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史作业

外国文学史作业

外国文学史作业熊洁云1.希腊神话的特点是什么?希腊文化与以后的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相比,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种感性之美,或者叫和谐之美。

这种文化首先给你的感觉是美,美是没有理由的,美是不需要原因的。

美就是打动你的感官,使你马上感觉到一种愉悦、一种激动,甚至是一种狂欢之感。

这就是美。

如果我们要把希腊的神灵,比如宙斯、雅典娜、阿佛洛狄忒这些神与继希腊文化以后的另一种宗教,也就是今天西方的主流宗教——基督教中的神做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两种宗教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文化风格。

基督教的神就是上帝,当然上帝可以以“三位一体”的形式出现:就是“圣父”、“圣子”、“圣灵”。

“圣父”是作为创世主的上帝,“圣子”就是基督耶稣,“圣灵”当然是一个精神性的东西。

我们把希腊的神与基督教的神做一个比较,我们立刻会感觉到,希腊的神给我们的是一种感性的东西,而基督教的上帝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上和精神上的抽象概念。

换言之,我们在基督教的上帝面前更多感到的是一种敬畏之情,而在希腊神的面前更多感到的是一种愉悦之情。

也就是说,我们更多地热爱希腊神灵,而我们更多地崇敬基督教的上帝。

特征一“神人同形”希腊的神灵在肉体上和我们人一样,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比我们人更发达、更美。

希腊神话有两个基本特点:神人同形和同性。

所谓“同形”就是神和我们一样,有着人的形态和肉体。

希腊的神之所以被崇奉为神,不是由于他道德上的崇高,甚至也不是因为他比人更有智慧,而是因为他比人具有一副更加健美的肉体。

男神之所以为男神,是因为他比男人更具有男性的特点;女神之所以为女神,也是因为她比女人更具有女性的特点。

正是因其美,所以人们才将其奉为神灵。

特征二:“神人同性”“同性”就是说神和人一样,有着人的喜怒哀乐。

神之所以为神,之所以美,之所以受到希腊人的景仰,也是因为他有着人的七情六欲。

他也会像人一样,有肉体的需要,有欲望,而且他也会犯错误。

希腊的神经常会犯错误,有些神还很愚蠢,比如说众神之王宙斯就经常犯错误,经常受到别的神甚至是凡人的捉弄。

然而,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显得可爱。

而基督教的上帝则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他从来不犯错误,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让我们感到敬畏。

他是另一种存在,和我们人没有关系。

但是希腊神的可爱之处恰恰是因为他们常犯错误,有七情六欲。

他们经常来到人间滋生是非,拈花惹草,而神到人间来偷情的结果,无一例外地创造了英雄。

2.《荷马史诗》的内容及其价值。

荷马史诗是《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合称。

荷马史诗被称为欧洲文学的始祖,是西方古代文艺技巧高度发展的结晶。

三千多年来,许多学者研究这两部史诗,单就研究结果印成的书,就可以自成一个小图书馆。

荷马史诗写的是公元前12世纪希腊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战后的故事。

史诗的形成和记录,几乎经历了奴隶制形成的全过程。

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就有许多歌颂战争英雄的短歌流传,这些短歌的流传过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这次战争英雄人物的神话色彩。

经过荷马的整理,至公元前8世纪和7世纪,逐渐定型成为一部宏大的战争传说,在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才正式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到公元前3世纪和2世纪,又经亚里山大里亚学者编订,各部为24卷。

这部书的形成经历了几个世纪,掺杂了各个时代的历史因素,可以看成是古代希腊人的全民性创作。

荷马史诗产生于古希腊文学史上神话传说与英雄故事繁荣兴盛的时期。

整部作品不仅内容丰富多彩,情节引人入胜,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首先,规模宏大,构思精巧是史诗结构的一大特色。

两部史诗都以空前宏伟的规模全面展现了处于过渡期的古希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情况,前后共涉及了二十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

但是史诗并没有平铺直叙、记流水帐似地记述其全过程,而是使用了高度集中、高度概括的创作手法,既突出了重点,又照顾了全局。

《伊利昂纪》以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为线索,把情节高度浓缩在战争最后一年的五十一天中,而具体描写的也只是九天间发生的事情;《奥德修纪》首先描写的是奥德修斯回到故乡伊大卡前四十二天的海上遭遇,然后再用倒叙的手法展现了他海上十年的漂流经历,同时又以帖雷马科寻父和全家团圆为线索,使全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这样的结构布局使全诗的情节引人入胜,极富于戏剧性。

其次,史诗用自然质朴的口语写成,使用了大量口头艺术的表现技巧,如夸张、烘托、比喻、固定修饰语和套语等。

这些艺术手法的使用,是与其关照全局、突出重点的结构特征分不开的。

夸张、烘托、比喻手法的运用贯穿始终,使全诗具有一种磅礴的气势,洋溢着浓厚的英雄主义气息;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又极富表现力,如用长老们看到海伦时的惊讶的表情和交头接耳的动作来烘托其惊人的姿色,用老鹰追鸽来比喻阿基琉斯追击赫克托尔。

同时,使用固定修饰语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如“捷足的阿基琉斯”、“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等。

重复套语的使用更体现了作品源于口头艺术的特色,有利于加深印象和形成节奏感。

据统计,全诗重复的诗句约九千行,占整个篇幅的三分之一。

总之,整部作品之所以具有史诗的宏大气势,之所以能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正是得益于对民间口头艺术的介鉴。

第三,诗歌本身独特的韵律和源于神话传说的丰富的想象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史诗采用六音步长短短格的诗体,不押韵尾,使全诗节奏鲜明又灵活多变。

古希腊神话本身就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想象,把它们纳入到具有独特表现力的诗歌当中,使得全诗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浪漫主义色彩。

3.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人的思想,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标志反对中世纪禁欲主意和宗教观。

表现很普遍,像法国拉伯雷《巨人传》,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等都是优秀的作品。

人文主义作家用美学和艺术的方式展示了对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

这种新型的文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给予封建神学体系和僧侣文学以沉重的打击,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但是,人文主义作家由于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理论水平的限制,他们所肯定的“人”和“人性”掩盖了人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这就使得人文主义作家所创作的作品总是将人的地位故意抬高,将现实生活主观化,甚至把人的某种情感欲望当成人的本性加以讴歌。

由于抛掉了人的社会性与阶级性,所以,他们所描写的人也仅仅是新兴资产阶级自己的化身。

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认识的局限,始终没有把人与神的联系彻底割断,因为当时也还不具备对神学体系进行全面清算的条件。

4.分析哈姆雷特形象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

复杂的性格。

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

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

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

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

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5.什么是“三一律”?三一律(three unities)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

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

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6.莫里哀是如何在《伪君子》中塑造达尔杜弗形象的?《伪君子》是莫里哀喜剧艺术的最高成果,是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这作。

小说讲述了宗教骗子达尔杜弗以伪装的虔诚骗得富商奥尔贡的信任,成为他家的上宾。

奥尔贡背弃女儿原有婚约,欲招达尔杜弗为婿,还取消了儿子的继承权,把财产全部奉送给了骗子。

他的做法遭到全家人反对,他们巧妙地揭露了达尔杜弗的真相,使奥尔贡翻然悔悟。

骗子凶相毕露,企图陷害奥尔贡,但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为《伪君子》的公演而奋力拼搏的过程中,莫里哀对封建贵族阶级的识识进一步深化,一六六五年,他借用传说中西班牙大贵人唐璜的形象,创作了以揭露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道德败坏为主旨的五幕喜剧《唐璜》,指出在贵人们高贵优雅、风流倜傥的外表下,掩藏着何等自私、邪恶和堕落的本性。

这部戏只演出了十五场又被勒令停演。

紧接关他又创作了鞭挞贵族社会世态人情的《恨世者》剧中塑造了一个高尚正直,因而在贵族社会显得滑稽可笑的愤世嫉俗者的典型,能地这个人物,莫里哀得以尽情抨击贵族社会的庸俗无聊、自私自利、吹牛拍马、口是心非、欺世盗名、争名逐利等恶劣风习。

7.为什么说浮士德和靡菲斯特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艺术形象?浮士德形象的哲学意义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

歌德以深刻的辨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与“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历史发展过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

“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内在的严重矛盾。

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梅菲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

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梅菲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化体现,而他与梅菲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化体现。

在与梅菲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都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

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

歌德辨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

这在诗剧的开头上帝对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都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