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电视台《脱贫攻坚党员先锋》视频观后感。
贵州电视台《脱贫攻坚党员先锋》视频观后感(1)
搞好脱贫攻坚工作,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桥头堡作用。
一是党员干部要有敢于担当精神。
脱贫攻坚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只有贫困村的产业发展了,贫困群众有了增收项目,才能真正“拔穷根”。
新常态下,更需要党员干部有敢于担当的责任心,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中,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奋发有为,努力拼搏。
二是党员干部要发挥好先锋作用。
基层的党员,要积极工作,深入贫困农户,查家庭收入、看经济来源,查家庭资产、看消费水平,查家庭劳力、看劳动观念,查居住条件、看生活环境,找致贫原因、看贫困程度。
精准识别确定贫困对象,精准分析贫困原因,找准“命脉”综合施策,点中“穴位”,精准发力,促进逐户逐人摆脱贫困。
三是党员干部要宣传好方针政策。
通过宣传,让贫困群众了解党和国家的脱贫攻坚方针政策,让社会了解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让政府了解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呼声。
贵州电视台《脱贫攻坚党员先锋》视频观后感(2)
日前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指出,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
目前我国还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12.8万个贫困村、近3000万个贫困户,如何把组织工作与决胜全面小康
更好结合起来,如何把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同脱贫攻坚更好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好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应该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
党组织应有效的将扶贫攻坚工作与创建“服务型”党建工作相结合,围绕“三严三实”、“为民务实清廉”的总要求,切实改进党员干部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优化服务环境,激发和调动党员干部带头谋发展、促发展、助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让群众从一个行动、一件实事、一点细节中,真切感受到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服务提升,干群关系和谐。
一是问需冷暖。
多深入基层村社开展调查研究,走村进户,做好群众工作,掌握贫困群体;同时,将掌握的贫困户与之结成帮扶对子,时时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所求,找准致贫原因,把群众的贫困问题尽收眼底,为科学决策打好基础;把问题一一记录在册,通过梳理后,结合问题,对贫困原因进行问题分类。
二是贴近生活。
应多与结对户开展面对面的交心谈心活动。
做到嘴里挂着群众,说通俗、正派的真心话,不说伤害群众感情的话;把“书面用语”变为“群众语言”,说群众听得懂的话;当好政策的“宣传员”,把惠农惠民政策宣传到位,确保人人皆知;当好党员的“示范生”,以身作则,熟记《党章》,将党的纪律要求传达到每一名党员。
三是办实所需。
结合各项惠农惠民政策,抓好抓实,努力满足群众的所需、所盼,把“民生导向”、“民生幸福”、“共同富裕”等落到实处;努力化解群众所急、所怨,做好化解一些突出矛盾、提供法律
援助等工作。
同时,依靠群众,在服务群众中激发群众才智,依靠和动员群众,共同推进地区民生发展。
倾情“相帮”,尽力相助,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子女就学、工作就业、致富增收等方面存在的困难;装好“民情”,建立起群众事项办理的专用登记薄,把帮扶群众的具体困难和突出问题登记到薄中,做到“边走边记”,了然于心;拿出“点子”,积极帮助群众出谋划策,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解燃眉之急,增进党员干部群众的鱼水深情。
贵州电视台《脱贫攻坚党员先锋》视频观后感(3)
当前,脱贫开发已步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各级党支部必须紧扣实际、理清思路,广泛动员、凝心聚力,拓宽渠道、细化措施,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成为精准脱贫工作的引领者、推动者、实践者和宣传者。
做脱贫攻坚的引领者。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农牧区党支部和党员作为精准脱贫工作的“堡垒”和“先锋”,必须正确把握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切实增强抓好脱贫攻坚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在行动上形成合力。
要立足当地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设定科学有效、循序渐进的致富路径。
要在全面摸清贫困户的底数和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分类指导,为每一家每一户制定合理有效的脱贫思路和办法,使群众心里有盼头,手里有干头。
要组织广大党员先行先闯,为群众探路、引路,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做脱贫攻坚的推动者。
“123”脱贫攻坚工作机制,是扎实做好精准脱贫工作的有力抓手。
农牧区党支部必须当好精准脱贫工作的“助推
器”,全面落实单位与村固定结对、干部由结对单位选派,一线有干部、后方有靠山的“一联”工作机制;落实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帮村、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帮户的“双帮”工作机制;落实治穷、治弱、治乱并举,全方位覆盖的“三治”工作机制。
要积极主动与帮扶单位、结对干部联系协调,整合力量,引导社会资金、项目、企业进村,开发农牧区资源,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要整合惠农政策,形成强大的政策牵引力,做到群众主力、社会合力、政府推力“三箭齐发”,直击贫困“病灶”,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做脱贫攻坚的实践者。
农牧区党支部是群众的“主心骨”,“带头干、一起干”是应有的担当。
必须结合村情实际,找准致富产业,招引龙头企业,发展支柱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要立足自然资源,在优化利用、扩大效益上下功夫;盘活发展资源,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下功夫,辐射和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要积极采取拓展产业基地、兴办合作社、组建产业协会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入股合作社、参加产业协会。
要多方争取,加大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做脱贫攻坚的宣传者。
推动脱贫攻坚,做好思想宣传是重要基础。
农牧区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宣传引领作用,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依赖心理,使勤劳致富、科学致富的理念和信心深入人心。
要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精准脱贫的政策措施,让群众看到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与决心,充分激发群众的脱贫致富愿望。
要及时解答群众
疑惑,消除群众顾虑,让群众清楚每一项措施、搞懂每一个问题。
要灵活运用宣传手段,采取广播、短信、村民大会等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广大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