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记诵名句,积累名言妙句。

【能力目标】
1.通过发现诗歌的美点,初步形成欣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比较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情感目标】
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体会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发现诗歌的美点,形成欣赏诗歌的能力
2. 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体会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感。

一、导入
PPT展示颜仁郁的《农家》,师生齐读诗歌,诗歌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简单概括。

明确:这首诗反映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苦。

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人”无知的批评。

师导入:在这首诗歌中,我们看到了农家的艰辛,今天,就让我们再走近唐代普通农人的生活,走近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来学习他的《观刈麦》
二、整体感知读诗味
1.自由地、大声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齐读,正字音
3.五言诗,读准节奏,读准押韵
4.先自读再请学生示范读,再次齐读
三、仔细研读品画意
1.解题:这首诗的题目是《观刈麦》,是什么意思。

明确:“刈”是割的意思,就是看农民割麦子。

2.看农民割麦子,作者看到了哪些画面?
明确:3幅画面。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给每个画面拟一个好听的名称,并说一说你这么拟的理由。

2分钟后,上来写一写。

(四大组,每组一个代表,有多的可以继续补充)明确三个画面:丰收图刈麦图拾穗图
①丰收图: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丰收的喜悦。

②刈麦图
荷、担:一家老小齐上阵的忙碌。

蒸、灼:(突出重点词,请学生示范读)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你什么时候会有力尽的感觉,你力尽之后会有怎样的选择,他们为什么会不知热?
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突出人们此时此刻的感情烈度。

过渡语:这是怎样的无奈,怎样的痛苦啊!变态的纠结的心理折射出的是农民走投无路的生存状态。

非人的选择折射出来的非人的生存状态。

③拾穗图
贫、敝:生活的贫穷
为什么会造成如此贫穷?
重点句子: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既指出了拾麦穗的原因,又是对沉重赋税压榨百姓的控诉,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

师总结: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人,而今日忙碌辛劳的刈麦者明日又有可能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这或许就是白居易想告诉我们的:辛勤劳作的最终结果,是一无所获。

丰收带给他们的,不是快乐,而是劳苦与惶恐。

(板书“农民苦”)
四、深情诵读品诗情
其实,在这些画面的背后,始终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我们不能忽视了这个观刈麦的人,那个字最能体现他观刈麦的感受?
明确:“愧”
这是一位满怀愧疚之情的诗人在痛苦的看着农民刈麦。

这个愧,也是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

这个愧,是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自觉。

这个愧,是他“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情怀。

(穿插读,齐读、生示范读、齐读、师示范读(挑两句读)、齐读(教师带领读))
闻者为悲伤,这就是白居易,念此私自愧,这就是白居易,这位白居易,(见PPT,诗人简介)
师总结:走进一首诗,其实也是在走进一个人,去读懂他的思想,读懂他的情怀。

这场刈麦,作者观到的是深深的痛苦与自责。

(板书:诗人痛)
五、意味深长读诗韵
1.当然除了读懂诗人,我们还要读懂诗人所处的朝代。

赵丽宏《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这样说道:“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读着《观刈麦》,我们似乎穿越千年,读到了一个历史的片段,你在这首诗里读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农民生活忙碌,但是繁重的赋税让他们生活贫困无依。

2.《观刈麦》是一扇文学的窗口,透过它,我们看到了民生、社会以及先进知识分子对民生问题的思考。

同样看到劳动人民艰辛的还有很多诗人,他们都在自己的作品中为百姓大声疾呼,你能想到哪些呢?能不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我从____作家的____诗句中,读出了____。

师总结:说的真好,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们透过这一首首诗歌,看到的诗人们的悲悯情怀,看到的是一个个历史片段的缩影,看到的是“时代殇”。

(板书:时代殇)
3.从这首诗歌中,我们读到了刈麦人的艰辛、贫妇人的辛酸、作者的自愧,我们不禁要为他们掬一把同情泪(板书:画一颗眼泪)。

下面,让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形式,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分角色,有感情的来读一读。

师总结:你们的演绎,真是让老师感动,白居易想说的,在你们深情的朗诵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下面,让我们再一起将诗歌有感情的朗诵一遍,再一次读出诗歌的内在韵律和思想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