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学对中医学的影响浅析儒学对中医学的影响【摘要】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儒家阴阳、五行、中和、太极、运气学说为中医学理论建构提供了材料和原则;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中医学中医学与传统文化思想二者唇齿相依,这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远古或较久以前在中国区域内产生和发展的,世代流传至今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精神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对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
1 、儒家经典文献中的中医药学素材“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春秋。
这些经典文献中都记载有中医药多方面的材料。
如《周易》中大量谈及阴阳学说、天地人相应观念、宇宙生成观念、太极图;《尚书》中对五行学说进行了清楚规范;《诗经》中记载近1000种中草药和15种病名;《周礼》中记载有周代医政制度;《春秋》中记载有医和的六邪致病思想和医和的医学活动;《论语》提倡的“仁义”、“忠恕”思想促成中医伦理产生;《礼记》中对中庸思想的阐述“中,不偏不倚”,“指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孟子》提到气与志的关系,“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2、儒家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中的运用中庸之道是中医理论思维核心【1】。
中医之“中”乃本意来自儒家的“致中和”思想。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唐宋各儒认为从舜尧到孔子有一道得传,就是“中”与“和”。
中和既是方法也是境界。
中医理论关于人的生理、病理、治法、养生的论述以中和为关键。
阴阳平衡是健康标志;阴阳失衡是疾病开端;阴阳平衡是治病原则;养生要顺应自然,法于阴阳,和于术说。
2.1、儒家元气论是中医理论的精髓。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被视为宇宙基本存在。
还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汉代董仲舒首先提出元气之名和天人感应之说,以后元气说得到王充、柳宗元、张载、王夫之等儒生发挥。
元气之说在中医理论中得到运用。
元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天人一体而人赖养于天地;人体生理赖于元气;疾病发生在于气化不畅;辨证论治充分考虑气机变化;用药药考虑药性气味。
2.2、宋儒太极图说深化了中医命门理论因为太极是物物各具一太极,所以人也必有一太极。
找到人身之太极,就抓住了生命活功的根本。
于是,各家都纷纷潜心寻找人身主宰一切的太极。
赵献可、张介宾、孙一奎等人都认为命门就是人身之太极,从而把命门提到至高无上的位置。
认为:“命门即在两肾一寸五分之间,是为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极。
无形可见”(《医贯·内经十二官论》)。
张介宾也说:“命门具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类经图翼.求正录》)。
孙一奎也同此认识:“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太极。
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医旨绪余·命门图说》)。
他们都是把周敦颐著《太极图说》的模式移植于医学理论中的。
《太极图说》认为太极生阴阳、化五行、生万物;赵献可等人认为命门兼具水火,为阴阳之根,脏腑之主,主宰全部生命活动;孙一奎认为非水非火,乃肾间动气。
而李蜒则认为脾胃为人身太极,张志聪、陈念祖认为胚胎为太极,王燕昌、徐灵胎、李宗源认为元气、元阳、元精是太极。
但是,不论人身太极是什么,有什么具体特点,它总是生阴阳,化五行,主宰一切的。
在这些大同小异的认识中,命门太极之说得到了较为普遍的承认和接受。
理学认为太极无形而有理,无形生有形,所以人身的太极也必须空比,命门必须是无形的,因为一属有形,则非真非根,不足为万化根本。
可见,宋明以后新的命门学说正是根据理学的精神要求建立起来的。
同时,命门学说的提出为后世温补命门真火学派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2.3、宋明理学复兴中医运气学说在格物求理,寻求事物背后道理的理学思想指导下,宋代儒医在《素问》中寻到七篇论及运气的大论,由此结合临床进行研读发挥,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开始兴起,流传“不懂五运六气,遍检方书何济”。
五运六气学说以阴阳五行观点研究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变化节律和人体生命节律的某种一致性。
如从病人生年干支和得病日干支推出所患何病、病属何经、当现何症,当用何方等。
3,儒家思想“仁”在中医“仁术”中的具体体现传统医学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以及医疗服务的历史渊源,决定了中医“医乃仁术”的医学价值定位和“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道德修养最高境界,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并与中医学融为一体,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结晶,也是儒家医德的核心,它总的观点是“爱人,行善,慎独。
”儒家称医学为“仁术”,仁者“爱人”。
仁是德的表现,是对人体贴、关心、怜悯、帮助。
古代大医其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把“仁”作为行医的前提和出发点,唐代的孙思邈首先提出了“仁爱救人”的医德基本原则。
他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清代名医吴鞠通在《医医病书》中说:“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无才固不足以成德,无德以统才,则才为跋扈之才,实则以败,断无以成”。
近代名医冉雪峰谓:“士先曰识而后文章,医先品德而后学问。
”仁德自古以来就是中医的重要价值取向,修德与仁的思想使中医学绽放出耀人的光芒。
3.1、儒家仁孝观念促成中医老年医学的发达.孝首先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孝敬和瞻养。
对父母的孝吸引医生从事对老年病的医疗。
历史上出于对父母孝心从医者多多。
老年医书也很多。
所以,今天人们还认为中医学对慢性病、老年病很有效。
3.2、儒家仁孝观念促成中医养生理论早熟.孔子认为仁者寿,因为仁者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
成为仁者,寻找达到静方法成为养生内容,各种养生理论便产生。
3.3、儒家仁孝观念促成儒家医学伦理形成仁者爱人.作为一个医生必须对病人行仁爱。
医术成为儒生实现仁爱渠道。
儒医在医患关系方面最早形成伦理原则【2】。
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么贵与人”,要不失人情。
以后,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更家完善了医学伦理。
3.4、儒家仁孝观念存在中医情志论形成.儒家仁学中也强调礼、乐的意义。
礼记中说:乐者,音之所有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也。
在内经中已有无行配五音,以音乐调节疗人疾病理论。
3.5、儒家仁孝观念使中医学的发展是继承多于创新.儒家认为“孝”是继承、遵守祖先的遗志和事业。
这种孝导致中医研究对前人的医学学说总是继承不敢违背。
所以大量的中医著作是修编、整理、注释,经典文献研究较多。
理论创新书籍极少。
4、儒家入世思想改善了中医药学社会地位儒医的上医医国观念使历史上一大批儒医成为国家的栋梁,大大提高了医学的社会地位。
张仲景、陶弘景、傅山等人有着“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的信念,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力求为国家建功立业,救人民与水火。
儒生大量流入医学提高了医生队伍的文化素质,推动医学理论创新【3】。
儒学是进步文化,儒生有着丰富的知识,儒家重生轻死,重学识轻无识的思想,使中医学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论语说:“未知事人,焉知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宋代儒生大量流入医学成就了宋金元医学的革命。
此外,儒生对大量医学文献的整理使中医流传至今,也使儒家文化在医学领域得到显露。
中医四大经典成书后,由于战乱、断简、虫咬等到西晋几乎绝传,后经王叔和、王冰、掌禹锡等儒医的整理流传至今。
没有他们的文献整理,中医或许失传,当然在他们的整理中,儒家思想也不由自主地留在这些典籍中。
儒家教育体制使医学教育得以体制化。
儒学是显学,在历史上较早形成发达的教育体系,使儒学成为官学。
唐代以后,儒学教育体系被官家用在医学上,医学有了体制化的教育体制。
小结:我们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是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能从上古一直传承到现在,延续五千年,充分表明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所以,对于中医,我们不仅是继承,而且要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
只有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具有世界性;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保护本民族珍贵的传统文化,将其中的精华——中医文化展现给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医,让中国、中医走向世界。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中医的渴望一再升温,我们要不断地进行中医文化的学习和宣传,在这个过程中使中医得到潜移默化的继承和发扬,从而更好的发挥它的神奇疗效,更好的为世人展示它的神奇效用。
参考文献:1. 邰东梅,王哲仁者寿——儒家致中和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反映《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2. 黄萼华. 儒学对中医伦理学的影响与渗透[ J] .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 20( 3):373,孙绍崇, 张忠, 陈刚. 传统医德和儒家伦理思想[ J] . 锦州医学院学报.2004, 2( 1):19.4,范景田,常存库.宋明理学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1989(4).5,潘华峰,陈楚杰,卓著,韩晓晶.从中医学的传统文化特点论中医发展.山西中医.1000-7156(2007)05-0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