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幼儿教育与幼儿教育学一、幼儿教育广义: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狭义:幼儿园对幼儿施行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核心。
意义:1•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2•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幼儿期是关键期)3•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4•培养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产生和发展:1•原始社会初期,幼儿是氏族内部公有,实行氏族内部的公共教育;末期,幼儿是家庭所有,家庭教育产生。
教育没有阶级性,每个幼儿受到教育是平等的。
2•奴隶社会出现学校。
封建社会有公共教育和保育思想(柏拉图主张对3-6岁幼儿集中管理)3•幼儿教育机构最先在欧洲诞生;1771-1858英国欧文创办了“幼儿学校”后改名为“性格形成学园”把1-6岁婴幼儿组织起来,进行集体保育。
二、幼儿教育机构产生:1•幼儿教育之父德国福禄贝尔1837在勃兰根堡开办了学前教育机构,1840命名为“幼儿园”2•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创立于清末新政时期3.《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近代第一个较为系统完备的法定学制4•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一一湖北幼稚园1903年在湖北武昌创办我国幼儿机构的发展:1•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多形式、多渠道发展2•走上规范化、法制化渠道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颁发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8月1996年3月颁布了《幼儿园工作章程》,同年6月1日实施第二章 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一、我国幼儿教育目标: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目标制定依据:教育目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可能性目标的结构:教育目的、幼儿教育的目标、各个幼儿园具体的教育目标 制定目标的意义:1•给幼儿的发展指明方向3•指导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 制定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3•教育目标要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4.幼儿教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我国幼儿园的任务:1•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 2•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三、我国幼儿教育的原则 一般原则:2•使教育更有针对性4•保证各项教育工作的协调配合 1•教育目标分解的方法要恰当 2. 教育目标的涵盖面要全面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整体的发展、协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3•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用多种组织形式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4•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特殊原则:1•保教结合原则(保育和教育是两大方面的工作,互相联系渗透,同一过程中实现)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3•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多样性原则(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4•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原则(活动必须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第三章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二、幼儿教师的素质1•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养(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2•身心素养(宽阔、慈爱的心胸,稳定的情绪,丰富的情感,开朗个性,良好行为习惯)3•能力素养观察力、沟通能力(与幼儿、家长、幼儿之间:口语沟通,冲突的解决)、组织小组活动能力:(分组能力+指导小组能力)分组能力:有层次(纵向考虑水平差异)、有特色(横向考虑不同幼儿的特点)、有变化指导小组能力: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幼儿遵循身心发展规律、灵活改变角色,指导方法。
三、现代儿童观: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尊重人格与权力,尊重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现代儿童观确立了现在儿童教育民主化、科学化、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四、幼儿与教师的相互关系1•从社会大范围看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关系,是幼儿园所有人际关系中首要而基本的关系,是幼儿与教师相互关系的基础。
2•幼儿园小范围看是师生关系五、幼儿的发展1•幼儿的发展要靠个体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个体因素: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2•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幼儿活动大致分内部活动(生理、心理)和外部活动(实践)六、现代幼儿发展上出现的一些特点1•生理发展加速的现象(生长加速;成熟加速)2•儿童心理方面由于家庭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环境中对高学历,竞争日趋激烈加大成长压力八、幼儿“学”的活动1. 幼儿是自身学习的主体2. 幼儿接受学习(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发现学习(通过动手实践)3. 影响因素(内部:智力和非智力;外部:家庭、幼儿园环境、物质条件)九、促进教师相互关系的策略1.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 直接教时注意(变单交流为双向交流;变单一言语传授为多样化教育手段;重视情感效应;注重个人差异,因材施教;灵活利用生活中各种机会教,直接间接教相结合)3. 间接教时注意(与直接教结合;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环境应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十、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1. 用无私的爱消除孩子的戒备心理;2.尊重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第五章幼儿园环境一、幼儿园环境分类: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特点:教育性和可控性影响因素:物质、精神(人,幼师是最大因素;幼儿园文化,影响精神风貌,作用潜移默化)二、幼儿园环境创设原则: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发展适宜性、幼儿参与性、开放性、经济性原则三、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1. 准备环境(让环境蕴含目标、让幼儿感兴趣,增加兴趣、尽可能让幼儿发表意见,动脑动手,感到环境是由自己而不是教师决定)2. 控制环境(利用环境激发和保持幼儿活动积极性)教师控制环境大致环节:诱导进入活动、帮助开展活动、指导解决纷争困难、帮助结束活动3. 调整环境(经常调整环境使保持适合幼儿发展的最佳状态)第六章幼儿游戏一、游戏的内涵1. 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2. 是幼儿对成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身心发展水平低,速度快,多种需要,游戏解决了身心发展及需要与现实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3. 是幼儿的自发学习(学习目标时隐含的,学习方式是潜移默化,学习动力是来自内部的)二、幼儿游戏的特点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是在遐想的情境中发展的三、游戏的种类角色游戏(最典型)、结构游戏(运用玩具的)、表演游戏(安排角色、规则、内容、言语表情)、体育游戏(促进健康)、智力游戏(愉快情境中增进知识)、音乐游戏(音乐伴唱进行)四、游戏的作用1. 对认知的作用:丰富巩固知识,有利于获得并加深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有利于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的培养;能够激发创造力和思考力。
2. 社会性作用:掌握各种社会准则,从他人角度理解思考问题3. 情感作用:利于情感的发展,变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克服紧张情绪的一种手段,游戏中可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游戏有利于消除愤怒情绪4. 身体发展的作用:促进骨骼肌肉成熟,锻炼运动技能和技巧,利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五、如何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1. 重视幼儿的自发性游戏2. 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3. 满足幼儿对多种游戏的需要,注意个体差异六、幼儿游戏的指导1. 尊重幼儿游戏自主性(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兴趣、氛围、游戏中想象、探索、表现、创造)2. 间接指导为主(丰富生活经验、观察并合理参与游戏、正面评价游戏激发游戏兴趣)3. 按游戏发展规律指导(小班象征性游戏、中班增加面临思考解决问题、打扮规则、竞争性)4. 按照各类游戏的特点指导游戏第七章幼儿园与小学、家庭、社区的关系一、幼小衔接重要性:进入小学后适应性问题有身体方面睡眠不足,疲劳,食欲不振,体力下降等;心理方面有精神负担重,压力大,情绪低,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社会性方面人际关系紧张等,有些还会出现厌学、怕学情绪。
这些问题不解决好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影响以后的学习生活。
所以做好幼小衔接十分重要,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为以后高年级打下基础,为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提供保障。
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1. 学习环境的改变,自由活动空间较少,还要受纪律的约束2. 生活制度上的不同,从游戏为主管理不强制转变为教学为主,有严格作息时间有一定强制3. 师生关系的变化,师生接触相对较少,师生关系要重新建立4. 主导活动和学习方式不同,课堂教学,有任务有目标有作业5. 成人的要求不同,小学担负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以学习书面言语为主,注重知识系统学习三、儿童进入小学不适应的主要表现1. 不适应课堂教学,表现很认真但是忽视听课过程,注意力易分散2. 不知道如何用课件休息时间,不知道下课干什么,上课还没有到教室3. 对完成作业不适应,对作业不理解、记不住,感觉困难,感到厌烦四、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1. 培养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 培养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规则和任务意识的培养)3. 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非智力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五、幼小衔接工作的注意问题、1. 进行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以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和连续性规律为依据)2. 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3. 结合地区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个体差异有针对性进行幼小衔接4. 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六、幼儿教育离不开家庭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家庭是第一个学校、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力量七、家园合作主要内容:鼓励引导家长直接间接参与幼儿园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存在问题:合作不深入,参观多参与少,间接多直接少,一次性参与多经常性少,内容脱节八、社区对幼儿园的教育意义体现在社区环境、资源、文化三方面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九、幼儿园与社区如何合作1. 与社区资源共享,发展以幼儿园为核心的社区幼儿教育2. 为社区精神文明发展服务,共创幼儿发展的良好环境第一章幼儿心理学概述产生标志:德国普莱尔1882年出版了《儿童心理》研究对象:研究幼儿期(3-6、7)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研究原则:客观性、实践性、矛盾性、教育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原则研究方法:观察(长期与定期、全面与重点)、实验(自然、实验室)、谈话、作品分析法二、研究任务:1•描述幼儿发展的普遍行为方式2•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智3•探究不同外在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4•提出帮助和指导幼儿发展的最优方法三、研究内容:1•描述幼儿心理发展(幼儿初、中、晚期)的年龄特点(认知过程和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2•探究个体差异与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主要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3•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四、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成果丰富了心理学的一般理论2•实践意义:实践需要是幼儿心理学产生根源,幼儿心理学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1•视敏度:随年龄增加不断提高,5-6岁与6-7比较接近,4-5和5-6视敏度相差较大;年龄越小,提供的字画该越大,上课时与图片实物的距离不要太远,卫生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