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电解原理及其应用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1.什么是分解电压?
电解时,电解池两极上的外电压从零开始逐渐增加,当外加电压很小时,几乎无电流通过,也看不到任何电解现象.直到电压增大到一定数值后,电流才显著增大,电解才能顺利进行.我们把电解顺利进行时所必需的最小电压,叫做分解电压.
如下图所示,D 即为分解电压.
2.分解电压如何产生的?其大小有什么关系?
以Pt 电极电解0.1 mol/L NaOH 溶液为例,在阴极:
↑++2H 2e
2H ;在阳极:O 2H O 4e
4OH 22+↑--生成的
2H 及2O 吸附在铂电极上而成为氢电极与氧电极,从而构成化学电池.其中氢电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
2
H -++2e 2H ;氧电极为正极,反应式为:4e
O 2H O 22++-4OH ,它们之间的电位差恰恰与
外电压方向相反,要使电解顺利进行,外加电压必须克服这一电位差,这就是分解电压存在的原因.
从这个意义来说,分解电压就是电解产物构成原电池所产生电位差.如,在0.1 mol/L NaOH 溶液中:
mol/L 10)(H 13-+=c )(OH -c =0.1 mol/L
阴极:↑+-
+2H 2e 2H 0ε
2
H /H =+
V 767.0])H (lg[2
059
.0ε
ε
2H /H 2
H /H 2
-=+
=+++
c 阳极:22O O 2H 4e 4OH +--
-,V 401.0ε
/OH O 2=-
0.46V ]
)OH ([1
lg 40.059ε
ε
4 /OH O /OH O 22=+
=--
-
c 则理论分解电压:V 227.1767.046.0)εε
(ε=+=-=-+
3.实际分解电压与理论分解电压是否一致?为什么?
实际0.1mol/L NaOH 溶液中水的分解电压为1.70V 左右,这个差值的存在是由于极化现象引起的(电解的过程中,由于电流的通过,两极的电极电位发生了某种改变,这种现象叫极化).极化的主要原因是产物在电极析出时,其中的某一过程,如离子放电、原子结合成分子、气泡的形成等受到阻碍,引起了迟缓放电,从而阳极和阴极都产生了超电压.超电压跟电极材料、电流密度以及析出物质的性质、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超电压在电解过程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比如,+
2Zn 在电极放电变为Zn 单质时超电势比较小,就可以控制一定条件
使+
2Zn
在阴极放电,而+
H 不放电,产生电镀Zn 的效果.
4.列举无氰电镀液的配方及作用.
下表中列举的是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广的氯化铵-氨三乙酸型镀锌溶液的实例,并注明了溶液中每一组分的主要作用.
氯化铵-氨三乙酸镀锌溶液的典型配方及工艺条件:
在两种配方中,都不用剧毒的氰化钠作为络合剂,而是采用氯化铵、氨三乙酸作为络合剂.采用这种不含
-CN 的电镀液的电镀叫做无氰电镀.
氯化铵、氨三乙酸可以与+
2Zn
形成锌氨络离子和氨羧合锌(Ⅱ)离子,化学方程式为:
O
H NH 24++++⋅H O H NH 23 +
++2433
2])[Zn(NH 4NH Zn
锌氨络离子
(NTA 是氨三乙酸的简写,-
3NT A 表示氨三乙酸根离子)
电镀时,锌可能通过下列步骤在镀件上析出.
-
[Zn(NTA)]
-
++32(NTA)
Zn Zn 2e Zn 2++
5.简述工业炼铝的过程.
铝是地壳里存在最多的金属元素,以化合态存在,其最主要的矿石有: 铝土矿:O H O Al 232x ⋅
明矾石:O 3H O Al )KAl(SO 23224⋅⋅ 霞石:232222S iO O Al O K O Na ⋅⋅⋅
其中铝土矿是目前炼铝的主要原料.由于铝化学性质活泼难被还原,因而既不能用碳还原氧化铝,也不能用电解铝盐水溶液方法获得纯铝.
1886年,在冰晶石熔体中电解氧化铝的方法获得成功.氧化铝熔点很高(2045℃),很难熔化,而熔融的冰晶石能溶解氧化铝.冰晶石一氧化铝熔盐的熔点相对说来不高(930~1000℃)而冰晶石在电解温度时不分解,挥发性少,有足够流动性,有利于电解的进行.
工业上炼铝主要分两个阶段: 1.从铝土矿制取纯净的氧化铝:
天然铝土矿混有铁和硅的氧化物,电解时,它们将首先在阴极析出而使铝的质量降低.因此,必须先从铝土矿制取纯净的氧化铝.
制取32O Al 的工业中,首先把铝土矿通过高温烧灼,研碎后用浓碱处理,生成可溶性铝酸盐.
42322NaAl(OH)O 3H 2NaOH O Al ++ [即2NaAlO ]
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后,可向碱溶液中通入2CO ,使氢氧化铝析出.
O H 2Al(OH)CO Na CO 2NaAl(OH)233224+↓++
或通过控制温度,碱浓度使铝酸盐溶液自发分解,使氢氧化铝析出.
4NaAl(OH)NaOH Al(OH)3+
再把生成的3Al(OH)过滤、分离、干燥、煅烧等步操作,便得到符合电解要求的氧化铝.
O H 3O Al 2Al(OH)2323
+煅烧
2.电解氧化铝:
电解氧化铝的反应是在电解槽中进行的,以冰晶石一氧化铝熔体为电解质,以炭素材料为两极.直流电经阳极导入电解液与铝液层,而后从阴极导出.电解的产物,在阳极上为2CO 与CO 气体,而在阴极上为液态铝.
多数人认为,冰晶石在电解液中以这样方式进行解离:
6
3AlF Na -
++36AlF 3Na
-
36AlF 进一步离解:
-
3
6
AlF -++6F Al 3
氧化铝在熔融冰晶石中也按下式解离:
3
2O Al -++23O 32Al
阴极:Al 3e
Al 3++
阳极:23323O 4AlF 12e
O 2Al 12F +-+-
--
+363AlF 3F AlF
在熔体中 +
-+3Na
AlF 3663AlF 3Na
即 ↑+23
23O 4Al O 2Al 电解
通常在冰晶石一氧化铝熔体中加入少量氟化铝,氟化镁,氟化锂等添加盐,但总量不超过10%,以降低熔
化温度.
阳极材料是炭素,是由石油焦,沥青焦及沥青烧结而成.电解过程中,炭素阳极要参与电极反应,不断地被氧化变成气体,因此它必须定期轮流更换.
一次电解所得铝的纯度可达99%左右,一般为95~98%,主要杂质为硅、铁和微量的锡、铜、钠等.为了制取高纯铝,还需进一步精炼,工业上多采用“三层液电解精炼法”来生产高纯铝,它以铜铝合金为阳极,氯化钡、冰晶石等为电解质,高纯石墨(或液态铝)为阴极进行电解,所得高纯铝可达99.999%.
6.请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氯和碱的制法. (1)氯气的早期制法是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
O 2H Cl MnCl Δ
MnO 4HCl 2222
+↑++
烧碱最开始为石灰 纯碱法:↓++3232CaCO 2NaOH Δ
Ca(OH)CO Na ,
由于反应需加热,因而NaOH 又叫烧碱.
(2)英国化学家戴维最早开始电解熔融氯化钠的研究,为后来水银法电解制碱打下基础.后来隔膜法及水银法相继出现.
①隔膜法的特点是用多孔渗透性物质作隔膜把阳极室和阴极室隔开,隔膜能阻止气体通过,这就阻止了阳极产物与阴极产物的混合,但让水及离子通过.这样既能防止阴极产生的2H 与阳极产生的2Cl 相混合而引起爆炸,又能避免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次氯酸钠而影响烧碱的质量.其缺点在于投资和能耗较高,产品烧碱中含有食盐.
②水银法所用的电解槽由电解室和解汞室组成.它的特点是以汞为阴极,+
Na 得到电子生成液态的钠和汞的合金,在解汞室中,这种合金与水作用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析出的汞又送回电解室循环使用.优点:碱浓高度,质量好,成本低;缺点:汞污染环境.
隔膜法和水银法电解所用阳极以前一直采用石墨,缺点是消耗快,耗电多.1965年,发明了钛,使用表面涂钛、钌等氧化物涂层的金属阳极,降低了电耗,使电流密度成倍增大,电解产量大幅度增加.
(3)离子交换膜法是新开发出的方法,这种方法用有选择性的离子交换膜将阳极室和阴极室隔开,能够得到高纯度的烧碱溶液.
(4)目前正在试验空气阴极进一步降低电压,节能效果显著.
7.什么是离子交换膜.
离子交换膜是离子膜法电解制碱技术的核心.这种离子膜是一种具有高化学稳定性、能耐氯、碱腐蚀的阳离子交换膜.在电解过程中,离子膜的一面是高温、高浓度酸性盐水和氯气;另一面则是高温、高浓度的碱液.除此之外,它还必须具备优越的电化学性能,较高的机械强度等.
离子交换膜内部有极复杂的化学结构.例如:
磺酸型阳离子交换膜的化学结构可用下式表示:
-
-3
SO R +H (+Na ),其中,R 表示高分子结构. 由于磺酸基具有亲水性能,因此膜在溶液中能够浮胀,而使膜体结构变松,形成许多微细弯曲的通道.这
样,+
Na 就可以用溶液中的+
Na 进行交换并透过膜.而膜中-
3SO 的位置固定,具有排斥-
Cl 和-
OH 的功能,
使它们不能通过离子膜,从而获得高纯度的NaOH 溶液.
目前使用的离子交换膜主要有全氟磺酸膜,全氟羧酸膜和全氟磺酸/羧酸复合膜等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