语中模糊词语的翻译策略
( 三) 模糊消除 模糊消除即把 原 语中 的模 糊 词汇 翻译 为 译语 中 的精 确 的 词 汇, 以消除原文的模糊。例如: 合同是平 等主体 的自然 人、法 人、其 他组织之间设立、变 更、终止 民事 权利 义 务关 系的 协 议。译 文: A co nt ract is an agr eement establishing , mo difying and ter minating the civil rights and obligat ions between subjects of equal foo ting, that is, betw een natur al per sons, legal persons, or other or ganizations. 这句话中 # 自然人∃ 、# 法人∃ 都是模糊法律术 语, 并且 是词义空缺 的, 英语 中不 存在# 自然人∃和# 法人∃。# 法人∃概念是!德国民法典∀ 立法时首创使
广 角视野 wide angle
进行描写的。而在现实生活中的南京人 的反复问 句的使 用情况 如 同方言的新旧派一 样, 产生了 很大 的变化。 根据 居住 地的 不同 使 用# 阿 X∃# 还 X∃# X 不 X∃ 的情况也不相同, 如南京地区 居住在城 南 老城区的居民更多的使用# 阿/ 还 X∃ 加语气 词这种 句式, 城北相 对 比较新的城区的人较多使用# X 不 X∃ 句式, 这种句式的使用多是 受 到普通话的影响。随着 普通 话的进 一步 普及, 外 来语 的接 触及 老 城区文化的消亡,# 阿/ 还 X∃ 句式的 使用很 有可能 归融与 普通话 中 的反复问句形式。
程度的模糊性。
等和模糊消除等的翻译策略。
二、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及法律英语中的糊语言学∀ 中指出, 语 言的模糊性是指语言 界限
所谓语意对等( semantic equivalence) 就是原 语模糊 词汇对应 译
的不确定性, 例如# 少年∃ 、# 青年∃、# 老年∃ 等, 他们都没有明确的年龄 语模糊词汇, 把原语中的模糊词汇翻译成 为相对应的译语中 的模糊
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 也就是中介过渡性。! 韦氏英语 eignt y, territorial integ rity and secur ity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
大词典∀给模糊 一词所下 的定义是: # the state of being vag ue, indefi na shall be sentenced to life imprisonment or fixed- term imprisonment
泛的适应性。
一、引言
法律英语除了准确性、规范性、晦涩难 懂性等 特点外 还有一 个
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造 成法律 文本模 糊的原 因 鲜为人知的特点是对模糊语言的有意 使用。有些 法律文 件的制 定
很多: 有来自语言 自身的 因素, 也有 来自 社会 文化 背景 的因 素, 还 者或起草者, 或者法 官有 时对 某些条 文的 具体实 施以 及运 作或 者
译文: 死刑仅使用于叛国罪、海盗罪或 纵火烧 毁女王 陛下之 任 何战舰及其修造厂等三种犯罪, 无 论在任何 情况下, 均不 得判处 未 满 18 周岁者或孕妇死刑。此句把 ex pectant mo ther 的 翻译作了 归 化, 使汉语读者对原文表达的 意思有同样 的反映。如 果把 under 18 years of ag e 译为# 十八周岁以下∃ , 把 ex pect ant mother 译为# 预 期 的母亲∃ , 那么这种表 达与 汉语的 表达 不成文 化的 融合, 无 法使 原 文读者和译文读者有相同的反映。
尤金 % 奈达( Eug ene A1N ida) 认为, # 翻译 的 预期 目的 主要 是
占全部条文的 50% 以上。既然 模糊性 是法 律文 本的客 观属 性, 而 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 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 因
法律文本与法律翻译 以准 确为宗 旨, 这对 矛盾体 必然 给法 律工 作 素诸方面达到对等∃ 。法 律英语 中的 模糊语 言的 存在 有其 特殊 的
条款的意义做出裁决; 在 美国各 级法 院普 遍用词 典作 为一 种审 理 域的工作人员带来挑战, 翻译也同样如此。
案件的辅助工具, 对法律文本进行 文义解释; 在我 国有学 者初步 统
三、法律英语中模糊词语的翻译策略
计我国! 刑法∀ 法条, 从! 总则∀ 到! 分则∀ 运用 模糊词 语共一百 余条,
的反映, 表达同样 的功 效。这种 反映对 等的 翻译 往往 使用 在模 糊 语言在 法律英 语中表 达修辞 、保 护和调 节等 语用功 能的 时候。例
预测。因此在制定法律时, 措词要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而不宜把事情
( 下转第 169 页)
∋ 164 ∋
捉得来, 阿好∃ 根据以上字典中语 料分 析,# 阿∃# 还∃ 在 接表 示反 复疑 问的 用
法时, 不仅有传统的加动词的用法, 还可 以加副 词、形容词, 同样 表 示# X 不 X∃。
# 还∃# 阿∃ 的使用 在吴语 区和 江淮官 话区 是比 较普 遍的 现象, 但# X 不 X∃作为普通话的 使用正在逐步的进入方言区人们的生活。 由于在现代生活中, 普通话 中有# 还可 以∃# 还行∃# 还 好∃ 这 样的 陈 述句式, 而这种句式与吴语区和江 淮官话区 中# 还∃ 的用法很 相近, 都是属于# 还+ 动 词/ 形 容词∃ , 所以, 方 言区的 人很 容 易把 这种 句 式与自己方言中的句式相混淆, 按 照通常的 规律, 由于通 用语的 大 量使用会同化方言中的一些特有句式。现 代汉语 中表示 反复的 意 思通常使用# 肯定+ 否定∃ 的句式, 如# 阿/ 还 行?∃ 普通 话中是# 行 不 行∃ ,# 阿/ 还 好?∃普通 话中是# 好不好∃ , 在普 通话和 方言的转 化中, 必然会有一些语言的 使用 方式因 为大 众传播 的影 响而 发生 改变, 甚至导致其消失。# 阿∃# 还∃# 可∃ 的命 运如何 呢? 我们可 以根据 在 新老城区的调查和书面语的使用情况来窥测。
界限。语言的模糊性表现在语言的 语音、语意、句法、词汇和篇 章等 词汇。虽然这种对等不 是绝对的# 相同 ( sameness)∃, 但 在模糊度 上
各个方面。伍铁平进一步指出, 模糊类是指# 其界限不是泾渭分明地 要最大的相接近。这是模糊语言翻译的主要 方法, 或者可以 叫做直
确定好了的类别∃ 。由此可见, 模糊性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事物类属 译。例如: Whoever co lludes with a foreign State to endanger the sover
糊词语的使用。通过分析法律英语中的词语的模糊性, 提出了语意对 也应使法律具有可操作性, 使人们精确地适用法律。在这种情况下,
等、功效对等和模糊消除等的三种翻译策略。
立法者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模糊的表达方式, 力图使立法留有余地, 以
关键词 模糊性; 法律英语; 翻译
此来包容难以精确、及时界定的事物与行为, 从而使法律规范具备广
广角视野 wide angle
浅谈法律英语中模糊词语的翻译策略
张淼
( 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 400031)
摘 要 模糊现象是人类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以讲究准确性、严 说得非常绝对。制定、颁布并实施法律的 目的固然为了规范 人们的
谨性、规范性等为特点的法律英语, 在某些情况下, 也同样离不开对模 日常行为, 使人们有法可依, 从而形成一个良 好的社会秩序, 但同时
! 南京方言词典∀ 总的调查的情况是# 阿 V P∃# 还 V P∃ 在江淮 官 话及苏南吴语中最常见, 尤其是发 问词# 阿∃ 与无锡, 苏州 等地的 吴 语的# 阿∃ 同音,# X 不 X∃ 在江苏下江官话和苏南吴语中不常用或 完 全不用, 在南京话中却很常使用。上 文提到的! 南 京方言 志∀ 和! 南 京方言词典∀ 中的 调查 情况都 是根 据老城 区人 的语言 使用 特点 来
以及司法实践中, 法律语言运用模糊词语 的现象俯 拾皆是。P ea rce 的观点态度, 有时 是出于 自己 能处于 进退 自如, 能 攻能 守的 地位。
指出, 在澳大利亚和英格 兰约 40% 的法 庭活动 需要对 特定 的立 法 法律英语的这一特点 势必 对立法 人员、执 法人员 以及 涉及 到该 领
两可的; 迷惑的) 。而模糊性# 从狭义上讲, 专指语义界限不清。从广 not less than( 不少于、至 少) 是常见的 模糊限 制词。not less than 10
义上讲, 模糊性是不确定性、不精确性、不清晰性的概括词, 是与确定 years 翻译为# 十年以上∃, 做到了语意的完全对等。
nite, unsettled, or uncertain; lack o f clearness; ambiguousness, haziness∃ of not less than 10 years. 译文: 勾结 外国, 危害中华 人民共和国 的主
( 呈模糊状的, 不明确的, 使不确定的, 或不能判定的; 不清楚的; 模棱 权、领土完整和安全 的, 处无 期徒刑 或者十 年以上 有期徒 刑。句 中
者和法律翻译者带来不少困难。译者的工 作是准 确地翻 译出原 文 本, 对文本中的模 糊语义, 应 以贴切 的、对等 的目的 语 表达 出同 等
语用功能, 如概括、委 婉、公正 和调 解等。因 此, 在翻 译过 程 中, 为 了实现模糊语言的语 用功 能对 等, 译 者可 遵循: 语 意对 等、功效 对
参考文献 [ 1] 南京方言志. 南京: 南京出版社, 1993. [ 2] 姚伟嘉. 南京方言反复问句使用情况调查[ J] . 河北: 河北工程大学学
报, 2008. 3. [ 3] 王力. 古代汉语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6. [ 4] 刘海滨、赵春香. 古汉语常用词典. 九州出版社, 2001. 7: 155 ∋ 156. [ 5] [ 6] [ 7] 汉语方言大词典. 中华书局. , 1999. 4: 2509. 2983. [ 8] 张春卉. 南京方言中的# V 不起来∃ 与# 阿/ 还 V P∃ ∋ ∋ ∋ 兼谈语法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