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良地质处理方案

不良地质处理方案

砂石地基1 围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的砂石地基、地基处理以及地面垫层(夯实和碾压法)。

2 施工准备2.1 材料及主要机具:2.1.1 天然级配砂石或人工级配砂石:宜采用质地坚硬的中砂、粗砂、砾砂、碎(卵)石、石屑或其他工业废粒料。

在缺少中、粗砂和砾石的地区,可采用细砂,但宜同时掺入一定数量的碎石或卵石,其掺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颗粒级配应良好。

2.1.2 级配砂石材料,不得含有草根、树叶、塑料袋等有机杂物及垃圾。

用做排水固结地基时,含泥量不宜超过3%。

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垫层或虚铺厚度的2/3,并不宜大于50mm。

2.1.3 主要机具:一般应备有木夯、蛙式或柴油打夯机、推土机、压路机(6~10t)、手推车、平头铁锹、喷水用胶管、2m靠尺、小线或细铅丝、钢尺或木折尺等。

2.2 作业条件:2.2.1 设置控制铺筑厚度的标志,如水平标准木桩或标高桩,或在固定的建筑物墙上、槽和沟的边坡上弹上水平标高线或钉上水平标高木橛。

2.2.2 在地下水位高于基坑(槽)底面的工程中施工时,应采取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使基坑(槽)保持无水状态。

2.2.3 铺筑前,应组织有关单位共同验槽,包括轴线尺寸、水平标高、地质情况,如有无孔洞、沟、井、墓穴等。

应在未做地基前处理完毕并办理隐检手续。

2.2.4 检查基槽(坑)、管沟的边坡是否稳定,并清除基底上的浮土和积水。

3 操作工艺3.1 工艺流程:→→→→3.2 对级配砂石进行技术鉴定,如是人工级配砂石,应将砂石拌合均匀,其质量均应达到设计要求或规的规定。

3.3 分层铺筑砂石3.3.l 铺筑砂石的每层厚度,一般为15~20cm,不宜超过30cm,分层厚度可用样桩控制。

视不同条件,可选用夯实或压实的方法。

大面积的砂石垫层,铺筑厚度可达35cm,宜采用6~10t的压路机碾压。

3.3.2 砂和砂石地基底面宜铺设在同一标高上,如深度不同时,基土面应挖成踏步和斜坡形,搭槎处应注意压(夯)实。

施工应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

3.3.3 分段施工时,接槎处应做成斜坡,每层接岔处的水平距离应错开0.5~1.0m,并应充分压(夯)实。

3.3.4 铺筑的砂石应级配均匀。

如发现砂窝或石子成堆现象,应将该处砂子或石子挖出,分别填入级配好的砂石。

3.4 洒水:铺筑级配砂石在夯实碾压前,应根据其干湿程度和气候条件,适当地洒水以保持砂石的最佳含水量,一般为8%~l2%。

3.5 夯实或碾压;夯实或碾压的遍数,由现场试验确定。

用水夯或蛙式打夯机时,应保持落距为400~500mm,要一夯压半夯,行行相接,全面夯实,一般不少于3遍。

采用压路机往复碾压,一般碾压不少于4遍,其轮距搭接不小于50cm。

边缘和转角处应用人工或蛙式打夯机补夯密实。

3.6 找平和验收:3.6.l 施工时应分层找平,夯压密实,并应设置纯砂检查点,用200cm3的环刀取样;测定干砂的质量密度。

下层密实度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施工。

用贯入法测定质量时,用贯入仪、钢筋或钢叉等以贯入度进行检查,小于试验所确定的贯入度为合格。

3.6.2 最后一层压(夯)完成后,表面应拉线找平,并且要符合设计规定的标高。

4 质量标准4.1 保证项目:4.1.1 基底土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4.1.2 纯砂检查点的干砂质量密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的规定。

4.2 基本项目:4.2.1 级配砂石的配料正确,拌合均匀,虚铺厚度符合规定,夯压密实。

4.2.2 分层留接槎位置正确,方法合理,接槎夯压密实,平整。

4.3 允许偏差项目,见表2-4。

砂石地基的允许偏差表2-45 成品保护5.1 回填砂石时,应注意保护好现场轴线桩、标准高程桩,防止碰撞位移,并应经常复测。

5.2 地基围不应留有孔洞。

完工后如无技术措施,不得在影响其稳定的区域进行挖掘工程。

5.3 施工中必须保证边坡稳定,防止边坡坍塌。

5.4 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配备足够的照明设施;防止级配砂石不准或铺筑超厚。

5.5 级配砂石成活后,应连续进行上部施工;否则应适当经常洒水润湿。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6.1 大面积下沉:主要是未按质量要求施工,分层铺筑过厚、碾压遍数不够、洒水不足等。

要严格执行操作工艺的要求。

6.2 局部下沉:边缘和转角处夯打不实,留接槎没按规定搭接和夯实。

对边角处的夯打不得遗漏。

6.3 级配不良:应配专人及时处理砂窝、石堆等问题,做到砂石级配良好。

6.4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砂石地基,其最下层的铺筑厚度可适当增加50mm。

6.5 密实度不符合要求:坚持分层检查砂石地基的质量。

每层的纯砂检查点的干砂质量密度。

必须符合规定,否则不能进行上一层的砂石施工。

6.6 砂石垫层厚度不宜小于100mm;冻结的天然砂石不得使用。

7 质量记录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二质量记录:7.1 施工现场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7.2 地基钎探记录7.3 地基隐蔽验收记录。

7.4 砂石的试验报告。

素混凝土基础1 围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素混凝土基础。

2 施工准备2.1 材料及主要机具:2.1.1 水泥:宜用325号~425号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2.1.2 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2.1.3 石子:卵石或碎石,粒径5~32mm,含泥量不大于2%,且无杂物。

2.1.4 水:应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2.1.5 外加剂、掺合料:其品种及掺量,应根据需要通过试验确定。

2.1.6 主要机具:搅拌机、磅秤、手推车或翻斗车、铁锹(平头和尖头)、振捣器(插入式和平板式)、刮杠、木抹子、胶皮管、串桶或溜槽等。

2.2 作业条件:2.2.1 基础轴线尺寸、基底标高和地质情况均经过检查,并应办完隐检手续。

2.2.2 安装的模板已经过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办完预检。

2.2.3 在槽帮、墙面或模板上做好混凝土上平的标志,大面积浇筑的基础每隔3m左右钉上水平桩。

2.2.4 埋在垫层中的暖卫、电气等各种管线均已安装完毕,并经过有关方面验收。

2.2.5 校核混凝土配合比,检查后台磅秤,进行技术交底。

准备好混凝土试模。

3 操作工艺3.1 工艺流程:→→→→3.2 清理:在地基或基土上清除淤泥和杂物,并应有防水和排水措施。

对于干燥土应用水润湿,表面不得留有积水。

在支模的板清除垃圾、泥土等杂物,并浇水润湿木模板,堵塞板缝和孔洞。

3.3 混凝土拌制:后台要认真按混凝土的配合比投料:每盘投料顺序为石子→水泥→砂子(掺合料)→水(外加剂)。

严格控制用水量,搅拌要均匀,最短时间不少于90s。

3.4 混凝土的浇筑3.4.1 混凝土的下料口距离所浇筑的混凝土表面高度不得超过2m。

如自由倾落超过2m 时,应采用串桶或溜槽。

3.4.2 混凝土的浇筑应分层连续进行,一般分层厚度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 1.25倍,最大不超过50cm。

3.4.3 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应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振捣密实。

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 1.5倍。

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cm,以清除两层间的接缝。

平板振捣器的移动间距,应能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捣的边缘。

3.4.4 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时,一般超过2h,应按施工缝处理。

3.4.5 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注意观察模板、支架、管道和预留孔、预埋件有无走动情况。

当发现有变形、位移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处理好,再继续浇筑。

3.4.6 混凝土振捣密实后,表面应用木抹子搓平。

3.4.7 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h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润湿状态。

养护期一般不少于7昼夜。

3.4.8 雨、冬期施工时,露天浇筑混凝土应编制季节性施工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4 质量标准4.1 保证项目:4.1.1 混凝土所用的水泥、水、骨料、外加剂等必须符合施工规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4.1.2 混凝土的配合比、原材料计量、搅拌、养护和施工缝处理,必须符合施工规的规定。

4.1.3 评定混凝土强度的试块,必须按《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的规定取样、制作、养护和试验。

其强度必须符合施工规的规定。

4.1.4 对设计不允许有裂缝的结构,严禁出现裂缝;设计允许出现裂缝的结构,其裂缝宽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4.2 基础项目:4.2.1 混凝土应振捣密实,蜂窝面积一处不大于200cm2,累计不大于400cm2,无孔洞。

4.2.2 无缝隙无夹渣层。

4.3 允许偏差项目,见表2-14。

素混凝土基础允许偏差表2-145 成品保护5.1 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损坏时,方可拆除侧面模板。

5.2 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后,方可在其上来往行人和进行上部施工。

5.3 在施工中,应保护好暖卫、电气暗管以及预留洞口,不得碰撞。

5.4 基础应根据设计要求预留孔洞或安置螺栓和预埋件,以避免后凿混凝土。

5.5 冬期施工混凝土表面应覆盖保温材料,防止混凝土受冻。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6.1 混凝土不密实,有蜂窝麻面:主要由于振捣不好、漏振、配合比不准或模板缝隙漏浆等原因造成。

6.2 表面不平、标高不准、尺寸增大:由于水平标志的线或木橛不准,操作时未认真找平,或模板支撑不牢等原因造成。

6.3 缝隙夹渣:施工缝处混凝土结合不好,有杂物。

主要是未认真清理而造成。

6.4 不规则裂缝:基础过长而收缩,上下层混凝土结合不好,养护不够,或拆模过早而造成。

7 质量记录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7.1 水泥的出厂证明及复验证明。

7.2 模板的标高、轴线、尺寸的预检记录。

7.3 结构用混凝土应有试配申请单和试验室签发的配合比通知单。

7.4 混凝土试块28d标养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商品混凝土应有出厂合格证。

现场施工工况分析:1、基坑开挖工程按设计规定,应降水至基底标高以下500,但甲方取消降水方案,而现场地下水较为丰富,本身施工难度较大,仅靠施工集水明排并不能保证基底干燥,此为施工困难之一,2、若采用砂石地基处理,因夯实时分层厚度为30CM,采用6吨以上的压路机,对地基土的压力值要求较高,地基土的压力值为300KPA,而压路机的压力值为600KPA,超过地基土的承载力,容易引起地基土的挠动反而引起工程质量事故。

3、砂石地基处理时的洒水比较容易泡湿地基。

引起质量问题。

4、采用C15素混凝土回填对于质量、工期和安全均有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