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谈谈对民生幸福的理解。

第五讲谈谈对民生幸福的理解。

我对民生的理解
承风金平
我国重大的会议17大已经胜利闭幕,想想此次会议关注民生,作为一介普通股民,心里很是感动。

下面谈谈我对民生的理解。

得民心者得天下。

以天下社稷为重,就是以民生为重。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

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

现实生活中,老百姓很关心的五大民生问题如下:
1,“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

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2,“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

目前的免费义务教育还要待真正落实。

对于高等教育中的贫困学生应该加大支持力度。

3,“分配是民生之源”,就是说“分配”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

就是“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居民的财产收入就是一个新的起点,对基金等金融工具加大支持力度,拓宽百姓的投资渠道。

4,“社保是民生之依”,就是说“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就是要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目前我国在医疗上实现了新的农村合作制度;
很多地方开展了多种保险想结合的方式,逐步改变“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思想。

5,“稳定是民生之盾”,就是说“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

“稳定压倒一切。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就是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对于公安系统等实行依法办事。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有高瞻远瞩的蓝图描绘,也有实实在在的措施和目标。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业有所就,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为老百姓可以切身体会的“感受型”指标,也成为各级干部工作的可操作型目标和可评估型指标。

承风金平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将会多关心社会民生,反映社会民生,为解决社会民生的问题而献计献策,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助别人,为民生事业贡献出身体力行的力量。

改善民生,提升百姓幸福感满意度
新闻中心-中国网 时间: 2012-12-23 发表评论>>
【核心要求】
中国江苏网12月23日讯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的核心任务,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帮扶等增收渠道,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加大财政
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既尽力而为,加快推进,又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在学有所教、劳有
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践路径】
“十八大报告把民生问题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省委《意见》提出,要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实施民生幸福
工程的核心任务,这让7800万江苏人看到了一个钱包更鼓、生活更有保障的美好未来。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谭颖说。

如何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谭颖认为,现阶段除了通过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工资性收入、鼓励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完善社保体系增加保障性收入外,重点要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坚持在“四个着力”上下功夫:一是着力加大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力度。

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实现企业职工劳动报酬随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同步提高;二是着力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

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三是着力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工资支付预警和保证金制度,依法保障劳动者劳有所得;四是着力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

《意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首次提出“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谭颖说,“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要求更高、内涵更丰富,包含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形成合理的就业结构、培养良好的就业能力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未来我省将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在促进稳定就业、素质就业、平等就业、体面就业、创业就业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五位一体”就业新格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住有所居”事关民生。

省委《意见》提出“健全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对此,省住建厅厅长周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完善的住房体系,应是既有政府的作用,又有市场的作用。

周岚认为,“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这一方面表明我国住房制度将坚持市场化方向不动摇,大部分人群的住房提供依靠市场;另一方面则表明,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将由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

“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各司其职,这是战略取向,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这并非大多数人理解的‘双轨制’,而是走的一条轨,只不过市场和政府在这条轨上双向调节。

”周岚强调。

从我省实际情况来看,去年全省开工了45.3万套保障房,到今年大部分已进入了主体施工阶段,还有部分已竣工,再加上今年新开工的31.5万套,目前全省在建和竣工的保障房数量已超过了70万套。

待这些保障房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后,将对保障困难群体“住有所居”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还将调节和引导市场房价。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

近年来,江苏的一个个“全国率先”,彰显了政府的民生情怀。

如今全省已形成覆盖城乡所有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主要险种参保率均在95%以上,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谭颖说,未来江苏社会保障将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在更加注重保障公平、城乡统筹发展、优质高效服务、可持续发展下功夫,率先形成保障更加有力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