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地质研究动态

石油地质研究动态

重点: •油气勘探地质理论的发展过程 •油气勘探的核心系统 •盆地模拟技术 •层序地层学理论
•油气储层的建模技术
•地球物理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技术
•特色:
1、国内外油气勘探地质理论的发展水平对比
年代 70 年 代 板块构造学; 地震地层学; 应 国 外 用 分 子 地 球 化 学; 干酪根热降解 生油理论; 年代地层学 研 究 地质力学; 块断构造学; 应 用 我 国 地洼说; 古潜山找油; 复式油气聚集 理论 80 年 代 盆地分析构造学; 层序地层学; 盆地定量有机地球 化学; 储层预测技术; 以五项计算机技术 为基础的勘探评价 系统 多学科(数据库) 综合; 含油气系统理论 板块构造学; 地震地层学; 干酪根热降解生油 理论; 滚动勘探开发; 煤成气理论 90 年 代 含油气系统理论; 高分辩率层序地层学; 盆地分析模拟; 储层预测技术; 以五项计算机技术为基 础的勘探评价系统; 多学科(数据库)综合 石油勘探开发软件平 台; 全息地层学; 板块构造学; 分地模拟、圈闭分析评 价技术、 藏描述技术; 油 层序地层学; 储层预测技术; 煤成烃理论; 低熟油理论 以五项计算机技术为基 研 究 盆地分析模拟; 油气资源评价 础的勘探评价系统; 含油气系统理论; 油气藏定量模式 高分辩率层序地 层学; 多学科工作组; 四维地质模拟; 盆地定量有机地 球化学 全球地球科学数 据库与综合研究 系统; 四维地质模拟。 21 世 纪
碎屑岩系储层沉积学
的发展动态、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学科动态与基本理论
一)当前油气勘探所面临挑战与国内外油气勘
探的新思路
二)攻关的热点问题
三)油气储层建模的基本思路 三)水动力条件分析及其沉积构造特征 四)八大沉积作用与储层非均质响应
二、沉积体系的特点与识别
一)冲积扇体系的特点与识别
二)河流体系的构形要素与层次分析法
Ú µ È ° ® ½ È ° ¸ É
ý Ç Â Ò ¢ ¡ Ì Ò ú °
Í ´ è Ä ý Ç ¢ ¡ ¾ À
» Ö µ ¬ Í Å » Ç Í
õ ï É · £ â Ã Ã Ö ð µ Ô ã ú Ê º ¨Ú ¶ Ó
ü ¨ªú ©  £ µ ´ £ ¢ ® ¼ ® ê ¡ Ê Å ½ ¬ ª¼ ¢ ý Í ¾ Ë ¡ Ç ´ » É µ õ Ç 30Ñ ¶ ¬Ò Ú Õ ó Ñ
30
Ú Õ ê Ñ ¶ /Ã
20
­ Ì ú ¾ Ó Ò ° À
10
Ú º Í µ Ñ ´ È Â Ö ° Ò µ ¾ Ä î À · Ã ê « ¬Ì » ú ¾ È ° À Ò
» É ·  £ 20-30à ´ £ õ ï ü ¨ ê ú © ð ´ ä ¨¨¢ î ó Ï §ú Ô «È ° «¡ ¬´ Ò Ï ° ¢ Ú » ú ý ¯ ê ú ¢ ¿ Õ ¡ Ã Ç º Æ ¶ ¬º ¡ Ð Á õ Ç É µ 1Ñ ¶ È È Õ ¼ 2Ñ ¶ Ú Õ Î ý À ü Ú Õ
三、攻关的热点问题
•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或构形特征分析(Internal architecture) 1)、确定流体流动单元(Fluid flow units) 2)、分析不连续薄层的展布及规律(Discontinuous barriers) 3)、各级界面的划分(Bounding surface or Boundaries) 4)、纹层的识别(Laminae) •井间储层物性预测(Interwell prediction) 1)、孔隙度 2)、渗透率 •砂体或储层连续性的确定(Reservoir continuity) 1)、成因单元几何尺寸的确定与测量(Geometry & Size) 2)、砂体连续程度的分析(Connectedness) •有利孔隙带分布的预测 1)、孔隙的分带性(Porosity zonation) 2)、低渗透带的预测 3)、深层次生孔隙的发育机理 •储层的伤害与保护 1)、敏感性分析 2)、储层流体——相互作用 •裂缝与原地应力分析 1)、裂缝地层学(Fracture Stratigraphy) 2)、裂缝间距(Spacing)
四、储层地质学研究的任务及领域
Task and Domain of Research on Reservoir Geology 油藏(储层)地质学 Reservoir Geology
油藏描述 Reservoir Description
储层表征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综合研究与资源量评价 Integrated Study and Reserves Evaluation
油藏(储层)地质建模与随机模拟
Reservoir Geological Model and Stochastic Modeling
四、储层地质学研究的任务及领域
•任务:
研究油气储层的宏观展布规律(各向异性)、储集空间的内 部结构特点及其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分布特征(非均质性)。
•目的:
进行油气储层的评价与预测,以便提高和解决油气田的勘 探与开发效果。 广义上讲: ①寻找和预测有利的储集相带;②提高采收率;③为储量 计算服务。 狭义上讲: ①确定储层的有效范围与物性变化规律;②指导加密井布 臵;③确定外延井的位臵。
1992~2000年的年需求增长量1.3%,2000~2010年的需求增长量为10%
世界油气勘探开发趋势
资料来源:SPE/Holditch 4/27/2001
世界油气勘探形势
石油科技进步与世界石油产量跨越式增长相关图
40
Ú µ È ° Ì Ò ú ° þ ¶ Â Ò ¢ ¡ ¾ À Í õ ï ´ » É · å é ë ©¾ ¸ Ó ç ä ê ® Ä È ¬½ È Ò 10Ñ ¶ Ú Õ ü  ¢ ¡ Ó Ñ Î È ¨ £ 60-70à ´ £ ê ú © ú Ì ì Û ¡ ¢ ® È È Ò ¿ Á ¢ ¬Ê ° ©£ ó ¯ Ì õ Ç » ¹ Ð É Ò » É µ ý À È Õ 20Ñ ¶ Ú Õ
前者是寻找目标打评价井;后者是搞清储层的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 布,布臵加密钻井和油田的扩边。
一、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2)从挖掘新的储量所面临的挑战
1986年与1998年的世界石油价格暴跌刺激了整个石油工业来降低成本。 大多数有远景的低勘探成熟含油气盆地都处于勘探费用较高的边远地区, 油气勘探与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致使世界上主要产油国把重点转向勘 探成熟区和对已开发油田中挖掘增储上产的潜力。据美国经济地质局的 最新估计,除阿拉斯加州以外,美国陆上已开发的储量中,通过加密钻 井、扩边或油井的重新完井可以得到增补的石油可采储量约800亿桶(约 114亿吨),天然气约5.1万亿立方米。然而,挖掘这部分储量遇到了两 个新的挑战: 一是必须更精确地描述储层特征,按油藏规模描述砂体的连续性、储层 物性的空间分布及岩石内部微观特征等。 二是改善或提高认识储层非均质性的手段,包括储层的静态和动态特征。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开展储层表征及建模研究。
1)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状况
自二十世纪60~70年代早期全球的大型油气田发现后,尽管人们在 全世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勘探工作,但至今没有发现象北海和阿 拉斯加那样重大的油田。虽然已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油气储量,但也 仅限于少数几个可采储量在5亿桶以上的大油田。在过去的十多年中, 由于油气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大多数含油气盆地已接近或达到了成 年期。 问题的两方面:一是勘探:寻找新的油气勘探领域和油田; 二是提 高已开采油气的采收率与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前者的主要任务开拓新的找油思路与建立新的成油理论;后者的主 要任务是开发与利用新的方法技术。 前者是增加地质储量;后者是增储(可采储量)上产。
Stratigraphic Trap Categories
• • • • • • • Lateral facies change traps Lateral depositional pinchout traps Onlap/subcrop traps Channel-/ valley-fill traps Diagenetic traps Fracture traps Capillary pressure traps
世界石油产量与需求预测
35
实际
30
潜 在 需 求 ( 2 01 0 - 20 3 0年 增 长 率 为 每 年 0. 5 %)
产量
石 油 产 量 需 求 量 (1 0 亿 桶 )
25
20 预测 15
10
5
0 1 92 0 1 93 0 1 94 0 1 95 0 1 96 0 1 97 0 1 98 0 1 99 0 2 00 0 2 01 0 2 02 0 2 03 0 2 04 0 2 05 0 2 06 0 2 07 0 2 08 0 2 09 0 2 10 0
STRATIGRAPHIC/SUBTLE TRAPS
Definition: Traps that cannot be defined by structural closure alone. They include pure stratigraphic and combination traps.
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ê ú Ã ´
•自1900年至1970年的70年内,世界石油年产量几乎是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的。 •而世界石油年产量的三次跨越式增长(1亿吨→2亿吨,10亿吨→20亿吨,20亿吨→30亿吨)就是伴随石油工业三次 技术革命的结果。
1)储层表征与模型的概念
储层的随机建模或模拟是进行储层表征研究的核心内容,可 以说它是储层由定性描述转化为定量研究的必经之路。何为储层 表?模型与模式的区别?
储层表征(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