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
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
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国把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1)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
(3)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
(4)创新产出高,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
是否拥有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区分创新型国家与非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
人们往往用相关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指标从一个侧面来衡量国家的创新程度,一般来说,创新型国家的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创新型国家必须具备以下定性特征: 其一, 创新意识成为民族文化的基本成分。
其二, 形成国家创新意志。
其三, 国家作为系统, 其结构( 体制制度、组织形式、运作机制、/ 游戏0规则等) 已优化到能够自动地保障、支持和促进创新。
二、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说明我国在发展科技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从观念上弄清楚科学和技术两个领域。
要明确科学和技术各自的性质、作用和基本特点;同时要明确科学与技术都重要,科学家和工程师都重要,不可偏废。
比较而言,从时间来看,科学更多侧重于长远,技术更多侧重于当前;从数量来看,工程师要比科学家多得多。
还要明确,与经济直接相关、能形成直接生产力的是技术。
从体制上分清科学和技术两个体系。
要稳定科学研究基本队伍,给予相应的政策。
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的项目有较明显的应用前景,则可以与从事相应技术的单位合作进行,或者分出去单独建立新的单位。
技术体系中,要真正以企业为主体即使一时或相当时期内多数企业不可能以自有技术为主,仍然要与独立院所和高校合作,或从外购买,但企业必须在合作中起到主导作用。
在教育体制中,要建立独立的工程和技术教育体系,培养大量实用型的专业人才。
管理上分清科学管理和技术管理两种职能。
国家综合管理部门要有分别管理科学和技术的不同职能,科学和技术主管部门要分别设立针对科学和技术的二级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管理。
在社会管理上,目前已有自然科学基金会,作为受政府委托的面向科学研究的社会管理组织;相应地,在技术领域也应建立类似组织,受政府委托对一些技术苗头给予支持,当然管理方式上应该与科学领域有所区别。
在技术管理中要注意,目前国家独列出了一类高技术项目,但是如何划分高技术与一般技术,其界限并不清楚。
从大的领域来看,如能源、信息、生物等,其涵盖面很广,很难都算作高技术,因此在规划中体现出同一领域既在高技术中出现,也在一般技术中出现,或者按其它标准分类再出现。
因此高技术规范不宜扩得过大,应该就具体项目而不要按领域来予以确认,以免重复过多。
政策上分清科学和技术两种支持方式。
科学研究经费应由政府投入,在一些特殊领域,可能有少量的社会资助。
目前科学研究经费比重仍然偏少,应予提高,大体上应达到占科学技术总经费的10%左右。
应保证科学家的待遇,同时停止科学研究单位的创收活动,使科学家们能安心工作。
在科学选题上应更多地给予科学家以自由度,除少量大项目外,一般不要与国家大目标挂钩,减少项目检查频度,取消发表论文数量要求,尤其是对个人的要求。
技术活动经费应主要由企业提供,政府应对重点领域给予资助,同时在税收抵扣、金融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应有鼓励企业与院所、高校合作的政策,取消成果鉴定制度,取消发表论文要求,鼓励掌握自有知识产权,鼓励企业掌握技术秘密。
对政府资助项目要明确产业化要求,并根据市场效果确定政策优惠程度。
重视技术研究机构的建设。
恢复一批重点行业研究院所,从事行业基础和共性技术研究,由行业主管部门管理,并要求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鼓励建立技术有偿转让制度。
国家应建立专门的技术发展基金,对基础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