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复习笔记之修辞
陈述句:把字句,被字句,主动句,被动句 疑问句: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 祈使句:命令式,情愿式 感叹句:表达浓厚情感,用于文艺语体较多 2.肯定句,否定句 3.主动句,被动句(他未被钱钟书借鉴&他没有见到钱钟书) 4.长句,短句 5.整句,散句(排比句和散的) 6.松句,紧句(左边是园,右边也是园,松句。同样的信息量,用紧凑的形式来表达,就是紧句 反之为松句) 句子信息量和形态(长多短少)的关系 7.口语句,书面语句 四.辞格
语义双关(指桑骂槐,理发,车) 7.仿词:是仿拟形式之一,还包括仿句和仿调。 音仿 义仿:反义或类义语素仿造另一词语 仿拟性,临时性 8.反语: 以正当反:用正面的语句去表达反面的意思。 以反当正(狠心贼) 9.婉曲: 婉言:不直接说出本意,故意换一种含蓄的说法 曲语:不直接说出本意,通过描述和本意相关的事物来烘托本意(跨门,娇女) 10.设疑:关键性部分暂时隐下不说,以造成疑义,随后在适当的时候补说出来,消除疑义。 问答式
常用单句、并列复句和文言句式(修辞方式) 2.科技语体:(分为专门……通俗……) 大量运用专业术语,不断吸取外来词和国际通用词(词语) 单一:陈述句,疑问句(句类) 不追求语言艺术化(修辞方式) 3.政论语体 宣传鼓动,时评 具有广泛性,不断吸收新词语(词语) 陈述句,祈使句(句类) 多样化(修辞方式) 4.文艺语体 形象性,情感性(语言特征) 散文体,韵文体(诗),戏剧体(类别)
现代汉语复习笔记之修辞
qs1061422049 2016-07-22 22:24:54
第一节 修辞概说 一.修辞: 1.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修辞方法。 2.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修辞活动。*着重强调这层含义 3.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修辞学 着重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交际目的,语境(如:妻子又做了两个丈夫爱吃的菜) 修辞是在适应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的前提下积极调动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表情手势),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的对语言的加工。 二.修辞与语境: 语境既是进行言语活动的依据,也是检验修辞效果的依据,语料的选择,表达方式的确定无不受制于语境。修辞与情境语境关系更为密切,它指语言语用中对话语有影 响的情景,情况和关系等。语料随语境而变异,创新,表达方式也随语境而变,从而语境的功用就在于:
1、制约言语活动的内容 2、规定言语的表达方式,修辞要“随情应境,随机措施” 三.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修辞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的运用的,不是并列,从属的关系,而各是语言学科的一个分支。 A 修辞与语音(物质外壳):语音在突出语义和增强音律美方面为修辞提供了条件,丰富了修辞方式的内容,修辞则通过积极调动语音因素扩大了语音的功用。 B 修辞与词汇(建筑材料):词汇为词语的筛选锤炼,为形成具体的修辞方式提供必要条件,修辞使词汇在语言语用中发挥了重要而广泛的作用。 C 修辞与语法(结构规律):语法为修辞现象,修辞规律的体现提供表现形式,没有句子和句群,也就没有体现修辞外在形式的语言模式,句法修饰内容的丰富多彩, 说明了修辞在语言运用中扩大了语法的功用。 总结:修辞与语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要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于修辞来说,语言三要素是修辞的手段和基础,也是修辞要调动,加工的语言材料,对语言三要素来说,修辞是对它们 的综合的艺术加工,是它们的高级体现。 第二节 词语的锤炼——“炼字” 一.声音的锤炼: 汉语语音的特点: 1.有声调——平仄有韵
专名代泛称(诸葛亮,伯乐) 具体代抽象(小米加步枪,乌纱帽) 部分代整体(江山,一针一线) 结果代原因(添上新伤疤,汗透棉袍) 4.拈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甲事物一般都是具体的,多数在前,乙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多数在后。分为: 全式拈连:甲乙事物都出现,拈连词语不可少。锁链一样。 略式拈连:甲事物省略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省略,乙事物出现。变换的美感,连贯的美感 5.夸张: 扩大夸张 缩小夸张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6 双关: 谐音双关
色彩意义 语体色彩 形象色彩 均与修辞密切相关
感情色彩 语法意义 1.语体方面:《大堰河—我的保姆》作题目,“保姆”的内涵已与现在年代不一样了。 2.风格方面:书面语体是庄重严肃的风格,口语体是自然随意的风格,摆平&解决 3.感情色彩方面:注意褒贬,色彩义本身的差别可以反映到理性意义上,如:成果,效果,结果,恶果。又如“明哲保身”最开始时褒义,现在是贬义,同样“倭”最初是中 性的,现在是贬义的,“龟”最初是褒义的,元代后是贬义。 4.形象色彩方面:使话语比较生动,可以赋予一些事物具体形象,如新闻栏目起名“凤凰午间特快”,娱乐栏目起名“康熙来了”,菜名起得吸引眼球。 5.行业色彩方面:“社会方言”一种,如:失业问题,全球都在开处方(医学领域——社会问题现象),面对下课危机的米卢(教学领域——运动领域) 6.时代色彩 7.地域色彩。“嘀咕”“腻歪”北方方言色彩。 8.语域色彩: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区分及界限。“咖啡,沙发,巧克力” 9.文化色彩:“红色”“白色”“绿色”在我国和其他国家的表示不同。“失业”“下岗” 三.句式的选择 1.句类:
省略式(一亿七千万,鞋上房,纪晓岚) 11.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 正对: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事理,表相似、相关的关系 反对:相反关系和矛盾对立关系 串对: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反面的关联 12.排比: 句子排比 句法成分排比 13.层递: 递升 递降 根据逻辑关系,余光中《乡愁》 *层递&排比:
1.比喻: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如“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般”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如“是、变为、成为、等于” 借喻:本体不出现,或不在本句出现,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灵活用法: 没有喻词的比喻(诗歌) 程度不等的比喻(强喻)“不如,比起……还” 否定方式的比喻(反喻) 2.比拟: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3.借代: 特征、标志代本体(大团结,马褂)
2.元音占优势——读来响亮 3.没有复辅音——音节分隔整齐,细分为: A.讲究诗文押韵。音随意转。《沁园春,雪》“ao”韵,慷慨激昂,《声声慢》“i”韵,低沉哀婉 B.注意平仄相谐。如广告词“早一天使用,多一份青春” ||—||,——|—— C.利用双声叠韵。参差荇菜(双声),窈窕淑女(双声&叠韵) D 巧用叠音。《听听那冷雨》 E 善用谐音。语音相似,相同而形成修饰。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F 妙用拟声词。时而淅淅沥沥,时而淅淅漓漓。你呼吸的清风吹动我,在这叮当的月光下。 G 音节的调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音步协调一致 二.意义的锤炼: 词义:词汇意义 理性意义
连续反复:连接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 间隔反复: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 19.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 20.反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只问不答 第三节 语体 语体: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式,是修辞规律的间接体现者。 语体产生的条件:社会性 语体存在的基础:言语性 语体为人们的特定交际活动提供了语用框架。 根据交际目的的不同,语体分为: 1.公文语体 多用专用词语,文言词语,“的”字短语,介词短语和联合短语(词语) 主要使用陈述句和祈使句(句类)
层递是内容上必须是递升或递降的,等次性,排比是内容上的平列性。 层递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排比结构上必须相同或相似。 14.顶针: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15.回环:循环往复 顶针&回环:顶针是顺连而下,直线型;回环是圆周形。 16.对比: 两体对比: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 一体两面对比: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 *对比&对偶:对比是内容上的“对立”,对偶是形式上的“对称” 17.映衬: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 正衬:同主体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 反衬:反面衬托 18.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