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师范学院 2012年西岭中学顶岗实习调查报告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2009级人文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王慧 09020127资旅系地理科学专业李欢 09160214 )【摘要】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在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一定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正确地帮助和引导他们,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的父母迫于生计不得不到城里去打工挣钱,他们在城市里可能都是自身难保,更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
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又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
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西岭这边留守儿童竟然高达85.2%,留守儿童已是当地非常普遍的现象。
这些留守儿童因为长期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与关心,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如: 68.3%的学生学习水平位于中下且在学习上不思进取; 79.1%的学生心理封闭和情感缺失,留守儿童严重缺乏亲情的抚慰; 33.7%的学生道德行为比较差,容易养成一些说谎,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等不良习惯。
另外还有19.2%生活自理能力差,个人生活习惯不好;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在此我就主要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和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性格孤僻内向,比较叛逆。
农村留守儿童体验最多的是孤独,受委屈了无人安慰,有困难了无人指导,他们认为自己在父母心目中并不是最重要的。
据了解我们班几乎一半的留守儿童只要没事几乎不与监护人(一般是爷爷奶奶)沟通,在学校又不擅长与老师、同学沟通,又加上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正常沟通,留守儿童的性格也就慢慢变得内向、自卑、孤僻、叛逆。
他们平时几乎不怎么讲话,若有事问他们有时候半天都不说一句话。
下课时间他们要么就是静静的呆在教室,要么就在学校的某个角落独自娱乐抑或是和少数几个和自己情况差不多的学生一起玩。
我们班还有一个男孩父母常年不在家,就委托失去老伴的奶奶照看。
他平时在学校看上去还是个很听老师话的、非常文静的乖学生,但是他对奶奶和其家人的态度非常差,平时不和奶奶讲话,要讲话也是以吵架的形式,很不擅长与人沟通。
其实很多临时监护人只是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的教育责任,且隔代的老人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缺乏正确的管教和引导。
又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平时与人交流太少,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
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肯定,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孤僻内向自卑的性格。
二、性格冷漠、不守信用。
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
据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打电话时和自己没有话讲,讲来讲去也就那几句最基本的问候,然后就是有事说事,没事挂电话;有些孩子也反映说爸爸妈妈对别人来说是最亲最近的人,而对自己来说感觉只是一个亲情的代名词,是一个遥远的符号而已。
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感受爱,去关爱别人,形成冷漠的性格。
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行为榜样,再加上缺少父母正确及时的引导,做起事情来不计后果。
经常不考虑自己能不能做到,就轻易许下承诺,因为许诺太过随便,守不守信对他们来讲也就并不重要了。
长此以往就容易养成不守信用的习惯。
三、心胸比较狭隘,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的留守学生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心胸不够宽广,容不下别人损害他的的利益。
我之前就遇到过一起两个小学六年级学生打架事件:两个学生打架原因就是A要路过,B却站在他前面挡住了路,A也不说要B让一下,直接把B推到一边,撞到了桌角上,B感觉自己受辱了,就反过去把准备走的A打倒在地上,两人就这样扭打在一起,最后两人都被对方打得不轻。
本来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情,硬是被扩大到要动武,这就是现在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缺乏正确引导而采取的处事方法。
他们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
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不满与怨恨,这样就容易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
再加上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溺爱,就在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和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使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忽视他人感受,处理事情来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严重。
我们班的一个女学生就是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挣钱,托爷爷奶奶在家里管着。
因为老人家连字都不识几个,几乎没有给过她人生价值取向以及学习上的辅导,任其自由发展。
也正是因为这样,她就成天和她那所谓的朋友们混在一起,拼吃、拼用,过着攀比的生活。
而这些攀比的费用就是通过撒谎向家里骗钱、偷家里钱或者是找别人借钱积聚的;班上还有一个男学生家里条件宽裕,平时在学校花钱出手阔绰,平时要买东西就让同学跑腿,当然给他跑腿有跑腿费,俨然一副大老板派头,赢得很多学校女孩子的青睐。
后来经过找学生聊天发现这个男学生的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他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
这样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部分留守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针对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该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争取在最大程度上帮助留守儿童解决他们的难题,尽量让留守儿童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地方政府。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落实义务教育责任。
当地政府应清醒的认识到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的根本原因是当地经济落后,物资贫乏,收入过低无法养家糊口所致。
因此发展当地经济,打造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振兴地方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另一方面,面对已出现的现实问题,政府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一)增加教育投入。
虽然现在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已经重新修建教学楼,但在配套设施方面仍然不足。
要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监管和关心不够的问题,就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
为学校和教师承担教育任务提供条件,也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和生活提供便利。
(二)地方政府要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
当地政府应加强管理或者取缔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等,对学生多进行安全教育,确保留守儿童往返学校途中的安全,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 地方政府还可以根据当地情况组织留守儿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帮助那些比他们自己更需要帮助的人,比如残疾人、孤儿、孤独老人等等。
因为人是需要知道自己是被别人、被社会需要的,任何人都希望能在生活中找到存在感。
如果我们只是单方面地关心他们,也许倒会让他们滋长一种被同情和施舍的感觉,所以应该让他们感到自己和社会其它成员之间其实是相互需要的,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弱者,是和别人不同的。
一个困难中的人一旦看到了这世界上还有比自己更困难的人,他一方面会觉得原来自己还远远不是最不幸的,另外,他们会感到自己不是多余的人,会感到这个世界需要自己。
这样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留守儿童对社会的冷漠态度。
二、加强留守儿童与亲人的沟通,家长要安排最合适的监护人关心呵护孩子。
亲人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
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
父母应该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家长还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监护代理人。
目前,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儿童一个月打不了一次电话,还时常无话可说。
为更好地了解这个问题我特意找学生问了情况,他们都认为因为平时和父母接触太少,自己对父母没有感情而且对父母不了解所以打电话的时候根本无话可说,这样自然也不会愿意和不熟悉的父母讲心事了。
在此提倡父母与孩子多通话多沟通,这样能更好地了解彼此。
如果有小学低年级或更小的孩子,父母最好能常回家看望孩子,这些也是大多数留守儿童所期望的。
三、学校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在乡下留下来的监护人一般是没什么文化的,所以说要指导留守儿童或者是给他们很好的知道可能会比较难,那么这个重任就应该落在学校老师的身上。
老师们应该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的管理方法。
让留守儿童在老师们的教育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学校还要想办法帮助留守儿童克服由于远离父母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建立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
可以开展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如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西岭中学已做到),做到对留守学生的情况有清晰了解;向留守学生及家长公布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联系,学校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
学校对留守儿童应进行多元化教育,学校应该增设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学校(或者是班主任老师直接在班上开展这些文体活动)还可以经常开展文体活动,如文化艺术表演,歌咏比赛,舞蹈比赛,演讲比赛,朗诵赛和主题班会等。
这样既可以使孩子们挖掘并展示自己的才能,又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关爱和重视。
使留守儿童逐步建立起自信和对他人的信任。
四、留守儿童自身。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因是根本原因,所以要想解决好留守儿童的问题,就绝对不能忽视了这个主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应该要加强自律,抵制社会上不良习俗的诱惑,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留守儿童还要多理解父母,父母若不是为生活所逼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孩子去城市里面打工,所以孩子们应该主动地联系父母,把自己的心事和想法都告诉父母,遇到重要事情找父母商量,并征求父母的意见。
留守儿童还应该要主动融入周围的集体,多和身边的老师、同学、朋友交流,不要封闭自己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