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张静中学中考作文素材与特练二2014年张静中学中考作文素材与特练二叙事,记叙文的筋骨知识点透视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叙事自然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
打个比方说,文章如果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那么,叙事就是使其挺拔自然、动静有致的筋骨。
叙事最基本的要求是:交代清楚,有条理,繁简适宜,详略得当。
所谓“清楚”,就是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明白,包括事情的缘起、经过、高潮和结局;所谓“条理”,指叙事要清晰明白,怎样开头、结尾、过渡和照应,如何结构叙事的材料等等;所谓“繁简”,指叙事过程中情节铺排和叙述的多少,笔墨运用的疏密;所谓“详略”,指如何使用和剪裁用来叙事的素材,如同上述的“繁简”,围绕文章中心,当繁则“繁”,当密则“密”,反之,则可大胆地“简”和“略”。
当然,叙事还有较高的要求,即叙事要讲究波澜,有张有弛,有疏有密,有离有合,有断有续等。
文章讲究章法,叙事这一文章的筋骨至关重要。
了解其特点和要求,并在写作中努力实践,就能恰当叙事,为表达中心服务,写好记叙文。
名家美文最初的晚餐·陈忠实想到这件难忘的事,忽然联想到“最后的晚餐”这拿定主意,借。
借衣服的对象第一个便瞄准了李旭升。
他和我同龄,个头高低身材粗细也都差不多。
他的人样俊气且不论,平时穿戴比较讲究,我几乎没见过他衣帽邋遢的时候。
他的衣服质料也总是高一档,应该说他的衣着代表着70“四清”运动时,年代中期我们那个公社地区的最高水平。
工作组对他在经济问题上的怀疑首先是由他的穿着诱发的,不贪污公款怎么能穿这么阔气的衣服?我借了一件半新的上装和裤子,虽然有点褪色却很平整,大约是哔叽(bìjī)料吧我已记不清了。
衬衣没有借,我的衬衣上的补丁是看不见的。
我带着这一套行头回到驻队的村子。
我的三个组员(工作组)经过一番认真地审查,还是觉得太旧了点,而且再三说我这不是个人问题,是一个“政治影响”问题,影响国家声誉的问题……其中一位老大姐第二天从家里带来了她丈夫的一套黄呢军装,硬要我穿上试试。
结果连她自己也失望地摇头了,因为那套属于将军或校官的黄呢军装整个把我装饰得面目全非了,或者是我的老百姓的涣散气性把这套军装搞得不伦不类了。
我最后只选用了她丈夫的一双皮鞋,稍微小了点但可以凑合。
第二天中午搭郊区公共车进西安,先到作家协会等候指令。
《陕西文艺》副主编贺抒玉见了,又是从头到脚的一番审视,和我的那三位工作组员英雄所见一致:太旧。
我没有好意思说透,就这旧衣服还是借来的。
她也提醒我不能马虎穿戴,这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国家影响政治影响”的大事。
我从那时候直到现在都为这一点感动,大家都首先考虑国家面子。
老贺随即从家里取来李若冰的蓝呢上衣,我换上以后倒很合身。
老贺说很好,其他几位编辑都说好,说我整个儿都气派了。
接待的事已经淡忘模糊了,外宾是些什么人也早已忘记,只记得有一位女作家,中年人,大约长我十岁。
我第一眼瞧见她首先看见的是那红嘴唇。
她挨我坐着,我总是由不得看她的红嘴唇,那么红啊!我竟然暗暗替她操心,如果她单个走在街上,会不会被红卫兵逮住像剪烫发砍高跟鞋一样把她的红嘴唇给割了削了?那顿晚餐散席之后我累极了,比学大寨拉车挑担还累。
现在,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常常接待外宾并作陪吃饭,自然不再为一件衣服而慌乱奔走告借了;再说,国家的面子也不需要一个公民靠借来的衣服去撑持了;还有,我也不会为那位日本女作家的红嘴被割削而操心担忧了,因为中国城市女人的红嘴唇已经灿若云霞红如海洋了。
(选自作家出版社《中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一书)【阅读手记】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一件特殊的年代经历的特殊的事,作家的叙述是诙谐幽默的,但其中又夹杂着些许无奈。
全文围绕见外宾时穿什么衣服组织材料,由自己穷困没有合适衣服,到向人借,到别人热情地拿来衣服……层层叠叠,似乎絮絮叨叨,读来却饶有兴味。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内容似乎与题目不太切合,题目为《最初的晚餐》,文章却没有详写晚餐的情况,只写了一位女作家的红唇。
这就是作家行文的艺术,晚餐吃什么饭,见什么人,确实不重要,但一切的准备工作都是围绕“晚餐”展开,女作家的红唇也是那个年代令人关注的。
这,就是对材料的取舍。
星期一早晨的奇迹·【美】帕特•维格安我登上南去的151号公共汽车时,太阳正朗照天空。
但是,冬天的芝加哥正处于最没生气的季节——树枝枯干、稀泥满地,来往的车辆上溅满了泥水。
车子行进了数英里,经过风景秀丽的林肯公园,但是,没有人抬头去看窗外。
乘客们都穿得笨重如牛,在单调乏味的引擎声和窒息燥热的空气中无声静坐着。
没有人说话——这是芝加哥人坐车来往时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尽管我们每天都碰见同样的面孔,但我们都习惯于把自己藏在报纸的背后。
此举包含的象征意义令人吃惊:紧挨而坐的比邻硬用那一张张薄纸,在彼此间制造了天涯。
汽车进入“繁华一英里”地区,五光十色的摩天楼群沿密执安大街拔地而起,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沉静:“注意啦!注意啦!”报纸哗哗响着,大家都伸长了脖子。
“这是你们的司机在说话。
”沉默。
大家都看着司机的后脑勺,他的声音充满了威严:“放下你们的报纸,各位乘客。
”所有的报纸都在慢慢地放下,司机在等待着。
最后,报纸都折好了,搁在我们腿上。
“好,转过身去面对你的邻座,开始。
”惊奇之中,我们都照着做了。
仍然没有人笑。
我们只是盲目地服从,这是人的本能起着作用。
我面对的是一位老妇人,她的头紧紧地裹在一块红头巾里,我几乎每天都见到她。
我俩目光碰到了一起,我们都一眼不眨地等待着,等待司机的下一道指令。
“现在,跟着我说……”这是一道命令,一道以一个军事操练官的语气发布的命令:“早上好,邻座!”我们的声音都很轻微,有点腼腆。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这是今天所说的第一句话。
然而,像中学生那样,我们是整齐一致地对邻座的陌生人说了这句话。
我们都为自己笑了起来,都不由自主地笑了。
这当中有一时的轻松,因为我们没有遭到绑架或者抢劫。
然而更多的是,我们为自己表露了一种长期受抑的寻常礼貌之情而感到朦胧的宽慰。
我们已经说出这句话,路障已经清除了。
“早上好,邻座!”其实,这并不太难。
我们有些人重复着它,其他人在握着手,很多人则笑着。
汽车司机没有再说什么。
他已不用多说,没有人重新拿起报纸,车内洋溢着欢声笑语。
从对这位发了疯的司机点头赞许开始,我们起步了。
这位司机引出了全新的坐车故事。
我听到了欢笑,一种在151号车上从未听到过的温暖悦耳的欢笑。
到站了,我对邻座说声再见,然后跳下车。
另有四辆公共汽车在同站停车和下客。
我看到那些留在车内的乘客都如同一尊尊雕像——木然不动、毫无声息。
只有我那辆车上的人们除外。
151号车启动了,我微笑着目送那一张张生气勃勃的面孔。
这一天的开始,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我回头看那位司机,他正紧盯着反光镜,在滚滚车流中探寻前进的道路。
他似乎根本不知道,他刚创造了一个星期一早晨的奇迹。
【阅读手记】文章完全采用顺序的手法,形象真实地叙写了一件发生在星期一早晨公交车上的事——在司机的提议下,陌生人相互进行问候。
一件看起来很小,但却是极有意义的事。
因为,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问候,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人的心灵以慰藉,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与人沟通的重要。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写进文章的材料,虽然仅仅是一件似乎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稍微思考,就会发现其中的价值。
文章的叙事简约而不简单,形象而不造作,其行文艺术很值得我们品味。
佳作示例珍品·陈香利6月的太阳太毒太毒,清晨就热得使人受不了。
母亲吃过早饭就提着菜篮出去了。
走时交给我一串钥匙,要我待会儿把箱子中的衣服拿出来晒一下,免得生虫子。
洗了手,我用钥匙打开箱子。
“啪”一声脆响,从我手中的衣服里滑下一样东西。
我低头一看,一只木盒!这是一只古老的木盒,盒身上的油漆已脱落了许多,翻过来一看,背面竟然挂着一只小锁!我心中顿时一惊:听王奶奶说,我母亲有一套极珍贵的首饰。
端详了一阵,才小心地把盒子打开。
揭开一看,里面的东西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里面安静地躺着一张画片,抽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张极普通的生日贺卡,再一看,背面的落款:“亲爱的女儿小利”。
是我送给母亲的?我感到很惊奇,好一会儿才猛然想起。
那是前年我刚上初中时,班上有位同学同我挺要好。
听说她要过13岁生日,我便花了5毛钱买了张生日卡,准备送给她。
可不知怎么搞的,我同她闹翻了,自然就省下了那张生日卡。
闲着无聊,我就随便在背面写了几个字,送给了母亲。
记得母亲当时很高兴,她把生日卡抱在胸前,连连问我是不是花了很多钱,当我告诉她不贵时,她还连连嘱咐我以后别再乱花钱了。
我现在仍然清楚地记得,母亲那时笑得好甜好甜,我也曾偷偷地笑过,笑母亲的“小气”,笑母亲的“迂”。
然而,那张小卡片却再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望着发黄的生日卡,我呆了。
3年了!没有想到母亲还收藏着,如此郑重地收藏着!我的眼睛被雾气遮住了,同时一股惭愧涌上心头。
末了,我小心翼翼地把生日卡重新装进信封。
蓦地,我看见信封背面写着两个娟秀的毛笔字:珍品!于是,我又呆了很久,流了很多泪,更多的愧意一阵阵袭上心头……(选自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省中学生作文竞赛获奖作品精选》)【评析】小作者记叙了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但通过叙事揭示了博大深沉的母爱。
女儿原准备送给同学的一张贺卡随意地送给了母亲,却成了母亲珍贵保存的“珍品”。
文章以故事的发展经过叙事:晾晒衣服发现贺卡,回忆母亲贺卡的由来,深刻感受到母爱的分量,由此,小作者明白了,流泪了,惭愧了……顺理成章,详略适当。
还有,倒数第二段贺卡上的字,既照应了题目,又揭示了中心,也是值得揣摩学习之处。
白日一梦·李丽娜晌午,正躺在床上做着美梦,忽听一声大喝:“快起来,上课了!”接着,迷迷糊糊地洗了脸,梳了头,又迷迷糊糊地夹上课本爬上四楼,继而又迷迷糊糊地坐到我的座位上。
我长长地出了口气,唉,总算好了,可以想我的事了。
晌午睡觉我梦见什么来着?好像是——好像是正在家中做习题,一摞一摞的直顶到天花板。
突然,天空中忽悠忽悠地飘来一张纸片。
我顺手拿起,一看便傻了眼,上面赫然印着几个大黑字:李丽娜同学,经××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合格,特此录取。
我的妈呀,真是喜从天降……“当当当”上课钟声响了,我丝毫不去理会。
后来怎么来着?后来就听到一阵唢呐声远远传来,我出门一看,好家伙,浩浩荡荡一群人敲锣打鼓而来,真气派呀。
我下意识地咽了口唾沫。
咦,怎么,领头一位官人模样的人径直走到我面前,向我行了个礼道:“新科状元李丽娜,速速进京面见皇上。
”不容我细想,几个小厮便七手八脚把我扶上了一匹披红挂绿的高头骏马……随着一阵“噔噔噔”的皮鞋响,老师走上讲台。
我仍沉浸在我的美梦中:后面好像骑马又走了一程,突然看见路边几个妇女围成一堆,正指着我嘀嘀咕咕地说什么,竖起耳朵仔细听——“哎呀呀,复读了三年,也该考上了,再考不上,那才丢人现眼呢!”“听说都把眼睛从2.0读到0.2了……”“可不是嘛,看那二饼儿,就像啤酒瓶底一样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