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2,古代印度:
印度《摩奴法典》对外交的地位、手段、 使节的作用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古代印度一名臣提出治国平天下之六项原 则:与将败之国力谋谅解;国将强则必 战而败之;互强不敌则须维持均衡;国 力超人则行扩张疆土;国弱则首重外援; 仇友互争则必助其一。
3,埃及的外交
古埃及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就有派出使节 的实践,前1296年开始签订军事同盟的条 约。考古在尼罗河东岸Tell el Amarna发现 最早外交与国际法资料是古代埃及与赫尔 (Hittite)提签署的的条约,以及大量的通信 等资料 。
2,―外交” 的发展
词源( Origin of diplomacy) “外交”一词在中国古代
已经出现,如《墨子》中说:“近者不亲,无务来远, 亲戚不附,无务外交。”《国语》中说:“乃厚其外交 而勉之,以报其德。”这里所说的“外交”,是指与朋 友、外人的交际。 当今中文里的“外交”含义,来自于欧洲语言,如英语 中的“diplomacy”、法语中的“diplomatie” 俄语的 дипломатия,都源自希腊语中的“diploma”,其 原义是指古希腊君主或元老院派遣使节时所颁发的证明 其身份的“双重折叠”的特许证书,或这种证书的“副 本”。“外交”的含义是从这里演变出来的。
,
博丹(Jean Bodin)的主权理论
1577年出版《论共和国》Les six Livres de la République: Souveraineté一词指某种最高的政治权 力,从罗马到中世纪一直被人们所使用。博丹赋予了它 全新的含义,主权是统治一个国家的一种永恒的、绝对 权力。一个国家所具有的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权力。 荷兰思想家格劳秀斯(Hugo Grotius)(1625年出版 《战争与和平法》)从国际法的角度提出了国家主权的 思想。长驻使节及其制度的确立。最早派出使节的是教 皇,有记录可查的国家(城邦国家间)派出的第一个常 驻使节是1455年米兰公爵派往热纳亚的使节。
发展过程:
14世纪:意大利北部,当代外交形态; 16世纪:扩展到欧洲的大部; 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 法国,以及扩展大俄罗斯等欧洲的边缘; 18世纪:扩展到拉丁美洲,以及美国; 19世纪后半期:经过最初的拒绝后到扩展 到中国、日本、朝鲜和奥托曼土耳其。形 成了全球的外交系统。
二、史前外交和外交产6)
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各城邦受到了极大 削弱,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 征服了希腊,前330年其子亚历山大建立了 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但不久即崩溃。从这 时到罗马帝国的兴起,外交由国际社会的 交往变成了追求权力的斗争。
罗马共和国的崛起通过的是不断的对外扩张。在战 争的过程中,罗马人形成了自己的外交方式。元老 院总揽国家政治和外交大权,对外宣战、媾和、缔 结军事条约都由元老院来决定,由公民大会通过。 罗马帝国时期由20个祭司专门分管外交,他们根据 祭司法来处理有关宣战、媾和、缔约等。罗马的外 交始终是服务于扩张目的。 对何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战争、如何开战、战后如何 处理敌人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罗马人根据本国的《市民法》制定了处理外国人之 间关系的《万民法》开启了国际法实践的先河。 重视使节的国际保护
第二讲: 外交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一、相关概念:
1, 外交史与外交政策史两个不同概念。 “政治科学乃历史之果实,历史即政治科学之 根基”;“盖政治与历史有不可分的关系,政 治科学如此,外交科学也是如此。”刘达人 外交(政策)史: the history of diplomatic 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国家对外政策或外交政 策,以及国家间关系互动的历史。 外交学史:作为实现外交政策手段的外交思想、 实体之发展,外交的形式、来源。
1,史前有外交:尼克尔松:“如果把外交看 做是处理一群人和另一群人之间关系的正 常行为,那它早在人类有记载之前就存在 了。”就外交的形式、内容和方法看,原 始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外交惯例:送信者享 有特权和豁免,人身神圣不可侵犯等。外 交的内容,形式、本质,随历史的发展而 发展, 历史阶段不同,外交之形态自异。
民族国家体系的建立——《威斯特伐 利亚条约》的签订 条约中心原则十分明确:一块领土 上的统治者可以决定该领土上的宗 教。 这改变了过去一块领土上存在的多 重效忠的现象,为现代民族-国家 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中国封建社会的外交
中央集权的国家,统一为国家的主要任务,对外关 系是扬国威,其次是经济上的需要。 对外关系与军事手段紧密地结合,一方面是一结盟、 通商、和亲、送礼发展睦邻关系。张骞、班超 出使西域;苏武出使匈奴,郑和下西洋,昭君 出塞,文成公主入藏,蔡文姬出匈奴。汉唐吸 收外国到中国做官。 另一方面利用军事手段保持国家统一,征服周边弱 小国家,霍去病、诸葛亮七擒孟获,郑成功收 复台湾等。
3,古希腊的外交(前600年-前200 年)
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地区形成了大约 200个城邦国家。这些城邦国家之间的关系的 开展促使了外交方式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同盟会议”的设立。具有共同利益的国家结合在 一起,各国一律平等,每个国家选派一名正使和两 名副使出席会议,每个国家有两票投票权。同盟会 议决定宗教、战争、仲裁、缔约等重大问题。最初 参加的国家有12个。同盟会议在共同外交规范的基 础上,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社会。
1796年英国的伯克首先使用了diplomacy一词
The full study of diplomacy, however, requires knowledge of its evolution. The history of diplomacy helps to explain what it is and where its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 came from but more than that, it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crucial interplay between the capacities of the diplomatic machine and the need to the actors using it at any given moment. Its history will explain its contemporary capacities;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it can and does respond to the current needs of the user determines the next stage of its history. This is a different kind of history from the history of diplomatic 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oes not try to elucidate the ebb and flow of diplomatic exchanges between parties, most often the states, the motives of the parties or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ctions. The history of the machinery of diplomacy is concerned with its evolution as an institution, with its physical arrangements and with the emergence and subsequent refinement of a fully fledged diplomatic profession whose members have defined rights and duties.
伯罗奔尼撒战争与均势原则。
公元前492、490、480年,波斯以雅典人援 助米利都为由,发动了三次征服希腊的战 争。 公元前431-前404年,双方进行了长达27年 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最终雅典战败。 在实践中形成了外交一词,以及外交惯例 和准则:仲裁解决争端、不宣不战、使者 不犯、战俘交换和赎回、掩埋战场使者, 以及国际大会的基本准则,即古代外交之 雏形。
分裂后的罗马帝国
中世纪初期外交特点
世俗政治权力软弱:欧洲向封建社会转变的 过程中,为了有效治理国家,采取了采邑 (feod)制,进行领户分封,其后果就是国家 的分裂。以神圣罗马帝国为代表,中世纪欧 洲的世俗政权处在长期分裂状态,软弱无力。 私人战争和私人外交,即封建领主各霸一方, 兼并战争不断,疆界不稳。
2, 现代意义上的外交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产生了阶级和国家、生产力有一定 的发展; 使各国之间的交往成立必要和可能; 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各国共同认可 的套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Marxism)。
二、古代外交
1,古代中国的外交(夏商周)天子与诸侯,诸侯之间 的交往实践形了中国早期外交准则: 西周:形成了初步的外交礼仪,设立了大宗伯、小宗伯、 司市、司门、象胥等官职 春秋形成系统礼仪制度。礼(公认的行为和外交准则, 朝、聘、会、盟、军、戎)、信(信守诺言、遵守 信义)、敬(遵守各国交往的礼节)、义(公理) 使节的种类和等级(相、使、介、从) 战国时期,外交地位优于(从属)军事,产生了一系列 的外交家,谋士,纵横家(The supreme art of war is to subdue the enemy without fighting)
―世界上除了上帝之外没有人比主权者 更伟大,而且因为主权者就是上帝为 了统治人民而创造的他的代理者,所 以我们必须尊重与服从他伟大的权威, 必须以敬畏之情谈论它。谁要是蔑视 主权者便是对上帝本身的不敬,因为 主权者正是上帝在人世间的象 征。”———博丹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后于1648年召开 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签署了《威斯特伐利 亚和约》,确立了欧洲秩序和政教分离的 制度,新教旧教平等,国王的国内的最高 主权(宗教和世俗),形成了近代西方的 大使馆制度,均势原则也成为指导各国外 交的主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