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工作常规要求

教学工作常规要求

教学工作常规要求
教师教学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制订教学计划、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质量检测、听课、评课等基本环节。

一、制订教学计划。

1、制订计划前,各年级备课组所有教师要做到四个熟悉,即:
熟悉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教学目标与任务,了解教学内容的安排,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熟悉时代发展对本学科的要求。

熟悉教材:准确地把握与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明确本学期的教学要求,切实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

熟悉学生:通过对学生质量统计档案的分析、与前任教学及班主任的交流,了解学生“双基”、“能力”、“学风”、“方法”等几个方面的情况。

熟悉方法:针对特定的目标、内容、学生,选择恰当有效的基本方法,并明确各教学方法的基本功能。

2、教学计划的内容要求:
(1)对教材内容与实验的补充、删减或改进意见。

(2)提出落实教学任务要求、提高质量的措施和意见。

(3)教学进度及周课时进度安排。

二、备课常规。

1、个人备课
个人备课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写好备课笔记。

2、集体备课
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集体备课要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重点研究教材体系和知识结构。

备课组必须做到“一坚持四统一两公开”,即坚持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教学要求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训练统一,考试命题统一;信息公开、资料公开。

备课组长要落实“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3、制订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在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个人要认真写好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要体现出本节课“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教学的全过程。

内容上应突出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处理,教学的深度、广度,以及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完成这些目标和要求的方法、步骤、板书设计。

4、备课时要对45分钟的时间作合理的安排,使一堂课既紧凑又可行,要讲练结合,引人入胜地诱发学生的思维高潮。

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大体包括:(1)复习(或复问)前一课的内容;
(2)提出新的问题,揭示课题;
(3)引进新的概念或新内容(理科可配合演示实验);
(4)研究或探讨规律或法则;
(5)解决问题或举例分析;
(6)练习巩固;
(7)总结本课内容;
(8)布置作业。

5、倡导反思性教学。

教师应做一些教学撰记,及时记录并分析课堂教学的情况,以便积累备课和教学研究的宝贵经验。

初、中级教师必须撰写教学日记,高级以上教师撰写教学周记。

三、上课常规。

1、设置教学目标须体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综合要素。

2、确定教学内容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3、讲授正确。

要讲究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分析透彻,判断明确,结论确切。

4、语言生动。

用普通话讲课,做到声音宏亮,口齿清楚,抑扬顿挫,语言要鲜明生动,条理清楚,善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善于启发诱导。

5、板书工整。

教师板书用字必须正确规范,文字排列清楚,力求体现讲课
的重点和发展过程,便于学生思考和记录;理科解题过程书写要完整,给学生以示范。

6、组织严密。

要精心设计每堂课,做到容量适当,难点分散,启发思维,引起高潮,有讲有练,扎实到位。

7、面向全体。

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课堂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口头回答、板书解题涉及的学生面要广,课堂练习要照应中下学生。

8、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

9、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0、设置问题情境,倡导探究式教学,体现研究性学习方法。

11、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科思想教育。

12、体现学科内综合,加强学科间渗透。

13、突出思维训练,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实践、训练的空间。

14、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15、以身作则。

教师上课不迟到、不拖课、不提前下课、不擅自中途离开课堂、不随意调课、缺课、不讲与上课无关的话题、不抢占自修课去上课、不带通信工具进课堂。

四、作业布置与批改常规。

1、作业布置:
(1)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有利学生巩固消化所学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2)做到“讲科学、重实效、严要求”,精心筛选,精心设计。

(3)注意知识立意习题与能力立意习题相结合,注意题型形式的变化及技能技巧的培养。

(4)体现作业的基础性、层次性、选择性、综合研究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充分重视软性作业和开放性作业的布置,注重学生合作交流和自主学
习能力的培养。

(6)份量适中,课堂作业力求在课上完成,课外作业应按有关文件要求布置,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不得加重学生作业负担,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7)严禁惩罚性作业。

2、作业批改:
(1)做到思想性、科学性,无错误;
(2)教师的改笔一律用红笔,字迹要端正,书写要清楚;
(3)批改符号要规范统一,要常用简要激励性批语给予鼓励;
(4)要逐题批改,切忌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5)及时批改,不得有漏批、不批或代批现象;
(6)所有作业必须全批全改;
(7)对作业中出现的普遍性、典型性错误要及时统计、分析、讲评,及时矫正、反馈,个别问题个别辅导。

3、作业量的控制:
(1)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中高年级家庭作业的总量控制在1个小时。

(2)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要求学生统一征订或购买教辅资料。

五、课外辅导常规。

1、个别辅导。

(1)教师在作个别辅导时,应注意方式,不能影响其它学生的学习。

(2)教师对学生既要有问必答,认真解决部分学生的疑难问题,又要强调独立钻研,自学为主。

(3)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主要分析问题的所在,不应局限于就题论题,而应该举一反三。

(4)加强学生课外预习指导,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知识横向联系。

(6)不允许擅自利用学生自习课时间、活动课及节假日进行集体辅导。

(7)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注重引导,不断激励。

2、竞赛辅导。

竞赛辅导应在教务处指导下,由学生自愿报名,并在辅导老师、辅导对象、辅导时间、辅导地点、所用资料及活动目标等六个方面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学期初应认真制订计划,报教务处备案,以便学校能统筹安排。

3、兴趣小组辅导。

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技能和发展方向,不应过于加重学生的负担。

做到重点突出,分流合理,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活动情况及成果应有记载,并报教务处备案。

六、质量检测常规。

1、每单元教学结束后和期中、期末考试前,都要安排适当的课时进行复习。

2、复习课要向学生说明考试(测验)范围、题型、时间、考查重点。

要把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加以整理归纳,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结构,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和解题技巧。

3、单元测验范围为该单元内容,各班随堂或统一进行测验,任课教师自行改卷。

4、期中考试范围为前半学期所教内容;期末考试范围为全学期所教内容。

全校统一安排时间考试,流水批改,交叉复核。

6、测验、考试后,教师要在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问题及时评讲。

教学工作检查制度
一、学校领导可以随机独立听课,检查教师上课情况。

二、检查备课情况。

教务处每月检查一次教师备课情况,看备课是否认真,教案是否规范,检查结果纳入年终考核。

三、每学年举办一次评选优秀教案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备课的质量。

四、建立听课制度。

负责教学的中层以上干部每周至少听一节课,教研组长每月至少听两节课,教师每学期互相听课30节。

五、教研组长每学期检查两次本组教师的听课笔记,教务处每学期检查两次组长的听课笔记,校长每学期检查两次领导干部的听课笔记。

六、教务处每月检查一次教师的《业务学习笔记》,并做好检查情况记录。

七、教务处每月检查学生作业1次,并做好情况的记载。

具体检查作业是否规范,作业量是否恰当,习题难易是否适中,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并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改进教学工作。

八、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检查教学效果,如通过个别辅导、课堂提问、板演、作业、测验、考试等途径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