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事件营销 造势营销 和借势营销

事件营销 造势营销 和借势营销

事件营销在广告传播中的应用董奕均
事件营销和广告传播理论的连接点
广告传播是确定的广告主通过广告媒介把产品、劳务或观念信息向社会群体进行传播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广告传播的顺利有效进行离不开相关手段和方式的运用。

其中,事件营销是一种强有力的促进方式和手段。

它是指经营者在真实与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有计划地策划、组织、举办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通过制造有“热点新闻”效应的事件,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注意与兴趣,以达到提高社会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和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的目的。

事件营销对促进广告传播活动顺利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由于有“热点新闻”效应的事件往往受到媒体的竞相报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借助有“热点新闻”效应的事件, 广告主可以花费较低的成本在短时间内迅速拥有广泛的受众,借此契机,广告主可以宣传自身产品信息、企业理念和品牌价值等,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产品的销售量,而且在提升企业品牌的可信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方面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一方面,通过运用事件营销,广告传播中的信息一般会借助众多媒体,以新闻的形式进行传播。

因此,受众对信息接收的抵触情绪小,对其内容的信任程度较高。

包裹在热点新闻事件中的广告信息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作为广告传播的重要手段,事件营销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事件营销在广告传播中的实践应用
事件营销也称新闻炒作是指营销者在广告策划中运用“借势”和“造势”的方式有计划地策划、组织、制造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通过制造有“热点新闻”效应的事件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注意与兴趣可以达到提升社会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并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的经营活动。

也就是说事件营销可以决定我们的视域影响人们对于事件重要性的判断并引起人们对这些信息的选择性吸引和注意。

众所周知,把商品或观念推销出去是广告活动的最终目的和与生俱来的本质功能但是广告能否达到这一目的则取决于广告能否对消费者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其接受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

广告界有一个被认可的关于消费者接受产品的心理过程模式即AIDMA 模式。

业界普遍有这样一种说法“能引起人们注意的广告你推销商品就成功了一半。

”因此从消费者接受心理上讲能否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是广告成败的心理基础。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事件营销具有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作用而能否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恰恰又是决定广告成败的心理基础。

1 借势营销
所谓借势营销就是借助社会上受关注的新闻事件以及各种效应如明星效应、体育影响等将自己的产品与这类新闻事件捆绑在一起以此使企业或产品得到社
会的普遍关注从而达到提高宣传效果和经营业绩的目的。

因此广告传播者如果能
巧妙地利用所借助事件的这种磁场效应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巧妙地与该事件联系在一起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把消费者对事件的注意力转移到所广告的商品或服务上并在后期的跟进措施中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那将会收到非常好的广告效果。

利用明星或者体育造势就是一种典型的借势策略根据①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当购买者不再把价格、质量当做购买顾虑时利用明星的知名度去加重产品的附加值可以借此培养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感情、联想以此来赢得消费者对产品的追捧。

①所以借明星之势也就成为很多企业运作事件营销的有效手段了比如阿迪达
斯和耐克的全球明星策略世界杯期间炒得沸沸扬扬的“小罗现象”等等。

虽然借势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利器正在被更多的营销人来回挥舞,但它那独具魅力的市场杀伤力,在一些人的心中依然无法遮蔽雕虫小技、自我炒作、恶性跟风的阴影。

为了更好地让借势营销服务于企业,我们需要正确看待借势营销。

应该从长远角度考虑来开展借势营销
如果把企业的每一次借势营销活动比喻成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而一致性的行动方针就是把珍珠串起来的串链。

如果没有串链,珍珠再闪光,也只能散落在沙滩上,难逃风化成沙的命运;如果没有珍珠,只有串链这条线,除了自我欣赏之外,同样没有多大的意义。

一旦散落的珍珠用一致性的串链连接起来,那就形成了光彩夺目的品牌珍珠项链。

许多企业在借势营销过程中最大的误区在于,只知道整天忙着找“珍珠”,却不知道如何把珍珠串联起来。

这是我们最值得警惕和防止的。

在中国企业的现状中,我们的许多企业因受制于经济实力单薄,企业文化底蕴肤浅等因素,在具体操作借势营销时,往往表现出目光短浅,手法单调的现象,带有较大的局限性,很难从战略层面上做到借势。

一些企业在进行借势营销时所采取的行动,尽管从表面上看具有长期借势社会公益捐助活动的性质,但这些企业似乎都只从局部考虑,并没有对全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变化有较大的关注。

例如,在2003年上半年发生的SARS危机,这本是企业借势推广自己的好机会。

但很多医药和食用醋厂商缺乏快速发货和铺货能力以及下游对定价、数量、发货方式等关键要素的信息反馈速度,错失商机。

一个相反的例子,通用汽车公司面对“9. 11”事件之后,美国经济一度出现萧条,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形势丧失信心,对购买新车存在负罪感。

通用汽车公司从战略层面上呼吁“Keep America Rolling”(让美国继续转动起来),激发公众对未来的信心,让消费者感到自己购车是在为国家经济复苏出力,增添了共渡难关的豪情,促使申请购车贷款数字翻番,美国汽车工业在第四季度增长了14.4%,拉动了美国的经济。

很多国外企业都将借势营销作为长期战略。

比如耐克,一直以来只赞助体育活动;他们把借势营销视作低成本的营销传播手段,不会只等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才采用,他们更能系统化的整合利用各种手段,并能有机地配合和互补,他们在进行借势营销时,总是从战略层面上考虑长期性、相关性、领导性原则。

回头看看国内企业的借势营销,大多是短期的战术行为,今天赞助一个活动,明天赞助另一个活动,这些活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往往投机性太重,将企业的前途全寄托于简单的战术借势,导致企业大起大落,或者对“大势”忽视、不
屑一顾,导致错失良机。

这与企业追求短期的爆炸性和轰动性的心理有关。

但这并不能使企业走得更快更远。

2 造势营销
所谓造势营销,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制造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

捕捉社会热点事件对于营销向来处于尴尬和无奈境地的烟草行业来说,造势营销手法为许多烟草企业频繁运用。

以双喜世纪婚礼为例,此项系列活动不仅为中国烟草企业开创了一条营销新路,而且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印证了中国企业的营销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6年,在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开通之际,第一届双喜世纪婚礼借势举办。

利用这样一件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瞩目的大事,“缘定天路,喜传天下”双喜世纪婚礼受到了全国乃至全球公众的关注,此次活动不仅满足了活动参与者(新郎、新娘)进入西藏神圣净土的心愿,也为西藏的贫困儿童送去了爱心和帮助,将爱和喜悦的气息洒满青藏铁路沿线,在公众的心目中留下正面积极的印象。

2007年,在北京奥运会即将举行的前夕,针对中国人热切盼望奥运的喜悦心情,双喜世纪婚礼以“喜缘盛会,喜传天下”为主题,组织新郎、新娘走进几个举办、协办奥运会的城市,包括北京、香港、青岛、秦皇岛等。

新郎、新娘在北京等奥运城市参与了一系列与奥运有关的活动,加深了对奥运会及奥运精神的领悟,同时也为北京奥运会送上了最诚挚的祝福。

“喜缘盛会,喜传天下”双喜世纪婚礼引起的社会反响与前一届一样轰动,无论是参与的新郎、新娘还是其他民众,都从此次活动中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营造了全民共迎北京奥运会的喜庆氛围。

刚刚结束的2008年双喜世纪婚礼,则是在两岸大三通成为现实的大好形势下“诞生”的。

海基会、海协会互访,两岸大三通,台湾游向内地民众开放,好消息不断传来,让两岸关系成为2008年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双喜世纪婚礼紧扣两岸关系这一社会热点,借势举办“日月同喜,喜传天下”双喜世纪婚礼,组织内地和台湾地区的30对新人,举办了台湾新人游北京和内地新人游台湾两个阶段的活动,学唱京剧、布袋戏,逛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包饺子、逛夜市,在你来我往之间,实现了内地和台湾文化的交融和传递,谱写了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段传世佳话。

双喜世纪婚礼的造势营销无疑是成功的,利用社会热点事件的号召力和吸引力,自第一届双喜世纪婚礼举办以来,双喜世纪婚礼在许多新婚夫妻心目中树立了象征性的形象,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新婚夫妻关注双喜世纪婚礼。

据悉,许多新婚夫妻不仅仅是参与,而且为下一届双喜世纪婚礼应该与哪些社会热点相结合出谋划策。

与社会热点事件相结合的营销手法,让双喜世纪婚礼赢得了越来越多
的追随者。

相关数据显示,每一次双喜世纪婚礼的举行,都会吸引上万名新郎、新娘关注和报名,活动涉及的网站浏览量平均超过了3000万次。

得益于居高不下的网络人气,双喜世纪婚礼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得以迅速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