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值得借鉴的美国音乐教育

值得借鉴的美国音乐教育

值得借鉴的美国音乐教育李亚鹏近一段时间,我看了郭声健老师的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顿时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纵观中美两国的音乐教育确确实实有很大的不同,单从美国音乐教育方面而言,其教育活动中的方方面面无不凸显十分另类的音乐观念和创造性思维,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彰显得恰到好处,演绎得美奂美轮,这也许就是美国音乐教育之所以如此成功的原因吧。

而再看看国内,毫不谦虚的说,几乎没有音乐教育活动丝毫生机,语数外理化生占据半壁江山,其他艺术类科目方面自然处于十分尴尬的处境,事实情况也的确如此。

这篇文章就是以美国音乐教育实际来窥见我国的音乐教育现状,以期来获得对我国音乐教育方面的可借鉴方式。

站在笔者的立场上来讲,当今美国音乐教育发展的的确朝气蓬勃,然而,任何事情的发展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彩虹前必有风雨,梅花香必经苦寒。

曾几何时,美国官方所投入的音乐教育改革力度确实令我们惊讶不已,这是为何?因为针对诸多矛盾中的一个方面来讲,是由于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法案》也曾使美国陷入窘迫之地,然而美国音乐教育者却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途径避免了其中的不利因素。

这些不利因素是什么呢?它和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的音乐教育诸多方面的问题简直不谋而合:政府重视核心学科,如英语、数学、历史、地理、科学、外语等。

另外从事音乐教育的人士不难归纳出:学校“没钱”购买乐器和教学设备开展活动;经费紧张,取消音乐课,少付甚至拖欠音乐教师工资;提高其他核心学科的成绩;音乐等艺术类科目非核心课程,这是美国2001年颁布的NCLB,的确使美国陷入困境,其中的诸多方面恰恰是我们所遇到的棘手难题。

其中的一个方面,其中的一个方面,我想美国在此困境中做的比我们还好点,就是其把艺术教育经费投放到了社会艺术团体,虽然没有直接投放到艺术教育中,但其中的后续影响也是深远的,然而相比之下,我国的学校与社会艺术团体又有直接的联系么?诸上的点滴对艺术教育而言无不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如一把钢刀直插教育的灵魂。

在如此紧急的关头,美国的音乐教育者付出了诸多努力。

2007年,全美音乐教育协会发表了百年宣言,其中的几句话讲的的确很有力度:“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音乐来充实人生,教育的基本目的不是创造劳动力,而是提高个体和社会的生活质量”,“我们的课程必须更多的反映我们自己的意愿,我们的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期待”,“我们需要对学生广泛而又不同的音乐兴趣与爱好做出尽可能全面的甄别和满足…”看看美国,再想想自己,美国从国家政府层面对音乐进行重视。

而我们国家呢?音乐教育的确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记忆力,提高孩子朗读的表现力,提高语言能力,词汇记忆力和对音的辨别力,能够使学生在科学、数学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都取得更好的成绩,甚至能够降低辍学率。

对此,美国采取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等,总之,在美国,音乐无处在。

在美国的音乐课堂上,教师是有目的的“轻松的”授课,学生是有目的的有准备的听课,一节课下来真是感受颇丰。

此时此刻,教师和学生都感到由衷的满足,如果没有这节课,他们会觉得不自在,人生中好像少了点什么?而在我们国家,就是正规学校的音乐课堂也黯无生机,因为教师真的不知道怎么教授学生,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对待这一神圣的艺术大餐。

美国的音乐课堂所教授的内容只是其成功范例的冰山一角。

之所以这样说,因为他们授课的内容80%是在课下准备好的,上课的时间只不过是走一下过场,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他们对待课下的任务是非常用心的,对一点点不清楚的问题都会探之又探,是在搞不明白的就会放在课堂上共同解决。

而在我国,学生几乎没有问题,“学生”这个词的意思我想是这样的,“学”就是认真的进行阅读,探究式的研习,“生”,就是在研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系列搞不明白的问题,前者和后者结合在一起就是学生的含义吧!在国内课堂中,学生仅仅局限于几十分钟之内,课下又没怎么准备,所以思维是很难打开的,在很多人看来,只有教师课下备课才是合情合理的,这明显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学生只有平时的努力刻苦才能生出一系列问题,然后再进行师生探讨性研究进而解决问题。

美国的音乐教育现状是在长期的教与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这就为他们顺利地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美国音乐教师的课堂任务是十分繁重的,每周一至周五,几乎是无喘息时间的,每节课都安排的十分明了。

如每节课教师如何教授,学生如何听课都形成了自己的常规理念。

针对一首歌曲而言,试想中国教师将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教授,其要么用手机或者CD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旋律让学生机械的进行记忆,然后使学生形成固定的逻辑观念。

另一种相对好些,就是采用钢琴教唱方式使学生掌握这首歌曲。

这两种方式的利弊在哪里呢?它们的利简而言之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乖乖的顺从,这种方式学生当然是轻松了不少,然而他们究竟收获了多少呢?课堂上即便是学会了,课下会不会马上就忘了呢?很难说。

然而对普通学生来讲记忆力肯定不是很好,这种填鸭是的教学方式自然也是教学的失败之举了。

而在美国,音乐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作业,这些作业学生无条件完成,要不他们在下次课堂之上就跟不上老师进度而一脸茫然,看着别的同学作业完成的如此优秀,自己就不好意思不做了,另外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评出成绩来考评学生当做平时成绩,这是很重要的。

针对学生对音乐的喜好程度进而使学生真正了解,教师会要求学生在课下任意选择一首歌,加上自己认为与音乐内容相匹配的图片,制作好以后拷入U盘,带到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样学生的艺术天性就完全显露出来了,没有局限的让自己的灵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苍穹自由翱翔。

这个作业表面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它考虑到了关于音乐方面的诸多因素,如音乐风格识别、音乐节奏、旋律与图片场景匹配是否吻合,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与自己性格之间的关系等等。

所以这个任务必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在完成这个任务过程中丝毫不能懈怠。

而在我国,从来没有见过此举中小学兴起。

在音乐教学中,还是以教授歌曲而言吧,教师可以先唱出前两句歌词,要求学生为这首歌配节奏,这也完全把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完全激发了,这给节奏不好的学生创造了契机,他们凭借自己已知的节奏型来套入教师的歌曲之中,让学生自我感知节奏是否吻合,此举对师生而言真的可谓其乐无穷。

而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教师就是NO.1,教师累的气喘嘘嘘,学生听得昏昏沉沉,音乐课堂缺乏生机,再加之学校领导压根就不怎么看好该课程的设置(该领导绝不是称职的领导),难免会将音乐推向危险的境地。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

在此过程中,若教师的的职责没有履行得当,无疑是将孩子学生的艺术天性无情抹杀了。

在美国音乐教育过程中,他们很注重学生即兴创作能力的培养,比如让学生哼旋律配节奏,什么是音乐,音乐有何价值?你对音乐的态度等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举措无疑不是在点化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填塞给学生,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学生无形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美丽的艺术天堂中自由翱翔。

总之,教师不是在课堂上试图教会学生什么东西,而是带着学生在音乐中玩,或者说是带着学生一块儿玩音乐,他们的音乐课堂是轻松地,随意地,无压力的,师生十分平等。

在他们的课堂中是没有统一桌子板凳的,学生一进教室便围成一个圈席地而坐,丝毫没有一点压抑的气氛,随之根据教师课前布置的作业展示自己的优秀成果,满足自己对艺术无限的渴求与想象力,最后在掌声的鼓舞中提升自己的艺术荣誉和成就感。

课堂上,他们无话不谈,就连发生在家中芝麻大的琐事也会畅所欲言,他们所做的一切,对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再回到我们的音乐课堂上,一排排,一列列,整整齐齐,显得十分严肃呆板,学生就是有了问题,也会被这压抑的学习气氛淡化的没有问题。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问题不值得一提,甚至害怕别的同学嘲笑自己,久而久之,就没有站起来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欲望了。

这种现状只是我国音乐课堂中的冰山一角,而不仅仅存在于一两个学校那么简单。

有句话说得很好,音乐教育并不是培养未来的艺术家,而是把音乐作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看待,让音乐充实生活,永远陪伴人生,这是美国丰富多彩课外活动的真实写照,这无疑又给教师注入了新的教育理念:如何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用正确的思维和音乐观念使一堂音乐课多姿多彩而又发人深思。

的确,音乐教育中所凸显的问题不可能在一天两天中得到解决,美国教育理念也不可能100%适合中国音乐教学。

我们应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来扬其长避其短,使我国的学生对音乐课堂也产生浓之又浓的感情,使我国音乐教师以十分自信的态度顺利完成一堂堂音乐教学。

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

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音乐教师也要善于观察和引导学生,使正确的方式使学生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其今后人生的发展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音乐教育的路,在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自己的脚下,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去解决,音乐教育的地位需要我们自己去提升。

音乐教育的命运已经掌握在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手中,音乐教育发展之路同样是在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脚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