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报告

项目举办单位: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团委项目承办单位: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目录1、老龄化的基本情况和呈现的问题1.1基本情况1.2呈现的问题2、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存在的主要影响2.1农村人口老龄化对计生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农村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2.2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重劳动人口的扶养负担2.3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医疗机制尚且达不到人口老龄化的需求2.4农村的老年性社会组织比较薄弱2.5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3、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3.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低效3.2从国家政策来看,计划生育政策加速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3.3从经济发展来看,农村人口收入偏低导致子女供养能力受限3.4从家庭来看,劳动力人口外流导致农村空巢现象日趋严重3.5从思想观念,传统养老习惯根深蒂固致使村民对养老保障制度认识淡薄4、对当地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4.1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4.2运用新的模式缓解劳动力短缺4.3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4.4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5、其他方面的建议5.1积极推行社会化居家养老5.2加强敬老爱老的伦理道德建设6、附件附件1: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问卷附件2: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统计结果关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报告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进步、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人口总体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

1、老龄化的基本情况和呈现的问题1.1基本情况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们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没有相应地进行城镇化建设,使得大量人口滞留在乡村。

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1990年我国共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275万人,其中居住在农村的有7285万人,约占了全国老人总数的四分之三,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

比1990年上升了1.39个百分点。

而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8073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63.91%。

农村老年人口总量近6千万左右。

现阶段我国农村既面临原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又面临新增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加上青壮年从农村外迁,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成为一个进一步发展趋势。

综观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形势十分严峻: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并具有累进性。

我国农村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农村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而人口老龄化加剧将进一步影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牵涉一系列现实问题,如社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老年人权益保障等。

2009年7月,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暑期“三下乡”赴衡阳周边乡村进行实地调查,据我们统计的数据显示,56.2%的调查对象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不了解,有41.0%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会危及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1.2呈现的问题1、来自出生率的影响——农村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1973年以来,我国逐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三塘铺镇在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至2009年出生率大幅下降,有资料显示,自上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三塘铺镇的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4%下降到2008年的12.40%。

可见,出生率的下降对展坪老龄化影响明显,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推行,还存在相当大的出生率下降的空间,所以农村老龄化程度会逐步加深。

2、来自死亡率的影响——农村老年人口比重相应升高农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加上农村保存较好的自然环境等,均有助于农村老年人的健康与长寿。

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时,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迅速延长。

据资料显示,1957年,三塘铺镇男性和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55.82岁、55.95岁,而到目前为止,男性和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上升为67.36岁、71.89岁。

死亡率下降的作用是复杂的,死亡率的降低增加了农村各年龄组人口比重,但对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这两端的作用更为明显。

死亡率的下降使少儿人口比例和老年人口比例都有所增长,因此,随着死亡率的降低,农村老年人口比重相应升高。

3、来自农村人口迁移率的影响——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加剧三塘铺镇人口数为19505,其中农业人口为18727,改革开放前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及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而形成城市化浪潮,其中16-40岁是迁移人口的主体,有户籍迁移、自发迁移,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速度快,发展机会多,农村人口迁移率高,农村则出现大量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空心村”现象,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

2、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存在的主要影响2.1农村人口老龄化对计生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绝大多数三塘铺镇的老年人将自己的养老问题寄希望于下一代,并与自己的子女同居或互为邻居。

在国家实行人口计生政策后,他们习惯的看到男孩比女孩在很多方面都有传统优势,而且女孩出嫁后基本上不承担养老责任,更确切的说,他们的养老问题主要落在了男孩的肩上,加之“养儿防老”、“母以子贵”等观念,导致重男轻女、遗弃女婴现象在部分地区还存在着,造成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下图的数据可以显示:在三塘铺镇与老人同住在一起的占81.9%,其中住在同一套房子里的占52.1%,住在同一个村的占29.8,没有与老人住在一起的占18.1%。

在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现状下,三塘铺镇的男女比列失调现象也犹为严重。

此外,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原因。

虽然放宽计生政策可以减缓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步伐,但现阶段由于我国的农村人口基数大,经济还不发达等客观情况,是不适宜放宽人口计生政策的。

2.2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重劳动人口的扶养负担。

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一方面要供自身支配,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分配给老年群体。

让现有的劳动者来赡养多数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群体,这无疑在代际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社会资源占有使用的博弈。

根据上侧图标显示的数据分析可知:三塘铺镇的老人有69.80%的平均年零花钱水准是在200元到1000元之间,这对于生活水准本来就不高的农村劳动者就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规模的加快,社会资源必然要倾向于老年群体的消耗,给社会劳动者增添生活的负担。

事实上,农村较低水平的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发展现状,一方面造成农村劳动人口就业机会,特别是高薪就业机会较少;另一方面代际冲突时有发生,使农村老年人养老无法得到保障。

所以,根本上如果不提高农村劳动人口的经济生活条件,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难以得到解决。

2.3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医疗机制尚且达不到人口老龄化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老年保障形式是家庭养老。

由下面图表显示的数据可知:在三塘铺镇竟有56.4%的老年人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甚至还有8.5%的老人不知道有养老保险。

改革开放以后,在社会经济转轨的新形式下,随着农村集体保障制度和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趋减弱以及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在农村地区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近几年政府在农村推行合作医疗,但是推行的速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慢的,也就是说农村和城市在医疗保险覆盖的面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性。

农村人口老龄化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关于老年群体的10.40%44.20%25.60%19.80%00.050.10.150.20.250.30.350.40.45 A 200元以下 B 200元~500元 C 500元~1000元 D 1000元以上每一年您给老人多少零花钱2.4农村的老年性社会组织比较薄弱。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组织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以老年人为主的社会组织和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随着未来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社会性老年问题的日益严重,老年人为实现自己的经济和政治要求、满足自身生活和娱乐的需要,老年组织和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将由自发到自觉地快速形成,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现阶段,与城市相比,农村的老年社会组织建设意识还不强,农村老年群体自身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对老年社会组织的建设重视不够,但是在三塘铺镇,根据以下图表显示可知:42%的农村地区没有设立老年性社会组织的专门服务,37%的农村地区有这样的服务机构,但不够周到。

2.5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

长期以来长辈抚养子女,子女赡养长辈,"哺育"与"反哺"的关系,形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然而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特别是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小家庭日益增多,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社会上出现了重小轻老,冷漠、远离老年人的现象,歧视老年人的问题在有些地方非常突出,虐待、残害老年人的案件时有发生。

这给老年人的精神层面带来巨大的震痛和创伤。

部分老年人由于生活单调、无人照料而变得性格迥异,在周围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不利于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根据在三塘铺镇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三塘铺镇,有37%的村民认为老年人需要精神需求,5%的村民认为老年人需要物本地是否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B有,但服务周到37%C没有42%A有,服务得很周到13%D没听说8%56.4% 28.7% 8.5% 6.4%您觉得对于老年人来说物质需求重要还是精神需求重要D没考虑过0% A 精神需求37%B 物质需求5%C二者都需要53%5%质需求,只有一半的村民认为对老年人来说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都是很重要的,还有少数人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造成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没有得到较好的照料,给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地冲击,所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更应该值得关注。

3、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3.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低效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农村人口不仅绝对数量多而且老龄化程度也很高。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依然是以家庭和土地为主的形式,制度化养老保障只覆盖极少数农村人口。

诸如敬老院、抚老所、老年公寓、福利院之类的机构养老与农村老年人几乎无缘。

这主要是因为农村人口高度“流动性”和“不稳定性”造成的,广大的农村老年人群面临着既不能依靠国家养老,又难以依靠子女养老的两难境地。

农村中,享有退休金的老人仅占5.5%,享有集体养老补贴的仅有0.4%,这就意味着,94.1%的老年人与社会保障制度无缘。

中国老龄研究中心对全国抽样调查的10084个农村60岁以上老人样本中显示享受养老保险的只占1.5.我国农村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基本生活保障涉及多数人的切身利益,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应当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