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项目背景和工程概况

1 项目背景和工程概况

杭州萧山城区至临浦组团快速通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1 项目背景和工程概况杭州市萧山城区至临浦组团快速通道工程地处萧山区南片地区,涉及蜀山街道、临浦镇,是一条南北向道路,工程起点位于蜀山街道桥头余村亚太路与规划的崇化路交叉口,终点位于临浦镇前孔村峙山西路口,全长7.514km。

工程由新建工程、改建工程组成,全长7.541km。

新建工程:新建路段由亚太路与规划的崇化路交叉口起始至义大路处与现有03省道相衔接(桩号K0+000~K5+650),全长5.65km。

改建工程:改建路段在原有03省道公路基础上进行(桩号K5+650~K7+541),全长1.891km。

改建前道路为双向4车道二级公路,路面宽15m,路基宽18m,路面类型为沥青砼,设计行车速度为80km/h。

工程概算总投资5.56亿元,计划于2008年1月开工,2009年12月底建成通车,施工期为24个月。

2 工程建设必要性和线路合理性分析2.1 工程建设必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快,尤其是近年来该工程所在区域的交通量和汽车保有量均以较快的年增长速度递增,而目前杭州市萧山主城至临浦副城区域的主要道路少,路网密度远远低于市区,随着沿线工业的发展,这些道路均将达到饱和,如不加快改善该区域路网的密度,势必将引起交通堵塞,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

从项目所在的区域现有的公路网结构来看,迫切需要有一条可以承担较大交通量、安全、舒适、高效的连接杭州市萧山主城至临浦副城快速通道工程。

本项目是连接萧山主城区和临浦副城一条主要通道,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萧山区道路网功能,对改善萧山南片交通状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对于萧山区城市发展战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2 线路合理性分析线路符合杭州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临浦镇城镇总体规划、临浦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符合萧山区公路、水运交通建设规划。

线路摆放位置考虑到了城镇规划和路网规划的一致性。

3 环境状况工程新建路段沿线大部分为耕地和经济林地,分布的经济树种主要有桃树、茶树等,另有少部分荒坡地,沿线耕地分布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蔬菜、油菜等;改建路段主要涉及部分园地和耕地,分布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蔬菜、油菜等。

为了解工程所在区域的声环境现状,我院委托杭州市萧山区环境监测站,于2007年9月8日和9月10日对老屋村、后山坞、大庄、六庄、萧山二中、临水苑、西庄等敏感点进行了噪声监测。

由噪声监测结果可以看出,老屋村、后山坞、大庄、六庄、萧山二中、临水苑、西庄等点位除了大庄村略有超标外,其它各监测点均符合环境噪声标准。

根据萧山区监测站2005年和2006年对萧山区的监测数据,萧山区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符合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根据现场调查,工程所在区域的水环境现状较差,主要受周边生活污染源影响,不能满足Ⅲ类水质要求。

4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4.1 预测年限本次预测年限选择2010年、2015年、2020年和2029年。

4.2 环境保护目标本工程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是沿线经过的老屋村、后山坞、萧山二中、盼盼幼儿园、大庄村、六庄村、临水苑、西庄村和前孔。

4.3 预测结论4.3.1 社会环境本工程程共拆迁建筑物建筑面积5.69hm2,主要集中在工程沿线两侧,拆迁对象包括农户225户,企业16个等拆迁对象。

涉及拆迁人口约680人。

拆迁安置共占地4.28hm2,现阶段未确定具体地址,基本方案为:拆迁农户生活安置采取沿线后靠安置,给予相应的货币补偿;生产安置属土地调整型,由当地政府统一安排,土地在本镇范围内调剂解决。

拆除小企业规模均较小,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划,采用货币安置的方法解决。

工程K5+650~K7+514段沿03省道改扩建,施工过程中采用半幅通行、半幅施工的方式,仍能保证现有03省道的交通顺畅,对其影响较小。

工程还将与亚太路、绕城高速公路、东潘路、义大路、杭金衢高速公路连接线及终点处的峙山公路等已有道路交叉,在交叉路口施工时对现有道路交通有一定影响,但施工时间较短,待交叉路段施工结束后影响即可消除。

4.3.2 生态环境根据统计,本工程征地总面积46.56hm2,其中永久征地43.93hm2,临时占地2.63hm2。

其中占用耕地21.33hm2,包括主线工程16.33hm2,桥梁工程1.2 hm2,临时施工设施区0.42 hm2,临时堆土场0.28 hm2,中转料场0.45 hm2,拆迁安置区2.25 hm2。

本工程占用耕地,可使沿线乡镇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等总产量减少,但由于公路为带状建筑物,公路占地只为直接影响区土地面积总量的很少一部分,因此,永久占地的影响对沿线整体影响较轻微,但对个别村、组土地承包人的影响较大,应通过土地调整或占地补偿费等方式给予适当补偿,临时施工设施占用耕地,在施工结束后,可恢复用地;另一方面,公路建成后,由于交通的便利也使得未利用的土地更易开发,有利于适当补偿占用耕地。

公路沿线也占用了少部分林地,工程占用结束后,恢复为林地。

4.3.3 水环境工程全线共设置8座桥梁,均为钻孔灌注桩基础,涉及的主要河流有杭甬运河、西门江支流和西小江支流,为工农业用水区,执行Ⅲ类水质标准,附近无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地区。

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中每个桩基在不漏水的护筒中进行,先钻孔,后灌注混凝土。

钻孔产生的泥浆均在护筒内,泥浆经泥浆槽运至岸边的沉淀池和泥浆池内,部分泥浆回用,无法回用的泥浆经沉淀后上清液排放,沉渣干化后用于路基回填。

因此,桥梁基础施工中无废水排放,对水质无影响,但施工过程中对河道水质可造成短期扰动影响。

根据工程施工安排与总体布置,施工区附近居民点较多,施工人员一般可租住于当地农民房。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可利用当地居民原有处理设施一并处理、排放,不会对周围水体水质造成大的影响。

公路营运期对周围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主要为路面雨水径流对水质的影响。

工程设计中设置了截排水沟、边沟、急流槽等路基排水设施,将路基范围内的降水引至附近天然河道或沟道。

据现场调查,本公路沿线无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取水口,径流占整个区域地面径流量的比例很小的,且被分散在整个沿线,路面、桥面径流随各路段而流入沿途不同河流,不能形成较为集中的径流污染源,因此对周边水体造成影响不大。

4.3.4 声环境(1)昼间多种施工机械同时作业噪声在距源60m以外可符合标准限值;夜间在300m以外可符合标准限值。

(2) 拟建公路评价范围内分布着居民点及学校等环境保护目标,公路昼间、夜间施工将对部分居民和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休息造成干扰,特别是夜间噪声影响更甚。

需要重点考虑老屋、后山坞、临水苑、大庄村、六庄村、郭家埭、前孔等距离公路中心线60m范围内的居民点及学校的施工期噪声污染影响及防护管理措施。

4.3.5 环境空气根据预测结果,在各预测年份,各敏感点的NO高峰浓度和日均浓度均小于2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没有超标现象。

4.3.6 水土流失工程建设中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主要包括主线工程、互通工程、改移工程、桥梁工程、临时施工设施区、临时堆土场和拆迁安置区等。

工程征占地总面积46.56hm2,其中永久征地43.93hm2,临时占地2.63 hm2。

扰动原地貌面积均在工程征占地范围内,面积为46.56 hm2,其中耕地21.33 hm2,园地10.80 hm2,林地5.66 hm2,其它农用地(水塘)0.05 hm2,住宅用地4.28 hm2,交通运输用地4.14 hm2,未利用地(水面)0.3 hm2。

公路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扰动原地形地貌,损坏植被,使原有水土保持功能降低或丧失;另一方面在施工中形成裸露的挖填边坡和大量松散的表层土、淤泥等,均易造成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5 环境保护措施(1) 生态保护措施开工前对施工临时设施的规划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以达到既少占农田,又方便施工的目的。

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确定征占土地范围,进行地表植被的清理工作。

严格控制路基开挖施工作业面,避免超挖破坏周围植被。

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设计规定对施工中路基填挖、取土等施工活动时,严格控制取土面积和取土深度,不得随意扩大取土范围及破坏周围农田、植被尽可能减小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2) 水环境保护措施新建桥梁均为钻孔桩基础,钻孔内泥浆经泥浆槽运至岸边的沉淀池和泥浆池内,部分泥浆回用,无法回用的泥浆经沉淀后自然干化,沉渣及时清运。

加强对于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的管理,严禁漏油和施工机械冲洗废水直接排入水体。

此外公路施工人员租用当地农居,其生活废水按当地居民污水处理方式处理。

(3)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工程灰土拌和站选址应远离村庄和周围水体(至少位于下风向300m以外)。

在靠近居民点易产生扬尘的施工场地,采取洒水抑尘措施,每天洒水4~5次。

新筑路基及时压实等,以减少施工扬尘影响。

运行期间应结合当地生态建设等规划,在靠近公路两侧,尤其是敏感点附近多种植乔、灌木。

这样即可以净化吸收机动车尾气中的污染物、道路粉尘,又可以美化环境,改善路容。

(4) 声环境保护措施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使车辆及施工机械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以降低噪源。

施工期,距离敏感点近的施工点,设置临时隔声护围,减小施工噪声影响。

在道路两侧绿化带内可种植降噪效果好的香樟、龙柏、臭椿、松柏、夹竹桃、冬青、天鹅绒草、杜鹃等乔灌草木,可减少沿线居民对交通噪声的主观烦恼度影响。

(5) 水土流失保护措施划分水土流失防治区,针对各分区采取相应水土流失保护措施。

6 公众参与本次公众参与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个人34份,团体6份),回收有效卷40份,回收率100%。

公众对本工程的建设情况较为关心和了解,对工程建设所持的态度比较支持,对群众主要担心的问题,业主将尽量采纳公众的意见,主要包括① 萧山区交通局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和设计单位已经考虑了村民的道路穿越方便、交通安全等问题;② 根据噪声预测,村庄沿线噪声超标的地方将采取降噪措施,并设禁鸣标志。

③ 对于蜀山街道黄家章村村民委员会的建议属于工程的设计问题,已提交到设计单位讨论。

在下一阶段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将充分考虑工程沿线群众的意见,严格按有关标准对本工程进行设计、施工建设,及做好征地补偿,以不辜负工程沿线群众的期望。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但工程建设和营运期间将会对工程沿线区域产生一定不利环境影响。

因此在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以及建成运行过程中,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切实执行本报 告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把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鉴此,从环境角度看,本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工程路线方案布设合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因此,从环境保护 角度论证该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相关主题