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记》卫青、李广形象比较【文献综述】

《史记》卫青、李广形象比较【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史记》卫青、李广形象比较《史记》作为我国写人艺术的开创者,向人们展示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尤其是近年来百家讲坛的兴起及《汉武大帝》等一系列的电视剧的热播使汉武一朝的人和物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卫青和李广,同时作为抗击匈奴的名将,何以命运相差如此之多?因此,这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对卫青和李广形象的探讨。

过去的研究主要其中在李广难封的原因和他的形象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讨,而对于他们两者的比较研究很少关注。

本文拟从《史记》中对于二人的描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比较,从而展现他们两者不同的形象和命运。

基于此目的,我对涉及本论题的前人关于卫青、李广的研究进行了阅读,就研究现状而言,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几个方面:一、司马迁塑造人物方法的研究关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的鲜明的,同类人物之间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而不同类型的人物之间更是形成了巨大的发差,人物的个性在差异、区别中得到充分的显示。

(明)凌稚隆在《史记评林》中记载“明代古文评论家陈仁锡说:‘子长作传,必有一主宰。

如《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卫青传》,以‘天幸’二字为主。

’”[1]而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司马迁又善于将人物的生活环境与性格相联系。

可永雪在《史记文学成就论说(稿)》中提到“一个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时代在性格上的某种闪现,往往会蕴含和滋育着他成人或发迹以后种种性行表现的因素和色素;而一个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的某种性行表现,又往往预示或决定着这个人此后乃至终生的生活道路。

在《史记》中,这种表述很多、、、、、、《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卫青幼年的生活经历养成他隐忍的性格,这种性格在他显贵之后依然存在。

”[2]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司马迁还注入了自己的感情,当然这种感情还是具有一定的客观前提的。

“对于李广,写的千载之下仍英风如在。

司马迁是以无限同情和无限赞赏的笔墨来写李广的传记的,他把李广的喜爱和对统治者的愤恨隐含在字里行间,读来不禁让人扼腕。

而对于卫青,司马迁虽颇多微词,认为她‘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但也认为卫青具有身先士卒、关怀下属的品质。

”[3]二、司马迁人生经历与塑造人物的悲剧性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对于司马迁的人物塑造中提到“司马迁的人生际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

所以他在《史记》中塑造了一群悲剧性人物,其中有一些悲剧人物的品格存在明显的弱点,有这些弱点导致的失误最终毁灭了自身。

李广就其中之一,他战功赫赫,却终身没有封侯。

落得自杀而亡,他的性格弱点暴露的非常明显,只是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而已。

”[4]在这里,着重提到了司马迁在塑造李广这个人物时将他的性格悲剧体现出来了,性格悲剧是出现在西方的,“性格悲剧是特指莎士比亚创作的一种悲剧。

多谢某贵人陷入一困境,后其性格某弱点或偏见被揭示,此为悲剧基本契机。

悲剧主人公行动关系本人和整个民族命运,处尖锐斗争中心,有巨大道德勇气,体现一种人格的理想。

结局一般毁灭。

”[5]三、卫青的形象研究在前人的研究中,对于卫青的研究可以说是很少的的,但是基本上在介绍卫青的性格时都是宽厚仁爱的,在《史记》里,“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原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

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

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

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

”司马迁通过别人的嘴将卫青的这种性格表现出来了[6]而在冯梦龙的《智囊全集·评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大将军青兵出定襄。

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

与战一日,兵且尽,信降单于,建独身归青。

议郎周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稗将。

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

’长史安曰:‘不然。

建以数千卒当虏数万,力战一日,士皆不敢有二心。

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

不当斩。

’青曰:‘青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

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

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者不敢专权,不亦可乎?’遂囚建诣行在,天子果赦不诛。

’评曰:卫青握兵数载,宠任无比,而上不疑,下不忌,唯能避权远嫌故。

”[7]他的这种性格也是他安度余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西汉的外戚前、中、后三期的历史可以看出,稀罕的外戚还是依附于皇权的,因此具有暂时性、脆弱性与不稳定性,往往皇帝的喜怒就可以决定他们的荣辱,一般随着他们的代表任务的起伏而起伏。

而卫青作为外戚却能够安稳渡过余生不可不说和他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8]除了对他性格的肯定外,他的军事才能也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时代召唤英雄,卫青本人超人的胆略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也是克敌制胜的一个重要因素。

”[9]四、李广的形象及难封的原因对于李广的形象的描写,首先是对他功绩的肯定,雷海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中“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多少带有先秦时代“士”的遗风,具有恪尽职守及“士为知己者死”等特征。

因此能够以军事作为一生之中的头等大事。

”[10]这说明李广有勇,能够为将,但是能否为帅却是另一种说法。

王夫之《读通鉴论》“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

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

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

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

束伍严整,斥堠详密,将众之道也。

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

严整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

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

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

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而存乎将将者尔。

将兵者不一术,将将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论也。

人主,将将者也。

大将者,将兵而兼将将者也。

……故严于守而简于攻,闲其纵而去其苦,有微权焉,此岂可奉一法以为衡而固执之哉?”[11]清代黄淳耀说:“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

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

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

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12]李广的有勇却无谋,是他性格中的缺陷,这也是造成他难封的原因。

孙家洲《性格与命运的对话》“缺乏政治头脑是李广一生中最大的弱点。

这一性格弱点不禁直接影响到李广难以封侯,也直接影响到这个武将世家的命运。

”[13]“李广难封的主观方面是李广有强烈的骑士荣誉,喜欢逞匹夫之勇,治军不严。

”[14]“无军事谋略,不适应汉朝从防御向进攻的军事战略转变”[15]“另外,他心胸狭窄,木讷少言,不善交往,有不谙官场之道。

”[16]“客观上是武帝时期重用外戚,使李广未受重用,且他经常遭人陷害。

”[17]当然法度的混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金春峰先生说:“汉初,法治严酷,但尚有法可依,从董仲舒开始,由于强调诛意、诛心、原心论罪,引经义以断狱,在宗法关系内部,实行法治,其结果不仅使封建等级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关系,渗透着严而少恩的法治的精神,法本身也被随意解释、滥用而无法可依。

”[18]难封是他悲剧性命运的体现,而性格、社会现状等都是造成他命运悲剧的原因。

司马迁在突出李广的悲剧命运时,运用了各种方法。

郭双成在《史记人物传记论稿》中“司马迁在描写李广时,注重透出了他的爱国之情,体现了人民对爱国将领的爱戴之情,这样将他的悲剧性更深了一层次”[19]“司马迁笔下的李广形象,具有人格魅力、传奇色彩,《史记》还进一步揭示了他性格上的缺点及不封侯的原因,并说明了她的性格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20]“李广是一个单纯而又复杂的形象,需要多角度的分析,而他不得封侯的背后,除了有他自己军事能力的问题以外,也涉及了皇室和有权势者个人利益对有才者的排挤,这种人才被压抑的状态在封建社会大多是由于专制制度带来的不公正。

这个问题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着,这也是李广之所以由一个历史人物而被赋予很多理想化悲情化文学色彩的原因。

”[21]以上就是我对卫青与李广形象比较相关研究的简单论述,对我进行本次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论文将围绕其中几方面进行相关论述。

力求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注释:[1](明)凌稚隆辑校·(明)李光缙增补.史记评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6 [2]可永雪.史记文学成就论说(稿).包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8[3]史志刚.论《史记》中霍去病的形象.长沙.湖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5[5]蒋承勇.世界文学史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36.(13)[7]冯梦龙.智囊全集·评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9[8]冯佳.西汉外戚和西汉政治.铜陵.铜陵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7.04[9]何茂云.‘卫青不败由天幸’疑析.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05[10]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长沙.岳麓书社.1981.01[11]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7[12]韩兆琦.《史记通论》引《太史公知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2[13]孙家洲.性格与命运的对话.北京.中国人民汉大学出版社.1998.[14]任怀国.李广难封原因探析.昌潍.昌潍师专学报.1999.(12)[15]萧平汉.军功不够是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衡阳.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4)[16]姚小欧.什么是李广难封的原因.沈阳.东北师大学报.1991.(1)[17]高敏.李广难封的原因何在.北京.光明日报.1987.(4).08[18]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2[19]郭双成.史记人物传记论稿.河南.中州出版社.1985.3[20]崔晓耘.司马迁笔下的李广形象.阴山.阴山学刊.2007.05 [21]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