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
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A.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B.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C.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D.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2.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赦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
……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
”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B.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C.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D.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3.著名学术大师贝内德托·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中说“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现在的……一切历史都成了现代史。
”下列历史事件的对应关系能说明这句话的是()A.古希腊文化与文艺复兴B.百家争鸣与新文化运动C.智者学派与浪漫主义文学D.理性主义的发展与经典力学4.1576年法国思想家博丹发表了《国家六论》提出国家主权理论,国家主权是民族利益的集合体,代表国家主权的君主或者一个集团,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受法律限制,是一种永久性的绝对权力。
在当时该理论()A.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B.体现出反对教权主义的特点C.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D.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复苏5.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并写道:“我们应该跟家里的母亲、街上的孩童、市集的平民聊聊天,听听他们是怎么说话的,然后用他们能懂的文字去翻。
”这种做法()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冲击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否定了《圣经》的权威6.当代某学者认为:“如果说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从美洲掠夺过来的白银,……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
”这一观点认为西方的崛起()A.主要靠对外掠夺B.更靠其内在的发展C.与对外掠夺无关D.更靠古罗马的法制7.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是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现代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同这一时代发生着联系。
这一时代()A.发现“自我”探究哲学意义上的“人”B.坚持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宗教权力C.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政治制度D.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8.马列主义史观认为: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在描写主人公鲁滨逊的种种经历的同时,也展示和剖析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由于鲁滨逊的形象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
对这一精神产生直接影响的是()A.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B.法国的启蒙思想C.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9.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通过搜集史料证明:在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卢修斯把自由和财产赐予英国教会,当卢修斯写信给阿莱赛利乌斯教皇请他到英格兰传授罗马法时,教皇回信说卢修斯不需要罗马法,因为他已经有了不列颠法律。
亨利八世此举的目的是()A.否定教会权威B.证明君权神授C.没收教会财产D.建立民族国家10.德国“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拷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
当它用思想来拷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德国“拷问世界”的史实是()①《纯粹理论批判》出版②《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③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④创作《第九交响曲》⑤提出《九十五条论纲》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11.路德在宣传他的“信仰得救”思想时说过这样的话:“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该话的思想本质上()A.指出了基督教徒的信仰途径B.找到了基督徒的正道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D.升华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12.路德在宣传他的“信仰得救”思想时说过这样的话:“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该话的思想本质上()A.指出了基督教徒的信仰途径B.找到了基督徒的正道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D.升华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13.“欧洲近代的黎明时分,商业的繁荣促成了世俗情感和理想的释放。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令人赏心悦目,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广大地区的宗教改革则震撼人心。
”“震撼人心”主要是因为宗教改革从实质来说是()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B.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运动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D.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14.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
两者的“高明”之处在于()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B.建立政党宣传纲领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15.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世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
其一,希腊思想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
”这“两大潮流”指的是()A.智者运动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启蒙运动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D.文艺复兴启蒙运动16.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
这些谚语()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7.有学者认为,达·芬奇通常被归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物,但他的想法却不完全与一般认为的文艺复兴特色吻合。
这位学者接着引用达·芬奇的话:“那些研究古籍而不研究大自然的人,只是大自然的继子,而不是亲生子,所有好的作者都应以大自然为母亲。
”这位学者意在说明达·芬奇()A.善用比拟和譬喻,论述的方法独树一帜B.主张研究古籍才为首要,探索自然为次C.强调从大自然学习,不以师法古人为先D.认为人是万物之灵,表现出独特宇宙观18.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普遍主张,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只要能实现幸福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无所谓。
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A.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B.是欧洲人文主义的中心C.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欲望D.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19. “这场运动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
它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该运动最有可能是()A.智者运动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20.宗教改革期间,英国人威克里夫把《新约全书》从拉丁文译为英文,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
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在当时()A.动摇了上帝在人心中的地位B.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C.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D.使人们的民主意识觉醒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的。
倡导者呼吁作家应该面向“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
文学作品“所用的题材就应该是一般人民大众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快乐的那种事物”。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成的《神曲》。
由于文艺复兴的倡导者高举“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旗帜,因此,欧洲的民众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
但丁兴奋地高呼:“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摘编自陈小川主编《文艺复兴史纲》等材料二《新青年》的作者们认为,中国的文化是旧文化,欧洲的文化是新文化,欧洲文化之输入中国是历史的进步。
西方文化输入中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每一步都要引起同中国文化的冲突;而每经历一次冲突,中国“国民即受一次觉悟”。
陈独秀认为,明中叶至清朝初年,基督教传教士开始将一些西方科技知识输入中国。
鸦片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运动逐步深入,洋务运动提倡西方的制械练兵之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行政制度,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旨在“根本解决政治问题”。
然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中国实行的却是假共和,专制并没有结束,“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在这种形势下,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现“吾人最后之觉悟”。
用鲁迅的话说,是“首在立人”。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说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相同之处。
答案1.A2.D3.A4.B5.C6.B7.D8.A9.D10.B11.C12.C13.D14.D15.A16.C17.C18.C19.B20.B21.(1)特点:首先从文学艺术领域展开;提倡世俗文学;肯定人的价值。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的壮大;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
(2)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对待西方文化要进一步学习。
相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新阶级力量的壮大,与守旧势力的矛盾尖锐;都借助外力反对守旧势力,宣传新思想、新主张;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转型;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