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中考名著复习之《论语》第五章 公冶长篇 含原文注释及译文和评析

北京中考名著复习之《论语》第五章 公冶长篇 含原文注释及译文和评析

《论语》之《公冶长》篇【本篇引语】本篇取“子谓公冶长”句中“公冶长”三字为篇名,共28章。

上篇谈“仁”,谈“仁”之义,本篇亦谈“仁”,重点谈“仁”之用,谈孔子以“仁”为依据对人物的品评,大体分两类。

第一类是直接对孔门弟子的品评。

如屈而受缧绁之难的公冶长,善于保护自己的南容,前者嫁姑娘,后者嫁侄女。

赞扬子贡的精洁高雅,婉惜其专才而有余,通才而不足。

同时记载了子贡的善推导能自知,以及对恕道的研究,对子路耿直豪爽,闻道即行,善于治兵才能的肯定;批评其好勇过我,勇而无谋的不足。

其他如宓子贱的君子之行,冉雍的仁而不佞,宰我的懒惰,申枨的无欲,冉求的邑宰之才,公西赤的应对之能,颜回的闻一以知十,漆雕开的清风亮节,皆在品述之中。

尤其是孔门师徒言志抒怀的内容,更是本篇的重点。

第二类是孔门弟子以外有关人物的述评。

反面如臧文仲的僭礼,正面有子文的忠诚,陈文子的清雅,伯夷叔齐的清高,宁武子的愚直,子产的君子之道,晏子的善与人交,他们是贤人,是君子,但他们都不够“仁”德的标准。

诸如季文子的“再思”之谏,狂简小子的思念之情,微生高的以曲为直,以及左丘明巧言令色足恭之耻,君子内讼改过之德,均需读者反复咀嚼品味。

【原文】 5.1子谓公冶长①:“可妻也②。

虽在缧绁之中③,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④。

【注释】①公冶长:姓公冶,名长,孔子的学生,生卒年不详。

②妻(qì):名词作动词用,嫁女儿,在这里应为“许配”。

③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的绳子,这里指代监狱。

④以其子妻之:(孔子)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子:这里指女儿。

妻:以……为妻,意动用法。

【语译】孔子在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尽管他正在蹲监狱,但他是无罪的。

”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嫁女儿。

公冶长,孔门弟子,鲁国人,无辜被抓进监狱,孔老夫子,却将其惟一的女儿嫁给了他。

说明两点:一、“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明足以察秋毫,不因外界对他如何,坚信其无罪,尤其要注意,“虽在缧绁之中”,意思是他是在押犯人,尚在狱中,毅然决然将自己女儿许配给他,非仁者不能断其是非,唯德者是能。

其二、说明衰世用刑之滥。

“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刑称其罪则治,不称罪则乱(《荀子·正论》)应该是“明德慎刑。

”(《荀子·成相》)孔老夫子是非分明,敢于抗义直行,“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公然将女儿许配给“缧绁之中”的犯人。

以示对衰世无德之刑的抗议。

大多认为孔子温柔敦厚,孰不知他也有嫉恶如仇而慷慨悲壮的一面。

【原文】 5.2子谓南容①,“邦有道,不废②;邦无道,免于刑戮③。

”以其兄之子妻之④。

【注释】①南容:姓南宫,名适(kuò),字子容,又称南容。

孔子的学生,生卒年不详。

②废:废弃,弃置不用。

③免于刑戮:避免遭受刑罚。

④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他。

子,这里指侄女。

妻,以……为妻。

意动用法。

【语译】孔子谈到南容,说他“在国家清明时不被废弃,在国家无道时免于刑罚”,于是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解读】上一章讲的是孔子嫁姑娘,这一章讲的是孔子嫁侄女。

上一章嫁得豪爽悲壮,大有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的气度,这一章嫁侄女却又温柔之极。

上一章强调“邦无道如矢”,孔子唯恐他的弟子们走偏锋,过于极端,事实上在孔子哲学中,他并不主张史鱼之直,“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他讲究的是斗争的艺术以及策略,他讲究“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邦无道一走了之。

“邦有道,其言足以兴,邦无道,其默足以容。

”(《中庸》)有道则干,无道则走,强调明哲保身。

所以这一章嫁侄女则是另一番景象,邦有道则可以当官,邦无道可以免遭祸患,善于保全自己,不死打硬拼,是智者风范,所以孔子将侄女嫁给了他。

前者嫁女,后者嫁侄,亲者疏之,疏者亲之,表现孔子不独亲其亲的仁者风范。

【原文】5.3 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人②!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③?”【注释】①子贱:姓宓(fú),名不齐,字子贱。

孔子的学生,小孔子30岁,春秋末鲁国人。

②君子哉若人:即“若人君子哉。

”像这个人真是君子呀!若:像。

③斯焉取斯:他从哪里学到这些好品质的。

第一个“斯”指代子贱,第二个“斯”指代他的品德。

焉:那里。

【语译】孔子谈及子贱时说:“真是君子啊,象这个人!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怎么能取得这些好品质呢?”【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宓子贱的评价。

据史书记载,宓子贱,在鲁国边鄙地段单父担任地方行政长官,把单父治理得井井有条,令行禁止,百姓安居乐业。

孔子去考察子贱的政绩,他问子贱,你来单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损失吗?子贱说损失没有,收获有三方面:一是老师教诲的学问,我得以付诸实践,使自己对学问的理解更加深入。

二是所得俸禄虽然不多,但足以分赠救济亲戚,使亲戚之间关系更加亲密。

三是公事虽然紧急,但仍能抽出时间吊死问疾,使得朋友更加友爱。

孔子听了这些见解后,心里十分高兴,说:“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如果鲁国没有君子,像你这样的德行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呢?这是赞扬宓子贱能见贤思齐、转益多师、虚心学习、勤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原文】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①?”子曰:“女器也②。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③。

”【注释】①赐也何如:子贡怎么样?赐:子贡的名,姓端木。

②女器也:你是器具。

女:通“汝”,你。

器:器物,器具。

③瑚琏(hú liǎn ):宗庙里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上面镶嵌着玉,华美而贵重。

孔子以瑚琏比喻子贡。

【语译】子贡问孔子说:“我怎么样呢?”孔子说:“你,像器具一样。

”问:“什么样的器具?”说:“庙堂中的瑚琏。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子贡的评价。

子贡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伶牙俐齿,性格外向,心直口快,具有非凡的外交才能,喜欢臧否是非,品评人物。

“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

”(司马迁语)扬善不隐恶,他不安本分,喜好经商。

每次经营行情他都能摸准,富甲一方,“结驷连骑”。

他善于创新,善于思考,勤学多问。

子贡因贫富之问而悟“切磋”之义,孔子表扬他,“始可与言《诗》已矣。

”并赞扬他“告诸往而知来者”,能“闻一以知二”。

他擅长言辞,孔子告诫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篇》)。

”因他优点突出,德行也不错,但未达到颜回“三月不违仁”的高度。

因此,当子贡向孔子问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意思是老师你刚才表扬宓子贱,说他“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斯焉取斯?”那么我怎么样呢?子贡急切想知道老师对自己评价,一副志在必得的神情,“你是一个器皿啊。

”子贡听到这个评价,不明究里,仍继续追问,“何器也?”孔子说:“瑚琏也。

”美玉“瑚琏”是盛祭品的高级器具,精洁高雅,有专门用处。

子贡如此多才,孔子评价他也只是“瑚琏”,系专才,而非通才。

孔子要求“君子不器”,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博学而多能。

“瑚琏”之评,既有充分的且具有一定高度的肯定,又有一定的婉惜似的否定;肯定其精洁高雅,否定其不能通权达变而具“君子不器”之能,肯定多而批评少,表现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艺术。

难怪子贡对孔子的评价那么高,“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也是从一点一滴一问一答之间逐渐形成的。

子贡是孔子身边最亲近的弟子之一,师生感情甚笃,孔子去世后,其他弟子守心丧三年,“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史记·孔子世家》)。

”【原文】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①。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②,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注释】①雍:姓冉,名雍,字仲弓,小孔子29岁,春秋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佞:巧言之才,能言善辩。

②御人以口给(jǐ):快嘴利舌顶撞别人。

御:防御,抵挡。

这里是争辩顶嘴。

口给:言词不穷,滔滔不绝。

给:足。

【语译】有人说:“雍这个人,虽然有仁德,但没有口才。

”孔子说:“哪里用得上巧言之才呢?应付人只凭巧言,只会屡屡让人厌恶。

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何须巧言呢?【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冉雍的评价。

冉雍是孔门德行科的高材生,与子贡性格相反,子贡开朗活泼,伶牙俐齿,冉雍仁笃厚道,不苟言辞。

于是有人向孔子质疑:“冉雍有仁德却没有口才。

”孔子对子贡一向十分欣赏,但对他巧嘴利舌,多有微辞,因此在评价冉雍时。

有人用“不佞”没有口才来责难冉雍,孔子十分不悦。

劈首一个反问句:“焉用佞?”这一个反问句,有二层含义:一层说,冉雍如果够“仁”德的标准,不需要巧言之才。

一层说,冉雍如果不够仁德的标准,有口才也无用。

不论“仁”与“不仁”均不需要巧言之才,什么原因呢?“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雍也篇》)“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用快捷的巧嘴来对付他人常常遭人讨厌。

孔子结束时,又说一句“不知其仁,焉用佞?”连他够不够仁德的标准,都不知道,何必去用巧言之才去评说他呢?“焉用佞?”一头一尾,前后两次出现,遥相呼应。

可见,孔子一向重视内心仁德的修养,反对表面华装艳丽,文质兼美是最佳境界,不能兼美,与其文胜质而华丽,不如“质胜文而朴野。

”【原文】5.6子使漆雕开仕①,对曰:“吾斯之未能信②。

”子说③。

【注释】①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又称子若。

孔子的学生,小孔子11岁,春秋鲁国人。

仕:做官。

②斯之未能信:即“未能信斯”,对这件事没有信心。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③说:同“悦”,高兴,愉快。

【语译】孔子让漆雕开去从政,漆雕开回答:“我对此事还没有把握。

”孔子听了很高兴。

【解读】本章记载漆雕开不愿出仕的态度。

漆雕开为人刚直不阿,矜气尚勇,藐视权贵。

师从孔子,孔子向来赞同“学而优则仕”,见他业已步入中年,已具有做官才能,建议他去做官。

漆雕开却说:“吾斯之未能信”,认为自己对做官还没有信心。

根据他的性格,他可能是不屑做官,也可能是谦虚,不论是何种原因,对于一个勤奋而愿意继续随他学习的人,孔子却表现出喜悦之情。

【原文】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①,从我者②,其由与③!”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④。

【注释】①桴(fú):渡河用的筏子。

②从:跟随。

③其由与:大概只有子路吧。

其:大概,语气副词。

由:子路的名。

与:疑问语气词。

④材:通“裁”,裁度事理,不知约束。

【语译】孔子说:“仁道不能施行,乘着木筏飘流海外,能跟随我的怕只有子路了吧!”子路听了这话很兴奋。

孔子说:“由啊!你的勇猛超过了我,过分自信就没有什么东西可汲取了。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子路的信任以及评价。

子路是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生性耿直好勇,爽直刚强,时有粗鲁野蛮之态。

每次孔子发问,谈话,喜欢率尔开对,抢先发言。

每次问志,他总是第一个发言。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最喜欢的弟子:一个是颜回,一个是子路。

一个文,一个武,颜回受表扬最多,子路受批评最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