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检验技术课标

微生物检验技术课标

《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150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一、课程的性质《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门课程,在医学检验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国家医学检验职业资格考试的五大内容之一。

《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是医学检验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掌握常规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具有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课程和岗位职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课程设置的依据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医学临床标本微生物学检测等相关知识结构,并发展职业能力。

本课程是以微生物检验顺序为线索进行设计的。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教学过程中,通过院校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临床医院与学校教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课程内容的确定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主要依据:①以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体现真实微生物检验的工作流程,注重教学内容衔接性。

②以微生物检验技术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

引入临床案例,内容来源于真实的工作项目,引入微生物检验操作规范、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

体现知识学习的应用性,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素质培养的职业性。

③课程内容可适当拓展,删减一些已经过时的陈旧的知识内容,将微量化、快速化检测技术及半自动化、自动化仪器使用和新技术纳入《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内容中。

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着想。

突出课程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④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考核评价体系,融入医院、企业文化、提倡职业精神。

3.课时安排说明本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第3、4学期,建议学时数为150学时,理论教学68学时,实践教学82学时。

二、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

2.课程所对应的职业能力目标●会采集、预处理各种微生物检测标本●会进行细菌的不染色标本制备、涂片、单染色和复染色●会正确选择临床标本适宜的培养基●会进行细菌的接种和分离培养●会观察分析细菌菌落形态●会细菌鉴定的手工操作●会正确判断各类细菌生化反应结果●会细菌的血清学鉴定●能操作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能了解微生物实验室各类仪器的应用与维护●会使用维护生物安全柜●会废弃物的分类及处理●能了解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三、教学设计本课程教学设计遵循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职业岗位训练,有效地培养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教学模式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五位一体”、学生为主体和开放式教学。

本课程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五位一体”的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课程体系项目化”、“课程设计模块化”、“课程内容任务化”、“课程教学临床化”和“课程评价多样化”。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努力做到理论为实践服务。

以人为本,强化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标本、人员及环境的污染。

并结合本课程特点,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仿真化,能力训练岗位化、素质培养行业化。

开放式教学设计,是尽可能、最大限度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开展各种各样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校内实训中心,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开展丰富多彩技能竞赛,聘请行业专家进行理论、实践授课及学术讲座和到临床岗位锻炼。

四、递进教学任务安排六、实施建议(一)教学基本要求1.师资要求按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平均80人/年的招牛规模,本课程组需配置教师5人,其中主讲教师3人,要求中级以上职称,具有双师素质,本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行业工作经历。

助教1人,要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双师素质,具有1年以上行业工作经历。

实验教师1人,要求本科以上学历。

按专业教师数量1:1配置蒹职教师。

2.实训基地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完成基本操作和简单仪器的操作,用于学生课下练习,校内实训室应参照检验科布局,实现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保持一致,校外实训基地应具有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供教学使用,弥补校内仪器设备更新速度慢的不足。

3.仪器设备建议购置与临床工作岗位相近的仪器设备,可供本课程使用的仪器设备包括:4.课程资源(二)教学建议1.教学模式《微生物检验》教学模式的设计遵循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职业岗位训练,有效地培养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1)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此种模式在教学过程巾,以具体任务为巾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披能,教师将知识融在设计好的工作过程中,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以临床常见检测项目为依据,将《微生物检验技术》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四个学习情境,十二个子情境,每一个情境的完成,可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从而获得较直观的工作体验,积累实践经验,培养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

2.教学方法本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演示教学法、学生作品展示教学法、数码显微互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1)采用“点对点”分组式教学,夯实基础,提高动手能力目的:规范技能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施:大班授课,学生积极性不高,老师不能发现同学存在的问题,不能适应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

应充分利用临床人员和仪器设备的优势,采用教师集体备课、分组,由多名临床一线教师分别带教的方式进行。

通过教师示教,学生操作,教师纠错,学生反复练习的环节实施教学。

(2)采用病例分析式教学目的:采用病例分析式教学,使学生兴趣浓厚,印象深刻实施:将临床真实的病例引入教学,例如在讲肿瘤抗原检测项目时,通过对具体病例具体检测项目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肿瘤抗原检测的意义和价值;在进行结果报告与分析时,临床错误的检验报告可以引导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帮助同学分析,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理论课的内容,也教育学生分析错误报告结果如果发出去,对患者的危害,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的培养。

(3) PBL启发引导式教学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坐临床逻辑推理能力。

实施:十二个子情境中,有很多类似的知识内容,例如免疫缺陷疾病检测项目,在讲到样本采集和处理时,因为前面讲过其他检测项目的相关内容,在这里,会给学生一个问题:免疫缺陷疾病检测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内容有哪些?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找到问题的答案。

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掌握分析问题的关键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作用很大。

(4)角色扮演目的: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唤起学生的同情心,提高临床沟通能力。

实施:通过患者和检验工作人员互换角色,演绎患者诊疗过程,通过患者准备,更好的了解样本准备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理解质量前控制的内容,同时培养学生树立为患者服务的意识。

通过对检验工作人员角色的扮演,学生的责任感油然而生,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角色扮演教学方法能够感性认识医患交际,有助于走向今后医疗岗位。

3.教学手段(1)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大量的教学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引进教学过程,使整体教学过程都在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增强了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例如将整个工作过程以视频资料的形式展示给同学,使学生对工作过程有一个整体认识,再进行分步式操作,实现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把握。

此外,利用医学电子词典软件,引入双语教学,教会学生阅读英文说明书及参考文献,提高学生的拓展能力。

(2)先进的临床工作理念、设备应用于教学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先进的供教学使用的仪器设备,为学生提供了所有模拟的工作程序和工作环境所无法比拟的教学手段,同时引入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2006.6)、实验室管理规范等文件,使学生掌握专业发展的前沿。

(3)电子图书阅览室的利用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教学形式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全面、更扎实。

学生在课下积极探索问题,为了及时了解临床上经常遇到的新问题,课余时间利用电子图书阅览室查阅相应的参考文献进行再学习。

(三)教材建议1.教材选用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微生物检验技术》,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系统化学习,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2.教材开发以突际临床微生物检验项目为导向,结合医院检验科免疫室的工作任务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全国统编实验教材做参考书,编写适合本专业能力要求的实验指导,依照实际需要不断进行修订。

参考教材:全国初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统一考试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应试指导七、学生考核与评价1.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对标本的显微镜检查、物理、化学检查等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 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 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编者:吴静校对:连健)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