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基础知识
二、我国膳食结构的改进方法
1、适当降低谷类食品的消耗量,提高豆类及动物性食品的 比重。 2、充分利用豆类、鱼类及植物性蛋白质,提高膳食中蛋白 质的质量。 3、适当提高油脂的摄入量,提倡动物性油脂与植物性油脂 混合使用,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4、控制粮食的加工精度,减少维生素B类及矿物质的损失。 5、提倡混合膳食,合理搭配食物,改进烹调方法,减少营 养素的损失。
3、水溶性维生素:溶于水,洗涤与水煮时易流失、吸收后较少在体内储存 (1)维生素B 维生素B1:调节维持人体神经组织、心脏消化功能,缺乏引起心脏衰竭、脚气
瘦肉、肝、肾、起生物氧化障碍,如口角炎、角膜炎。 肝脏、肾、蛋黄、乳品、花生、大豆、粗粮中富含。
烹调对营养素的影响
蛋白质
1、加热先使其凝结,然后使其变硬,烹调适宜的蛋白质最易消化;
2、酸物质帮助其凝结,帮助结缔组织溶解;
3、水中溶解分解为各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遇盐生成谷氨酸钠,鲜味明显。 碳水化合物 1、与水加热,使淀粉颗粒膨胀并吸收水分,出现胶状化 2、烤面包、土豆使淀粉受热变棕色,形成糊精,出现焦糖化 3、酸物质对淀粉有稀释作用
中国烹饪简史
太古时代——准备时期
包括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最初,因火的作用还未被发现,原始人处于茹毛 饮血的生食时期,饮食生活极其简单。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 人类用火熟食的痕迹,同时也出现了简单烹饪工具,如砍砸器、刮削器、骨器、木 制工具等。 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间,出现了陶器(九千年前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出 土的陶盆与钵,八千年前河北磁山文化的陶鼎),出现火塘和灶,懂得蒸汽、调味, 主副食、饮料分开,烹饪原料大大丰富。
烹饪基础知识
(第一节课)
主讲内容:
一、食品与营养学基础GO 二、中国烹饪的基础知识GO 三、中国饮食文化
食品与营养学基础
一、食品与营养素的概念 二、食品的营养素GO
三、烹调对营养素的影响GO
四、我国膳食结构的特点及其改进GO
(一)食品的概念
指任何一种能够为人体提供热、能量,有
助于人体生长恢复健康,以及调节人体生理 过程的固体或者液体物质。
我国膳食结构的特点及其改进
麦当劳的官司 美国纽约一群肥胖儿童集体起诉麦当劳, 理由是吃麦当劳的汉堡和炸鸡导致他们肥胖, 而麦当劳没有充分说明其食品中所富含的营 养成分。不过,那一次法官驳回了起诉。时 隔短短一月,状纸又来了。这一次,起诉人 称,麦当劳的广告向人们暗示它的食品多么 有营养,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麦当劳 “欺骗顾客”,必须道歉并做出相应赔偿。
调节生理机能,增强抵抗力,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 提供能量。
(二)脂肪
1、组成:一分子甘油,三分子脂肪酸构成 2、分类: 植物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多,较易吸收,熔点低,且必需脂肪酸多 如:植物油、坚果仁、大豆 动物脂肪:含饱和脂肪酸多,不易吸收,熔点高,且必需脂肪酸少 如:动物油、肉类、禽类、鱼类 3、作用: 提供能量;如各种油脂,肉类 构成人体组织细胞,调节体温,能量储备用于大量消耗; 供给必需脂肪酸。
(二)营养素的概念
指食品中所含的蛋白质、维生素、脂肪、
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素和水。
食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成为了现在
品种丰富多样、口味各异的状况。
(一)蛋白质GO (二)脂肪GO (三)碳水化合物GO (四)维生素GO
(五)矿物质
(六)水
(一)蛋白质
1、组成:由C、H、O、N四种元素构成,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有必需氨基 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分。
(三)碳水化合物
1、组成:基本单位单糖分子 2、分类: 单糖类:溶于水,直接吸收,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双糖类:溶于水,较易吸收,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 多糖类:不直接吸收, 例如淀粉(谷类、根茎类蔬菜)、纤维素(粗粮、蔬菜) 3、作用: 构成人体组织; 提供能量;如淀粉
节省蛋白质的消耗;
促进胃肠蠕动:如纤维素,已成为第七营养素
目录:
第一章 绪论(了解) 第二章 烹饪文化基础知识(了解) 第三章 厨房组织结构概述(了解) 第四章 烹饪原料的鉴别与加工基础(掌握) 第五章 刀工工艺基础(掌握) 第六章 菜肴和宴席的配置工艺(掌握) 第七章 烹前工艺基础(掌握)
目录:
第八章 调味工艺基础(掌握) 第九章 烹调方法(掌握) 第十章 烹饪美学工艺基础(了解) 第十一章 菜肴质量及其创新(了解) 第十二章 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管理(了 解) 第十三章 餐饮成本核算(掌握)
明清时期——繁荣时期
中国饮食文化得到加强,同时也接受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 烹饪工艺出神入化,主要菜系逐渐形成;食礼食俗确立了儒家礼教思想
(四)维生素
1、作用:调节人体生理过程,量少但必不可缺 2、脂溶性维生素:溶于脂肪、不溶于水吸收率与脂肪的存在关系甚大
(1)维生素A:
有利于视明、助儿童生长、预防传染病 动物肝脏、牛奶、菠菜、胡萝卜、黄油、黄花菜中富含。
(2)维生素D:
调节钙、磷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促进造钙 缺乏引起儿童佝偻病,成人软骨病、龋齿 鱼肝油、蛋黄、奶制品、肝中富含,多晒太阳有利于合成转化。 (3)维生素E: 有利于肌肉发育,缺乏引起肌肉萎缩 麦芽、植物油、绿叶蔬菜、蛋黄、花生中富含。
4、糖使纤维素变硬,碱使其变软。
脂肪 受烹调的影响较小,温度升高,脂肪融化时会失去一部分。
维生素
1、洗涤时减少流失 2、蔬菜现洗现切现炒(不宜太小太细) 3、用油进行炒、熘
矿物质
1、铁:从铁炊具中获得,提倡使用中国铁锅。从食品中获得:如猪肝、 瘦肉、菠菜。 2、碘:选择适宜硬度的饮用水;食盐。 注意:选择适宜的烹调方式——加工方式不同,食品的吸收率不同。 不同菜肴的搭配,补充单一营养成分的不足; 不同种类粮食的配比食用,或混合烹煮。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
——发展时期
食物品种增加;食品加工进步,出现食品加工作坊;烹饪手法多样化; 饮食器具由厚重向精细方向发展,出现瓷器;饮食生活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已设有专门管理饮食的官职。如膳夫、庖夫、内饔(音yōng熟食)、享(烹)人、 鱼人、鳖人、凌(冰)人、醢(音hǎi古指肉酱)人、醯(音xī古指醋)人、盐人。 食礼食俗改革,汉代后纳入儒家规范,讲究食有等差、尊长敬客,无味 调和; 这时已注重饮食卫生和食忌,以及按时令节气来调味。《礼记·内则》 上载:“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盐。”“不食雏鳌、狼去肺、 狗去肾、狸去■(音ji),兔去尻,狐去首、豚去脑、鱼去乙(指鱼的肠)、鳖去 丑。”
不用。
烹饪是一门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多方面的知识, 选料、烹制、调味、营养卫生等方面和生物、物理、化学、医学等 一系列学科有密切关系,又与历史、美学有关;科学的进步,社会 的发展总是不断地促进烹饪技术。 我国烹饪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享有“烹饪王国”之美称。早 在两千多年前“内经、素问”中就提出:“五谷为食,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说明食品原料是人民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 并强调“食有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尝”,指出烹饪技术十分重 要,对烹调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艺术要求,要求制作出的菜肴,味美 纯正,绚丽多彩,在菜肴成品的色、香、味、形、质、觉等方面, 显示出高超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中国烹饪中华民族烹调饮食活动诸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
外延包括烹调生产、产品和消费三部分。
“烹调”一词出现于宋代,烹饪指煮熟食物,而当烹饪发展到一定阶段—
—调味品出现后,烹调才得以产生。烹饪最初的目的是熟食。而烹调最初的 目的是美食。
近数十年来,烹调一词逐渐分化,除指烹饪生产外,还包括烹饪工艺。 “料理”与“烹调”大致相同,出现于唐代,流传到日本,我国后来弃之
一、我国膳食结构的特点 1、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荤素配合,主副食搭配,纤维 素含量丰富。 2、色香味形俱佳,防“西方膳食”引起的营养性疾病 3、碳水化合物的比重过大,蛋白质摄入过于单一、质量较差。 对比:西方膳食由于动物性食物比重过大,导致肥胖、冠心病、糖尿病
均衡饮食的原则: 1、膳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符合人体生长发育 的 要求,防止营养过剩或不足。 2、了解食品中各营养素的供给量,以及人体每 天对各营养素的需求量,并分析不同的烹调方法 中食品营养素的可吸收程度。 人体营养素的需求量与年龄、性别、体重、身体 状况、劳动强度密切相关。
维生素B12:促进血细胞的生成与成熟,缺乏导致恶性贫血、胃酸缺乏
肉及肉制品、鱼、蛋、家禽、乳品中富含。 (2)维生素C
必不可少的强还原剂,促进伤口愈合、骨骼正常生长
水果、新鲜蔬菜中,尤其是酸性水果如橘、酸枣、番茄中富含。
(五)矿物质
需要量较多:钙、镁、钠、钾、磷、硫、氯等。 较易缺乏的:钙、铁、碘。 1、钙: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促进血凝结和肌肉运动。 来源:牛奶、奶制品、粮、豆、绿色蔬菜、水产品(鱼骨) 2、铁:构造血红蛋白,缺乏引起缺铁性贫血
6、减少食用食糖及其制品,尽量控制饮酒。
中国烹饪的基础知识
烹饪的起源与概念GO 中国烹饪简史GO 中国烹饪风味流派
GO
烹饪的起源与概念
《易· 鼎》“以木巽火,烹饪也。”
《左传· 昭公二十年》“和如羹也。水火醯(醋)醢(用肉、鱼等制成的酱) (xi hai)盐梅以亨鱼肉” 注:“烹,煮也。” 《仪礼· 士昏礼》“皆饪”孔颖达疏:“饪,熟也。”
夏商时期——萌芽时期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已出现了五谷六畜;这个时候发明了酿酒;饮食 器具丰富化也相当讲究,仅酒器一类就有爵、尊、彝(音Yi)、觥(音公)等。 食物面扩大到食鱼、食贝、食鹿、食狗、食猪;开始出现有关烹饪的经验之 谈(《吕氏春秋·本味》);食礼为席地而坐,分餐而食;各阶层等级森严、 食不逾次。发展状况不平衡,至有不粒食、不火食。
2、分类:
完全蛋白质:含全部必需氨基酸,且量足,比例适宜;如乳类中的酪蛋白 半完全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但含量太少,或比例不适宜, 如米、麦、土豆中的醇溶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