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泰山封禅文化1

第一章泰山封禅文化1

一章泰山封禅文化一、帝王封禅的由来1、封禅的含义。

所谓“封”,是在泰山极顶聚土为坛以祭天,积土为坛意味着增泰山之高,表示对浩荡天恩的感激。

所谓”禅”,是在泰山脚下找一座小山,扫出一片净土来祭地,堆积泥土增加地的广厚,以酬谢大地之神对万物苍生的恩赐2、封禅来源于人类的原始崇拜原始崇拜(包括自然崇拜、祖宗崇拜、生殖崇拜)是人类最早的准宗教形式之一。

崇拜的对象是日、月、星、辰、山河、土地等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自然物。

在山区,大山往往成为崇拜的对象,即大山崇拜。

“崇”字就是由“山、宗”组成的。

在自然崇拜的中后期产生出自然神灵的观念,大山崇拜发展为山神崇拜。

但泰山崇拜主要是和太阳崇拜、东方崇拜结合在一起。

太阳为世上万物带来光明、温暖和生命,人类自古就有太阳崇拜。

太阳升起于东方,所以东方就是万物发育、阴阳交替之所,于是又产生了东方崇拜。

在地理位置上,泰山位于神州大地的东方,因此就成为历代帝王与天对话的最佳场所。

3、封禅制度的前身-“柴望”“柴望”是最古老的祭天仪式,是原始崇拜与原始统治结合的产物。

当原始社会进化到氏族部落并向国家的雏形发展时,部族首领往往要通过大山崇拜等原始崇拜来体现自己的统治区域。

这种统治手段,有史记载的形式为“巡狩“我国《尚书》记载:在父系社会后期,舜在代替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要祭祀上帝和六宗。

六宗为天宗日、月、星和地宗岱、河、海。

据记载,作为部落联盟首领,舜必须五年巡狩天下四方,即四岳。

春天巡狩东岳岱宗,夏天南岳,秋天西岳,冬天北岳。

目前能确认的东岳是泰山,其他三岳不详。

巡狩是一种带有视察性质的政治典礼,巡狩要到四岳,主要与原始自然崇拜中的大山崇拜有关。

巡狩到泰山,舜在极顶亲手燃起柴火,“燔柴以祀天”,意味和上天沟通,代天理民,为天行远,替天行道,愿天保佑。

此谓“柴于上帝”。

同时,舜依次四面遥望。

同时,四方部族也各自登上境内高山向泰山遥祭。

此谓“望秩山川”。

整个仪式合起来就叫“柴望”显然,巡狩和柴望的结合,是部落联盟时期的统治手段。

它的制度化,表明了原始国家雏形的出现。

这种宗教仪式,使生活在黄河领域的部落逐渐形成了朦胧的民族意识,培养了共同体的向心力、凝聚力,为这一地区最终进入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进行了神学和世俗的政治准备,完成了文化和意识的铺垫。

而作为东方最高大的山岳,泰山把原始宗教中的太阳崇拜、东方崇拜、大山崇拜集合起来,从而形成统一的泰山崇拜。

并理所当然的成了中华民族先民的神山。

此后,祭祀泰山成为历代君王的心中梦想。

《史记"封禅书》《论衡》和《韩诗外传》等典籍均记载了自炎帝以来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实。

4、封禅理论的提出从最后一位君王周成王祭祀泰山后,泰山寂寞了800年。

这时期,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变化,并从奴隶制走向中央集权的封建制统一国家。

在激烈冲突的战国时期,学者们预感到更高形态的大一统国家即将出现。

而在理论上,他们为这种新变化开始制造理论依据。

其代表人物为齐国都城临淄稷下学宫里的一位思想家邹衍。

他的理论为“阴阳五德终始说”邹衍认为,江山不可能为一姓永久天下,江山易姓是控制宇宙的五种力量“木、火、水、土、金”相克相生,循环运转的结果。

朝代更替是“顺天而行、受命于天”。

而为了新朝代取得“应运承天”合法性,向天下昭告德运转移,应到泰山上举办一个仪式祭天祭地,即封禅泰山。

为何到泰山?一是泰山自古就是天子祭天的神坛,二是泰山居于东方,按“五行”理论,东方是阴阳交代、万物发生发育的地方,今泰山近南天门的盘道东壁上,刻有“峻极于天,发育万物”八个大字。

阴阳五行说可分为阴阳说与五行说,然而两者互为辅成,五行说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

阴阳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

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天之四象,人有耳、目、口、鼻为之对应;地之四象,人有气、血、骨、肉为之对应;人又有三百六十骨节以应周天之数;所以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指节可以观天、掌纹可以察地。

天、地、人合一。

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

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

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别人纳人这五大类的范畴。

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

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地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迷信色彩十分浓厚的占星术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厘论基础衍生而来的。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邹衍把古代最早出现在《周易》一书的“阴阳”观念和“五行”观念糅合到一起,倡导阴阳五行说,用来解释历史上的朝代兴替的原因.又衍生出五行配伍,如五行配五德,每一个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黄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

五德循环往复,朝代便兴亡绝续。

显然,阴阳五德终始说是为新兴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五行思想的盛行,它被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所利用,赋与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成为两汉纤纬学说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封禅祭祀泰山的历代帝王秦始皇、秦二世胡亥;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刘秀、汉章帝刘炟、汉安帝刘祜;隋文帝杨坚;唐玄宗、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宋真宗赵恒;清圣祖玄烨、清高宗弘历1、中国首位封禅泰山的皇帝-秦始皇秦始皇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位,22岁亲政,39岁称帝。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秦朝,自称始皇帝。

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死于巡游途中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即帝位的第三年,秦始皇巡行东方,依照“五德终始”理论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泰山封禅大典。

秦始皇一行先到峄山,在山上立石铭记秦之功业。

向齐鲁人士明确展示秦朝的千古功勋,表示自己在功业上已具备封禅资格之后秦始皇来到泰山脚下,召集齐鲁儒生博士70多人,商议封禅大典的具体仪式。

封禅大典分两步进行,首先辟山修路,从泰山之阳登上山顶,“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

”是为封礼。

从泰山之阴下山,“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天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是为禅礼。

梁父山,位于徂徕山东南麓。

109国道从山下通过。

海拔300米,山势峭拔险峻。

因山巅刻经巨石状如坐佛,故又称“映佛山”。

据史籍记载,上古至秦汉时期历代帝王君主封泰山必禅梁父,有“地神”之称。

因此梁父山在华夏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史记封禅书》曰:“封泰山禅梁父者有七十二家”。

秦始皇于二十八年,汉武帝于西汉元封元年、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三十二年,均登封泰山又降禅梁父。

孔子登梁父,作《邱陵歌》喻推行仁道的艰难。

东汉张衡以《梁父吟》喻仕途险恶。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创作小说也借用《梁父吟》这一佳题为篇名。

因此,梁父山有着浓厚的文化和宗教色彩,为一座历史名山。

景观有[北齐刻经] ,[柳下惠墓] ,[隐仙观] ,[光华寺] 。

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

镌刻着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撰书。

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

秦泰山刻石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

公元219年,秦始皇东巡封禅,并在岱顶“立石颂秦皇帝德”,碑文宣扬他一统天下“亲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的丰功伟绩(《史记》)。

李斯以丞相职从随至泰山,并为始皇撰写了颂德碑文,共144字。

10年后(公元209年),李斯以丞相职从随秦二世胡亥登封泰山,于先前秦始皇刻石上加刻了秦二世诏书,仍由李斯撰写,全文为“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共79字。

问题:秦始皇为何会成为中国第一个封禅泰山的帝王?(泰山封禅说为何被秦始皇所接受并如何付诸实践的?)这要先从秦国历史谈起。

秦国的祖先不同于其他诸侯国,而是直到秦襄公七年即公元前771年,始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侯。

至秦缪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但直到孝公时代"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会盟,夷翟遇之"。

孝公认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遂下决心变法图强。

武王曾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这种被东方诸侯国卑视的遭遇深深埋藏于历代秦国统治者的心里,成为他们励精图治、蚕食诸侯、最终兼并天下的动力,也成为拥有天下后发泄私愤、炫耀功绩的必然选择。

因此,秦始皇得天下后,一方面企图毁灭所有的鄙视自己的痕迹。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发泄多年来沉积在胸中的被诸侯鄙视的窝囊之气。

另一方面,厚积勃发,以十倍的热情注重形式上的炫耀,否则,无以称成功,传万世。

这就是秦始皇统一不久便热衷于封禅典礼的历史的和心理的基础。

我们再从宗教祭祀的角度来看,自三代以来,祭祀天帝的权利逐渐成为帝王的专利和标志。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秦国的历代统治者深谙此道,正是沿着军事和祭祀两条战线进行统一全国的事业。

早在秦襄公被封为诸侯不久便开始了争取天帝祭祀权利的过程。

他自以为承继少昊氏神灵,于公元前770年设置西峙祭祀白帝。

这在当时是与礼不合的异端。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峙用事天帝,僭端见矣”(司马迁)“秦是诸侯而陈天子郊祭,实僭也,犹季氏旅于泰山祭”(司马贞)。

而后,前674年,秦宣公立密峙于渭南,祭祀青帝,秦灵公在吴阳置上峙祭祀黄帝,置下峙祭祀炎帝。

可见,伴随着秦发展的进程,秦国争取祭祀天帝权利的步伐亦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秦始皇的秦山封禅正是实现了自秦襄公以来的历代君主企图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名正言顺地祭祀天帝的梦想。

问题:秦始皇封禅泰山意义其一,秦始皇的封禅活动将原始简朴的泰山封禅说改造成政教合一的受命就职典礼,扩大了封禅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封禅大典的神圣性。

秦始皇基本上是按照齐鲁士人宣扬的受命说,认真地举行封禅大典的。

只是在具体仪式上,也是因为齐鲁士人没有提供现成的礼仪而临时改用秦国旧礼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