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古汉语“之”在句子中的作用【作者】谭莉蓉【关键词】“之”作用词类界定【指导老师】戴伟【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第一部分虚词来源概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
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乘,判于燕越,柳柳州所由发哂于杜温夫者邪!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刘淇《助字辨略?自序》)可见文章由实词和虚词构成,实词固然重要,虚词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清代阮元谈到:“经传中实字易训,虚词难释。
”(王引之《经传释词?阮序》)古书之所以难读,一则因为有古字,有古义;一则因为虚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一个虚词通常不止一个用法,用法不同,意义也就不同。
因此,对古书中的虚词有专门研究的必要。
(周祖谟《文言虚词诠释?序》)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有的过于繁杂,有的又过于简单,而且各家之说又有差异,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不便,因此,本文将博采众家之长,本着简明的原则,对“之”字在古汉语中的用法进行系统归纳。
首先要从虚词的来源说起,虚词通常有三个来源:第一,本字本义:“哉、兮、乎、矣”。
《说文》的解释就是虚词,这种情况为数很少。
第二,实词虚化:以:由名词、动词虚化为介词,再虚化为连词。
既:刚吃完饭,头已调开,“尽、完”,虚化为“已经”。
即:本义是就食(走近饭器吃东西),扩大为“就,靠近”,后虚化为副词“就”,再虚化为连词“假若”、“则”的意思。
第三,实词假借:而:本义是胡须,名词,假借为连词。
然,本义是燃烧,动词,假借为代词、语气词。
之,本义是出发,往,动词,假借为代词、助词。
可见,“之”字虚词的词性由实词假借而来,并逐渐演变为众多词类,本文将在第二部分对“之”字在句子中的五个用法作出分析。
第二部分“之”字用法分类《说文解字新订》:“之:,出也,象过,枝茎益大,有所之。
一者,地也。
凡之之属皆从之,止而切。
”因此,“有所之”一句可见,“之”字原来为动词,引申为“至”,体现了介词作用;“之”假借用为代词后,发展为助词,再发展为连词。
按着这样的脉络,笔者将在这个部分对“之”字依次从动词、介词、代词、助词、连词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动词从“之”的字形去分析,“之”的本义当为动词,,,往也,从一处出发。
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
”(《孟子?滕文公上》)——马建忠“‘之’者,到也,亦内动字也,其从来之处,‘楚’也,故介以‘自’字”。
②项伯乃夜弛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鸿门宴》)“之”作动词时,是“到、往”的意思,后直接地名,不用加上代词“于”等。
二介词(一)“到,至”① 之死矢靡它。
(《诗经?鄘风?柏舟》)——我发誓到死都不心怀他意。
② 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
《史记?项羽本纪》——汉军驻军在荥阳,修筑一条甬道连接到黄河,以运输敖仓的粮食。
(二)引介时间或处所,“在”。
① 肖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史记?高祖本纪》)——肖何是县里的主吏,管收贺礼,对客人们宣布说:“贺礼不满千钱的,坐在堂下。
”② 高祖之微时,尝杀大蛇。
(《史记?封禅书》)——汉高祖在微贱的时候,曾经杀过大蛇。
(三)“对,对于”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
(《荀子?劝学》)——等到那达到最喜好的时候,就象眼睛对于五色的喜好,耳朵对于五声的喜好,口对于五味的喜好。
(四)“用,把”。
有时相当于“以(用、拿)……方式(身份、名义、资格等)”。
①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之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
(《史记?淮阴侯列传》)——据有齐国的旧疆,占有胶泗流域的土地,用德惠来安抚诸侯,内聚实力而外行谦让,那么天下的国君王侯都要来向齐国朝觐了。
②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把榛树、栗树、梧桐、白桐、梓树、漆树栽(在宫里),将来好砍作琴、瑟。
(五)“由于,因为”。
①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汉书?赵充国传》)——由于毫厘的失误,导致千里的差错。
② 吴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铄,虎豹之文来射,猨狖之捷来措。
(《淮南子?缪称》)——钟铎因为声音悦耳而自招毁坏,腊烛因为能照明而被消灭,虎豹因为身有文采而招来射杀,猿猴因为活泼敏捷而引来拘捕。
(六)介词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引介比较的对象,译为“比”。
惠子闻之:“不然。
使三军饥而居鼎旁,适为之甑,则莫宣之此鼎矣。
”(《吕氏春秋?应言》)——惠子听到这言论,说:“不这样。
假如众多的军队很饥饿而住在大鼎旁边,正好要给他们用甑作饭,那么,没有什么比这个鼎更适宜的了。
”(七)“若”。
王引之《经传释词》:“‘之’,犹‘若’也。
”① 楚之无恶,除备而盟,何损于好。
若以恶来,有备不败。
(《左传?宣公十二年》)② 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
若其不许,亦将见也。
(《左传?成公二年》)——上言“之”而下言“若”,“之”,亦“若”也,互文耳。
(王引之《经传释词》)三代词按段德森在《实用古汉语虚词》中“‘之’在甲骨文里就用作指示代词”的说法,“之”原为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来。
其中,“之”的代词用法又有好几种,“之”一般用为宾语,但也有例外。
而且“之”还有帮助宾语前置的作用。
下面分别列举“之”字的这些代词用法。
(一)指示代词。
(1)近指代词。
译为“这、这样、这些、这里、这(件事)、这个(东西)”等。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列子?汤问》)——操蛇的山神听到了这件事,害怕他们不停止,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事。
②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2)远指代词。
译为“那、那样、那些、那里、那(种事)”等等。
①之所与为之者,之人则举义士也。
(《荀子?王霸》)——那些和他从事政治的,那些人则都是信义之士。
②请京,使居之。
(《左传?隐公无年》)——(姜氏)要求分封到京城,郑庄公便让共叔段居住(在)那里。
(二)人称代词。
(1)他称代词。
译为“他(们)、它(们)”,常用作句中的宾语,有时也用作定语或主谓词组中的主语。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列子?汤问》)——河曲的智叟,笑着劝阻他。
②曰:“何以知之非青、徐军邪?”(《三国志?先主传》)——刘备说:“根据什么知道他们不是青州、徐州的军队呢?”(2)活用为己称代词,译为“自己”。
①与其坐而待之,孰若起而拯之?(徐珂《冯婉贞》)——与其坐等亡,不如奋起拯救自己。
②取天下者,非负土地而从之之谓也。
道足以一人而已矣。
(《荀子?王霸》)——取得天下,不是说别人背负土地来归顺自己,而是说治国之道足以统一人民罢了。
(3)活用为自称代词,译为“我”。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你将可怜(我)而使我活下去么?②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到真州,把我驱赶在城门外,几乎彷徨而死。
(4)活用为对称代词“你”。
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左传?宣公二年》)——劝说如果不采纳,就没有谁接替你了。
②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商君书?更法》)——你赶快下定变法的决心吧,就不要顾忌天下的愚顽议论你啦。
(三) “之”字代词的其他用法1.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一般位于动词前面,帮助宾语前置,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
(1)否定句中:①昔君之惠也,寡人未之敢忘。
(《国语?晋语三》)②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
(《孟子?滕文公上》)(2)疑问句中:①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诗经?鄘风?桑中》)——思念谁?思念着美丽的孟姜。
②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战国策?燕策一》)——忠信又有什么罪过?2.“之”作兼语。
“有些‘之’字处于两个动词之间,对于上面的动词自然是宾语,对于下面的动词又好象是主语。
”(吕叔湘)①使之主事,而事沾。
(《孟子?万章上》)——让舜主持工作,事情办得很好。
②度之欲有言,复饮酒,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
(《汉书?曹参传》)——(曹参)估计来的人想要说什么,(就)又(劝他)饮酒,喝醉了才离去,终于没有能够说出来。
3.“之”作兼词。
同时含有两个词的性质。
王引之:“‘之’,犹‘诸’也,‘之’、‘诸’一声之转。
”① 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礼记?中庸》)——草木生长在那里,禽兽聚居在那里,宝藏出产在那里。
②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孟子?滕文公上》)——禹开通九条河流,疏导济水、漯水,(使它们)流到大海,打通汝水、汉水的阻塞,排除淮水、泗水的积淤,让它们流到长江。
4.作间接宾语。
① 公赐之食。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赐给他食物。
②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兹蔓。
(《左传?隐公元年》)——不如趁早儿安排他(一个)地方,不要让(他)滋长蔓延起来。
有时“之”当“其”讲,就不是间接宾语了。
③ 及即位,使伍奢为之师。
(《左传?昭公十九》)——等到(太子建)即位,让伍奢作他的师傅。
5.有时“之”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常可以省略。
① 赐也,始可与[ ]言诗已矣。
(《论语?学而》——赐呀,(这)才可以跟(你)讨论《诗经》了。
② 曰:“牛何之?”对曰:“将以[ ]衅钟。
”(《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问:“(牵)牛到什么地方去?”回答说:“将要用(它)祭钟。
”四助词。
“之”在句中作助词的用法很丰富,归类也多种多样,特别是对结构助词这一类,有的文法家分得特别细致,可见其研究的深入。
而笔者却感觉有些纷繁,所以试图对前辈们的说法稍加整理归类,力图更加清晰明了。
按段德森的说法,助词“之”由代词发展而来。
而“之”用作助词,不外乎两个大类: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较好掌握,因此就首先分析结构助词的用法。
(一)结构助词。
1.定语+之+名词性中心语。
(1)“之”用在定语和名词性中心语之间,表示其修饰、限制和被修饰、被限制的关系。
何乐士等人的说法是,“之”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庄公十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够(件件)明察,(但是)必定拿出诚心(去办)。
② 无稽之言勿听。
(《尚书?大禹谟》)——没有根据的话不要听。
(2)“之”用在同一性定语后边。
“之”可译为“这样、那样”,也可不译。
“有人叫这种用法的‘之’为指示词或小品词。
”(吕叔湘《文言虚字》)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
(《战国?齐策》)——人主的孩子,自己骨肉那样的亲人。
(3)“之”用在前后两项之间,表示前项的方位,可译为“的、以”等,或不译。
段德森认为,“之”同方位词结合,表示时间、空间的界限。
① 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不可为也。
(《左传?成公十年》)——病不能医治了,在肓的上方,膏的下方,……不能医治了。
②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国语?越语上》)——越王勾践栖身在会稽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