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任之堂用药经验总结186条文

任之堂用药经验总结186条文

任之堂用药经验总结186条文任之堂用药经验1、◎头部用药1.通脉饮:川芎15g、葛根20g、丹参20g主要是用于活血通脉,以升达阳气。

要点:1.症状,患者主诉有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等清阳不升为主;2.左手脉下陷脉;2.眼四药:蒲公英30g、枸杞15g、菊花8g、刺蒺藜15g针对眼花,视物模糊等眼睛视物不清的症状,脉实者去掉枸杞3.鼻三药:苍耳子15g、辛夷花15g、通草8g针对鼻塞、鼻子不通气;不是上越脉均可用4.痤疮基础方:丹参30g、石菖蒲20g、连翘15g、乳香6g、没药6g5.低血压方: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大枣5枚、炙甘草10g、仙鹤草50~100g针对患者素体虚弱、面色无华、萎黄,常年血压偏低;脉象缓弱,沉取无力6.脱发散:高良姜60g、山柰60g、牛蒡子60g、肉桂30g、丁香60g患者排除肝肾亏虚者,且舌苔白腻,脉濡,右关郁滞,湿气内停之象;上方磨粉,一天2天,一次5g,饭后30分钟服用7.扁桃体三药:白英30g、青皮10g、威灵仙30g左关脉弦,实证均可用;虚火上冲,脉弱,舌淡白,则不可用;8.寒痰用药:三子养亲汤:紫苏子15g、莱菔子15g、白芥子15g寒痰,舌苔白腻,痰白质黏,脉滑兼紧象,右脉上越,可用之9.热痰用药:贝母12g、枇杷叶30g、全瓜蒌30g舌红苔黄腻,痰黄绿,质黏腻,脉滑数,右脉上越10.失眠三药:首乌藤30~50g、合欢皮20~30g、炒酸枣仁20~50g11.思虑过度、元神失养二药:麦冬15~30g、川芎20~30g针对平素思虑过度,压力较大的患者;主诉:大多白天困乏,不清醒,晚上躺在床上又谁不着,手少阴脉亢盛有力,左寸不足,舌尖红赤;12.安神三药:生龙骨15~30g,生牡蛎15~30g,茯神20~30g针对阳气、心神浮越在外,患者脉浮缓,脉势上越,失眠多梦2、◎躯干部用药1.心三药:红参15~20g、红景天20g、银杏叶20~30g针对胸闷气短、头晕为主,左寸沉取细弱。

证属心血失养、心气虚、心阳不振;2.胸痹三药:瓜蒌20g、薤白15g、桂枝15g针对痰饮阻滞心胃,胸阳不振引起的胸闷心慌心悸,背心发冷等,患者舌淡苔白厚腻,寸关部脉濡,兼有紧象,亦可见涩脉,寒象3.耳鸣三药通气散:柴胡10g、川芎12g、香附15g耳聋不闻雷声,疗效神奇;肝气疏泄不及,左脉弦,耳鸣症状在心情烦躁,情志不舒时加重;4.乳胀三药:橘叶10g、丝瓜络15~20g、生麦芽20~40g用于经期前后乳房胀痛、乳腺增生等,生气时乳房胀痛加重,证属肝气郁结,脉弦,双手脉寸关之间有郁滞;5.消瘰三药:浙贝母15g、牡蛎20g、玄参20g瘰疬为长在颈部两侧的淋巴结节,一般是数个串生在一起;见瘰疬患者舌质红,阴虚之象,可用之6.肩痛三药:姜黄15g、防风15g、小神经草15g姜黄入肩活血消淤,防风疏散风寒,伸筋草活血通经;不是极虚弱之人,肩背不适均可用;7.郁三药:香附15g、郁金20g、玫瑰花10g缓解郁闷之药,用于肝气不舒、心情压抑者,见左关郁滞、齿痕舌;若肝血不足,则加滋补肝肾阴血之药,顺其性、养其真8.熄风三药:天麻15g、钩藤15g、山茱萸15~30g熄肝风,用于肝肾亏虚,导致肝风内动者,见头晕目眩,耳鸣耳痒,四肢微颤,左脉浮弦,左尺不耐重按。

天麻、钩藤平息肝风,山茱萸收敛肝肾之气用于中焦升降失常,右关郁大,心胸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哮喘、胸闷、胃胀等;此三药为理气之品,用久则耗气,可酌情加补气之品10.胃三药:黄连5g、干姜8g、蒲公英30g针对寒热错杂、气机不通引起的胃痛,心下痞满等,胃部不适、舌苔黄厚、右关郁大;11.脾三药:山药30g、芡实15g、炒薏苡仁30g山药补脾阴,芡实收敛脾气,炒薏苡仁健脾祛湿,用于平素脾不健运,脾胃虚弱,脾阴不足,右关沉取细弱,舌淡苔白舌面有裂纹者;若舌面裂纹较多,或舌苔剥落者,可去薏苡仁加白扁豆、沙参等12.胆火三药:柴胡10g、黄芩10~20g、龙胆草3~5g凡因少阳胆火引起的口干口苦,晨起眼屎较多,小便黄,舌红苔黄厚等,左关浮取弦郁13.浊苔用药:草果10g、知母10g、槟榔15g、厚朴10g舌苔腻如积粉,刮之不去者,症见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黄臭,舌红苔浊腻,平素头身困重,眼睛浑浊,脉粗涩,湿浊交阻者;14.金水相生二药:玄参20g、知母10g右脉上亢,左尺不足,金不生水,肺气不能下滋肾水,故肺气虚亢,肾阴不足,脉细数常见喉咙干燥、咽喉红肿、干咳等15.开胃三药:木香15~30g、山楂20~30g、炒麦芽20~40g食积或其他瘀滞引起的纳食不香,食欲减退等,可以用开胃三药,右关尺郁滞,舌苔厚腻;16.中郁二药:王不留行20~40g、香附12~30g左关郁滞,无论有形之邪或无形之气滞皆可用之17.糖尿病二药:玄参15~30g、苍术10~15g糖尿病人或易得糖尿病者舌苔厚而燥,如细小砂粒般分布在舌头表面,可从舌苔的细小裂纹中看到舌面;舌苔厚说明体内湿气重,苔燥布满细小裂纹意味阴分不足的病机;18.腰痛四药:杜仲30g、桑寄生20g、川续断20g、猪鞭3条杜仲、川续断、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猪鞭疏通腰部神经寒邪水湿滞留腰部,腰部困重、肾阳不足、舌淡苔白;20.前列腺炎三药:白芍40g、薏苡仁30g、冬瓜子20g白芍利尿破阴结,薏苡仁清热利湿,冬瓜子健脾利湿升清阳;脉势下陷,脉弦,苔厚,湿邪淤血郁滞下焦引起的前列腺炎;淤血显著者加蒲黄、乳香、没药;湿热明显者加大血藤、败酱草等21.督脉三药:乌鞘蛇20~30g、狗脊15~20g、鹿角胶15~20g督脉不升,可见腰脊疼痛,手指背面青筋显露;督脉主一身之阳气,督脉不畅,清阳不升则头晕头胀,记忆力减退,畏寒怕冷,背部尤其怕冷畏风;左手为阳,为背;右手为阴,为腹,故督脉不升,左手脉多为下陷之势;22.腹三药:苍术15g、鸡屎藤30g、枳实10g针对长期久坐,腹部脂肪堆积较多,犹如游泳圈者,右关尺郁滞,舌根部苔厚腻;23.引火汤:玄参20g、巴戟天15g、茯苓15g、五味子5g、麦冬15g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上冲,症见扁桃体肿痛或发炎、失眠多梦等,脉势上越,脉细数、左尺细弱,舌红少苔,阴虚者24.暖宫三药:小茴香5g、干姜6g、肉桂5g用于下焦寒邪阻滞胞宫或肝经引起的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宫颈囊肿、男子睾丸或龟头冷痛等;肝寒者指甲青白,指甲盖血色淡白,膝盖发凉,关尺部脉弦紧;25.清补肾阴三药:墨旱莲15~20g、女贞子15~20g、制首乌20~30g适用于湿热内阻、血脂血粘稠度较高或脾胃虚弱又存在阴分不足者26.水肿三药:益母草15g、黄芪30~50g、川芎10g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水肿,水液代谢需要肺脏通调水道,肝脏的疏泄水液,肾脏的气化排泄;益母草活血利水,川芎活血祛瘀助肝疏泄水液;黄芪补肺气,助肾之气化,疏布水液;水肿,脉势下陷,右寸不足,脉搏跳动不甚有力,尺部郁濡,舌质紫暗;27.脱肛二药:黄芪30~80g、防风10~15g用于中气下陷,升提无力引起的脱肛,脉势下陷,脉虚弱者28.便溏方:羌活5g、独活5g、防风8g大便溏稀,不成形,脾虚湿重,舌苔白厚,脉势下陷右脉上越,浮取郁大有力,右关尺郁滞的痔疮者;下焦瘀滞明显者,加地龙、猪蹄甲30.膝盖用药:鹿衔草30g、透骨草20g、小伸筋草15g,合养筋汤(白芍20g、生地黄15g、酸枣仁20g、麦冬10g、巴戟天15g)鹿衔草、透骨草、小伸筋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治疗膝盖风湿疼痛,膝盖积液有奇效;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引起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曲伸不利的患者可配伍养筋汤,标本兼治;31. 急性偏桃体炎三味;威灵仙30g、白英30g、青皮10g任之堂用药经验1、通心三药:红参、银杏叶、红景天。

(强大心脏,治心阳不振,心慌气短。

应与“通肠六药”配合用。

)2、通脉三药(头三药):葛根、川芎、丹参。

(治心血虚、头晕、脑供血不足、头颈部疾病。

)3、安神三味: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

4、升督四药:鹿角片、狗脊、葛根、土蹩虫;(常与“心三药”、“胸三药”配合用,治疲倦困倦、哈欠、懒腰,助腰脊督背阳气升发。

)5、鼻三味:苍耳子、辛荑花、通草。

(鼻塞鼻炎,“鼻三味”+桂枝汤。

)6、扁桃体三药:威灵仙、青皮、白英。

7、肺三味:麻黄、杏仁、炙甘草(开宣肺气)。

(感冒发热后,热退咳嗽不止,用“肺三味+胸三药”。

)9、脾三味:山药、芡实、炒薏苡仁。

一补一敛一利,是一个阵法。

10、胃胀三味:枳壳15克、枳实15克、通草8克。

胃气不降一味金榄果奇效。

11、开胃三味:木香、山楂、鸡矢藤各50克。

脂肪肝或减肥常用木香、山楂。

12、口臭三组药:第一组:射干、马勃;第二组:竹茹、谷芽、麦芽;第三组:火麻仁、猪甲、艾叶、苦参。

13、消食三味:鸡矢藤、山楂、木香用于小儿过度食滞胃肠。

小儿病不外太阳和太阴病,后者用消食三味消积化食加枳壳、桔梗、木香升降气机,再用焦三仙开胃气。

四君补脾。

14、口苦三味:柴胡、半夏、黄芩。

15、中空三味:竹茹、芦根、苏梗(能使胸肺中浊气排空肃降)。

16、乳胀三味:橘叶、牡蛎、丝瓜络。

17、养筋五味:酸枣仁、白芍、麦冬、熟地、巴戟天。

治筋骨肌肉劳伤。

血脉不太通畅的加当归、鸡血藤;下肢关节不利索的加川牛膝;上肢肩臂伸展不开的加桂枝、小伸筋草。

18、解郁三味:香附、郁金、玫瑰花。

解肝气之郁。

香附乃气病之总司;郁金乃解郁之金品;玫瑰花乃女人气滞血瘀、养颜美容之良药。

19、眼痒二药:蒲公英、白蒺藜各50克,打成粉冲服,一日两次,一次5克。

白睛出血用桑叶加生麻黄。

21、腰三味:桑寄生、杜仲、川断;抽筋二味;淫羊藿、伸筋草。

22、腰椎间盘突出:第一组:桑寄生、杜仲、川断(平补腰肾);第二组:黄芪、青风藤、黑豆(举气、通经、利水);第三组:党参、猪鞭。

第四组:鹿衔草、小伸筋草、透骨草(伸经、透骨)。

第五组:鹿角片、狗脊(通督脉)。

腰部淤血严重的改用土鳖虫和蜈蚣。

第六组:竹茹30克(化痰,使药往下面腰部走)、乌梢蛇或穿山甲(或穿破石)。

土鳖虫治腰疼,三只研细用温水或黄酒冲服。

每晚一次。

可连服一周。

23、润肠三药:火麻仁、杏仁、郁李仁。

24、痔疮三组药:第一组:猪甲、炒薏苡仁;第二组:黄芪、地龙;第三组:“乙字汤”(大黄、黄芩、升麻、柴胡、当归、生甘草)。

25、泻痢便溏六药: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川芎。

26、通肠六味:火麻仁、苦参、艾叶、鸡矢藤、红藤、猪甲;治小肠有积,小肠息肉,大便不通或通而不畅。

大便黏滞排不干净用艾叶加苦参效果好。

息肉四味;乌梅、威灵仙、僵蚕、薏米,是基础方,咽喉声带用玄麦甘桔汤、胃息肉加平胃散、肠息肉加通肠六味,特别是红藤、肠道息肉、胆息肉配合四逆散加香附、郁金、子宫加紫石英、小茴、恶变必须加癌四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